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宜、因乘以导之、揆天验地、行数循理

文字有思想 2024-08-25 03:33:33

宜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用语。有依据、适应之意。《周礼》中已广泛使用,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阐述了生产活动中的宜地原则:“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早物”;“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先秦时期的法家普遍论述了历史活动中的宜时原则,如商鞅说:“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君书·更法》)《黄帝内经》则在医疗活动中使用了这一思想:“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故治疗应“各任其所宜”(《灵枢·九针十二原》)。《墨经·经下》中讲:“五行毋常胜,说在宜”,《荀子·富国》中讲:“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这些论述反映出“宜”思想所注重的是思维对象的差异性或具体规定性,并依据这些差异性或具体规定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宜”又分宜地、宜时、宜人、宜物等。

宜时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用语。宜,依据、适应;时,节气,时代。意谓依据具体之时的特点、要求而行人事,《商君书·一言》:“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干,抵触。

宜地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用语。宜,依据、适应;地,地理,地利。意谓依据具体之地的特点、要求而行人事,如《管子·地员》:“赤埴,宜大菽与麦”,“黑埴,宜稻麦。”

宜人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用语。宜,依据、适应。即因人而宜思想。如《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讲制弓需“各因其君之志虑血气。”《黄帝内经》则广泛用之于疗病:“诸方者”,“非一人之所尽行也”(《灵枢·病传》),而“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灵枢·通天》)。

因乘以导之 韩非子用语。《韩非子·喻老》:“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理以明之,随物之容。”意物各有特性,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应依随物性而行。

揆天验地 《吕氏春秋》用语。揆,尺度,准则;验,证实,检验。《吕氏春秋·序意》:“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而“法天地”就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以为人的活动当效法天地,从中汲取经验并认识规律,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行数循理 《吕氏春秋》用语。《吕氏春秋·序意》:“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数,事物之趋势;理,事物之规律。主张人应当依照客观规律和趋势行事,而避免受主观之“私”的影响。

0 阅读:3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