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的一声枪响,让索尼意外站在舆论风口,回测奖得主下场带货,更是彰显其在专业市场的硬实力。索尼全球无反相机销量登顶,在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也稳居第二,不断冲击着佳能老大哥的宝座。
可谁能想到,索尼在相机领域曾是个被前辈们“摁着脑袋打”的后来者,它究竟是如何完成这场华丽逆袭的?
放弃单反市场,全力进军微单领域时间回溯到2006年,索尼收购柯尼卡美能达相机业务,怀揣单反梦踏入战场。彼时,佳能、尼康、宾得等老牌厂商已在单反市场已站稳脚跟。
佳能凭借其在光学技术和影像处理算法上的深厚积累,在市场中占据着领先地位,尼康则以其出色的镜头制造工艺和对专业摄影需求的精准把握,同样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
而索尼,虽推出阿尔法100、阿尔法700等多款单反相机,却因技术优势不明显、镜头积累不足,难以与前辈抗衡。
在单反市场挣扎四年后,索尼做出大胆决定:减少单反业务,转型冲击微单相机市场。这一决策在当时堪称疯狂,要知道,那时微单市场极为小众,单反统治着专业相机领域。从单反切换到微单,意味着原有镜头群报废,生产线要重新梳理,工程量和成本巨大。
以佳能为例,其在单反镜头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构建了庞大且成熟的镜头体系,若要转型微单,不仅要面临技术上的难题,还要考虑如何平衡现有用户和新市场的需求,这使得老牌厂商在微单领域进展缓慢。
但索尼却看到了机会,2010年推出新专业级微单相机nex3和nex5(奶昔系列)。与单反相比,微单无需内置反光板和5棱镜等复杂光学元件,体积更小、更轻便,还能实现如内置五轴防抖等单反难以做到的功能。
凭借轻便小巧和时尚颜值,nex3和nex5迅速吸引了一波年轻用户和摄影初学者。他们对于相机的便携性和操作的简易性有较高的要求,索尼的微单相机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索尼就此开启逆袭之路。
弥补短板,打造核心竞争力索尼抢占先机后,并未停下脚步。在微单相机领域,松下和奥林巴斯更早推出微单,但索尼凭借对微单的全力投入,将手头资源利用到极致,填补短板。
镜头方面,推出第一代E卡口微单相机后,索尼原用于单反的A卡口镜头因法兰距和电子接口差异不再通用,镜头群雪上加霜。但索尼迅速推出第一代转接环技术,让A卡口镜头适配E卡口和nex系列相机,巧妙地利用了现有的镜头资源,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索尼还开放镜头卡口协议,与蔡司等第三方镜头制造商合作,迅速丰富镜头生态。蔡司以其精湛的光学技术闻名于世,与索尼的合作使得索尼相机能够搭载上高品质的镜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层面,索尼更是持续发力。第一代全画幅微单A7和A72推出时,对焦技术不佳,存在焦距对不上主体、握持感差、续航拉胯等问题。但索尼暗地不断迭代对焦技术,相位检测对焦、眼部对焦、全像素对焦,乃至引入AI智能芯片等。
在研发相位检测对焦技术时,索尼投入了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资金,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才使得相位检测对焦能够快速准确地锁定拍摄对象。如今,A9M3已迭代到759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能够在瞬间捕捉到运动物体的精彩瞬间。
索尼还与opta等公司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在自动对焦、防抖以及图像传感器等技术方面跻身第一梯队。从入门级的APSC画幅A6000系列,到全画幅速度旗舰阿尔法九系列,再到主打视频创作的CV系列等相机,以及丰富的镜头群,索尼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体系
把握时代机遇:智能手机浪潮这些年,智能手机技术飞速发展,极大降低内容创作门槛,视频内容消费爆发式增长,还进一步推动专业设备消费。虽说手机摄影能力不断靠近相机,但在专业领域和对画质高要求场景下,相机仍是首选。
手机移动互联网衍生的网红经济,更是带动了整个专业摄影器材市场的繁荣。网红们为了在社交媒体上吸引更多的关注,对于照片和视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手机摄影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专业的相机成为了他们的必备工具。
索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适合网红和视频创作者的相机产品,如主打视频创作的CV系列,其具备出色的视频拍摄能力和丰富的功能,受到了广大创作者的喜爱。
不过,手机厂商与专业相机品牌的合作,如小米和徕卡、OPPO和哈苏等,也让智能手机与专业摄影器材界限模糊,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索尼在这浪潮中,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发展,但也需时刻警惕,持续创新,才能稳固江湖地位。
文章来源@牛顿顿顿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