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一场世界上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是大多数人对长征的理解。
然而,其实不然。

长征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籍,作者是最初从瑞金出发的八万中国工农红军。
他们用生命,用鲜血,书写下这不朽的篇章。
生命虽逝,但精神永存。
且让我们走近长征,回到那尘封九十多年的历史云烟之中,去重温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枪炮声;去回顾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里;在感知中国工农红军在绝境中的不屈意志。
1.教条主义所带来的巨大损失1921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的首次起义,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武装革命斗争。

南昌起义
不久以后,1927年9月9日,湘赣周边的秋收起义,让井冈山成为革命根据地,把革命的果实进一步扩大,继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工农阶级的支持。
随之而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但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政权,从创建伊始,就遭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
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两党之间的政见不一样,所代表的阶层也不一样。
国民党所代表的是以地主阶级为主要的利益团体;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
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也就有着水火不容的地步。

秋收起义
在这种情况之下,国民党前后发动了四次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结果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民党的围剿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在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中国工农红军内部却出现了军事战略和指挥上的失误。
造成这种失误的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和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博古。

国际军事顾问李德
此二人在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作战过程中,生搬硬套军事学院或者是书本上的军事指导,不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以堡垒对堡垒,集中对集中的战术与国民党军硬碰硬的决战。
此种战法的形成,建立在根本就不了解国民党军当时的军事实力的情况之下。
国民党内部虽然也有派系之争,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是一样的,在共同对付中国工农红军方面,至少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而且他们有着装备精良的部队,军事将领要么从民国初期的军阀演变,要么从黄埔军校等高等军事学校毕业。在这么多年里,他们经历了护国战争,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经过无数战争的洗礼,造就了一批军事素养很高,战斗力很强的指挥和作战人员。
而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才刚刚建立数年,兵源主要来源于工农阶层,武器装备落后,直接的决战,失败是必然的。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李德,博古等人作战方法的错误性。特别是1934年4月在广昌保卫战中,李德和博古以三万红军,在正面战场对抗九万国民党军,其结果毫无悬念的惨败。

这种不切实际的打法最终让中国工农红军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在进行对国民党的反围剿战争,不得不被迫撤出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2.不同的领导,书写不一样的历史1934年10月,八万中国工农红军,在反围剿中的失败,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瑞金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而他们的前路将何去何从,当时的中共领导人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他们已经是被团团围住。
然而,就在这前途渺茫之际,中国工农红军依旧保持着顽强的斗志。
这种斗志来自于一种信仰,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信仰。
这个信仰就是无论身处什么艰险的环境,都要以解放全中国的劳苦大众为己任。
后来,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信仰传承在了苏维埃政府,传承在了长征的路上,传承在了后面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也正是这这种信仰,支撑着,鼓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一步步走向革命的成功,直到自己信仰的实现。
1934年11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五天五夜的湘江血战,让原本八万多的中国工农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余人。这是一次中国工农红军前所未有的损失。

这种惨剧的出现,是因为红军在抢占湘江渡口之后,中央纵队延误了过江的最佳时刻,不得不让全线的红军为保护这个渡口的不被丢失而血战。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到达遵义之后,关于中共领导人的更换已经是所有人的心声。
也正是在这个地方,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毛泽东为党内领导人的地位,带领着中央红军继续前行。
1935年5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四川大渡河前,一条无法跨越的天险,摆在了红军的面前。

回顾历史,在红军之前的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带领着军队出走到大渡河时,也只剩下了三万人马。而且石达开和红军要去的目的地也是一样,其战略目的大致下同,也是三万疲劳之师。
只是,在所有情况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石达开以三万人马全军覆没的结果而告终。
现在,红军在这一刻也面临着这样的状况。
好在,后来饿事儿我们都知道。不同的领导人,决定了不同的历史进程;不同的的军事指挥才能决定着战争的最后结局。
特别是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红军的战士们又一次展现了非凡的英勇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跨越了这条天险,最终没有重复太平天国石达开的命运,从而开始了新的征程。
3.赢得民心,也就赢得胜利在行军路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红军,对所过之处的民众秋毫无犯,更是推行有益于人民的政治宣传和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困难。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中国工农红军奉行不欺压少数民族的政策。
在与少数民族接触的过程中,宁可自己受到伤害,也不伤害少数民族同胞,更是主动为少数民族治病的,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尊重。
特别是刘伯承和彝族少数民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的这一历史事件,更是成伟红军长征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经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沼泽地,历时200多天,行程2万5千里,最终在陕西,甘肃,宁夏完成会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最后,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有其成功的必然性的。
首先,红军这个团体是有着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为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让其成为一支有信念的的军队,而非一般的流寇所能比的。
而后通过遵义会议的这个红军历史的转折点,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让这支队伍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成熟的战术指导。
而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红军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和强大的人心凝聚力,让他们在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在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