“童年的行为模式决定成年人行为模式”的说法,在心理学各个领域一直众说纷纭,
其中最著名的说法莫过于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创始人埃瑞克·伯恩的脚本理论。
在他的理论解释里,0-6岁相当于轨道铺设期,一个人就像一道列车,穿梭在岁月轨道当中,他可以开往不同的地方。但是,在铺设轨道的阶段里,虽然这辆列车可以开往不同方向,
但是,轨道一旦铺设好,人生的大方向就会确定下来了,往后的人生基本上也会按着这条轨迹往前走。
无独有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孩子的人格在六岁前就形成了,童年与重要养育者的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孩子会用这样的内化的关系去处理一切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会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比如说,父母教给孩子的,夫妻之间相处的关系是匮乏冷漠的,那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就是匮乏和冷漠,那么这个人长大之后会带着这些冷漠来到社会上,他怎能丰盛流动?
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人要吃苦”,那这个孩子长大后下意识的就会去吃不必要的苦,即使赚到钱,也舍不得花钱对自己好,遇到人品好的人也不敢靠近,不自觉的被渣男渣事吸引。
人生脚本的概念,其实是借助计算机理论里的脚本一说,就像我们前面写到的轨道一样,也就是说它像一个程序是我们提前编好的。就相当于无论你接下来做了什么,都取决于你的“脚本”的引导,你会如何回应对你至关重要的人?你会怎样面对一些人生重大机会?他就像一股神秘的心理力量,推动你走向命运的结局。
给大家举个“人生脚本”最简单的例子:有一位女士她的爸爸经常家暴母亲,于是她发誓自己再也不要找像父亲一样的男人。但是她找的第一个男朋友受不了她,她分手了,第二个男朋友打了她,她又分手了,第三个男朋友非常的温和老实,原本以为就是幸福的归宿,第三个男人却在婚后依然打了她,问这个男人为什么?他说“我老婆逼我太狠了,我们吵架时她说你要是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
这源自于我们童年时创伤的体验,比如说一个女孩小的时爸爸冷暴力妈妈,母亲经常一个人发疯怒吼,常常抱着女孩哭泣,那时女孩会心疼妈妈,恐惧爸爸这样的男人,下定决心不要找父亲这样的男人痛恨父亲这样的男人。
很通俗的讲,比如说,女孩看到母亲总是被男人欺负,虽然意识上不愿和父亲这样的男人组成家,但其实潜意识渴望找一个和父亲同样的男人,潜意识里希望通过欺负这个男人,来找回一种控制欲和胜利感,
这样通俗的解释,相信大家能够理解。若想改变上面的这些情况,需要做出很多努力,首先需要积累足够的勇气做出改变,因为每一次改变,对我们来说,可能都是一次冒险。
我们越爱一个人,就越想做对方人生的拯救者,但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这些都是干涉对方课题的表现,意识到了这点,我们的命运就会有不一样转变。
但这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必然阶段,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健康的爱来自于对父母盲目地爱到深深的憎恶,再到深刻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