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小小彤儿 2025-04-29 14:37:02

263年,蜀汉政权覆灭,刘禅作为亡国之君,未作抵抗便献城归降。随后,他被司马昭的军队押解至魏国都城洛阳。这一事件标志着蜀汉政权的终结,刘禅从此沦为魏国的阶下囚。

为了巩固在蜀汉地区的控制,司马昭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他首先借魏元帝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公”,接着又对刘禅的后代及蜀汉的五十余名重要官员进行了封赏,授予他们侯爵的称号。这一策略旨在通过提升这些人的地位,减少他们对新政权的抵触,从而稳定当地的局势。

某日,司马昭在皇宫内设下盛宴,邀请蜀汉的君主和臣子们共聚一堂。

在宴席间,他特意让人表演了一段蜀汉的传统舞蹈。在场的老臣们看到这一幕,不由得想起往事,纷纷低头擦泪。但安乐公刘禅却看得兴致勃勃,脸上挂满了笑容。

司马昭带着试探的语气向刘禅发问:"你还惦记着蜀地吗?"

刘禅笑着回应道:“这里挺好的,我一点都不想念蜀地。”

酒席一散,司马昭立马把心腹贾充叫到跟前,开门见山地说:

刘禅的昏庸程度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即便诸葛亮还活着,蜀汉的覆灭也难以避免,更何况是能力远逊于诸葛亮的姜维?

自此,刘禅的形象在众人眼中彻底定型,他被视为无能君主的典型代表,成为“无法扶持的阿斗”这一贬义称呼的化身。这一标签不仅概括了他的统治时期,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使其成为平庸君主的象征。

情况真的像这样吗?

刘禅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一、少年刘禅】

刘禅,乳名“阿斗”,出生于公元207年,母亲是刘备的侧室甘夫人。在他12岁时,刘备正式确立他为继承人。

与曹操、孙策的后代相比,刘备之子显得平庸无奇。他既缺乏曹操子嗣的雄才大略,也不及孙策子孙的勇猛果敢。在三国纷争的舞台上,这位继承人未能展现出与其父辈相称的才能与气魄。无论是军事谋略还是政治手腕,他都远逊于同时期的其他诸侯后代。作为蜀汉的接班人,他的表现令人失望,无法延续刘备的基业,最终导致蜀国走向衰亡。

刘禅年轻时,既缺乏曹植和曹冲那样的文学天赋,也不具备曹彰与孙权的军事才能。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在他人生的前十六年里,只有两件与他相关的事件被记录下来。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进攻荆州。刘备带着百姓一起渡江撤退,但在当阳长坂遭遇惨败。混乱中,甘夫人和她怀抱的幼子阿斗与队伍失散。

关键时刻,刘备麾下的赵云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危险,奋力搜寻并救出了阿斗母子。凭借赵云的英勇表现,他们得以突破敌军包围,最终成功脱险。

公元212年,年仅5岁的阿斗遭遇了一场风波。刘备的正室孙夫人因与刘备在政治立场上存在分歧,决定带着阿斗返回孙吴。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遣赵云和张飞前往江边进行拦截。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成功夺回了阿斗,确保他继续留在刘备身边。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对刘备家族的忠诚,也展示了他在危机时刻的果断决策能力。

为了让资质平平的刘禅能够有所作为,刘备及其麾下的谋士将领们可谓是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们想尽各种办法,竭尽全力地教导和培养这位继承人,希望他能够承担起蜀汉的重任。从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到安排实战演练,从传授治国之道到培养军事才能,刘备和其团队不遗余力地为刘禅的成长铺路。他们深知刘禅的才能有限,因此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力求通过不懈的努力弥补他的不足。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方式,体现了刘备对继承人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蜀汉君臣对未来的深切忧虑。

尽管刘备政务繁忙,但他依然亲自为诸葛亮挑选了《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典籍作为学习材料。诸葛亮不仅认真抄录了这些书籍,还时常研读,以此提升自己的学识。

刘备不仅注重阿斗的文化教育,还亲自指导他练习武艺。据《寰宇记》记载,成都县北面十五里处有一座射山,正是刘禅当年学习射箭的地方。这一记载表明,刘备在培养阿斗时,既重视文化修养,也强调武艺训练,力求全面发展。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悉心指导下,阿斗的成长显而易见。诸葛亮对这位徒弟的表现颇为满意,甚至向好友杜微表达了赞赏之情。

新帝正值青春年少,刚满十八,生来聪慧仁慈,待人宽厚,尤其重视贤才,乐于亲近有德之士。

能让诸葛亮这样称赞,说明刘禅年轻时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二、武侯辅政】

公元223年春季,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位于长江之滨的白帝城逝世。这位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军事领袖在临终前将国家重任托付给丞相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刘备的去世标志着三国鼎立格局进入新阶段,同时也为蜀汉政权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首先,刘备决定把蜀汉的江山和儿子刘禅的未来交给两个人: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彦。这两人都是他非常信任的,希望他们能共同辅佐刘禅,确保蜀汉的稳定和发展。

蜀汉当时形势严峻,荆州的失守和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国家元气大伤。五虎上将中,仅有老将赵云还在支撑局面。刘备深知,年仅17岁的刘禅难以独自承担起蜀汉的重任,若没有贤能之臣的辅佐,国家前途堪忧。

临终前,刘备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真诚地说道:

你的能力远超曹丕,至少是他的十倍!若由你执掌大权,必定能实现我们复兴汉室的宏伟目标!如果太子有才能,你就全力支持他;如果他无法胜任,你就直接接手,承担起这个重任!

以诸葛亮的聪慧机敏,自然能够洞察刘备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他敏锐的思维和过人的才智,使他能够准确把握谈话中隐含的深层次含义。面对刘备的言辞,诸葛亮不仅听出了表面意思,更领会了其中潜藏的玄机。这种明察秋毫的能力,正是他作为杰出谋士的重要特质。刘备的每一句话,在诸葛亮耳中都能被精准解读,其言外之意更是无所遁形。

刘备确实有退位让贤的想法,但内心深处,他更期盼蜀汉的政权能由自己的子孙继承。他明白,要让蜀汉长久稳固,血脉相传是最稳妥的方式。尽管他欣赏贤能之士,但家族的延续与基业的传承始终是他最关心的事。他希望能为后代铺好路,确保蜀汉的未来掌握在自家人手中。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远超曹丕,定能稳定国家,完成统一大业。如果我的儿子有能力,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流着泪说:“我定会拼尽全力,尽忠职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回复,心里挺高兴,然后马上叫来刘禅,开始安排下一件事。

临终前,刘备为刘禅准备了两份重要的遗诏。

首先,建议刘禅将诸葛亮视为父亲般尊敬。其次,鼓励刘禅勤奋学习,并提醒他不要因为错误看似微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看似微不足道就不去做。

人们常说,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他们的父亲。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刘备这一决定确实为能力一般的刘禅提供了最合适的安排。当时的情况显示,刘备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刘禅的个人特点和实际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铺就了稳妥的道路。这一安排不仅体现了刘备作为父亲的远见,也展现了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深思熟虑。通过这样的安排,刘备既保证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又避免了可能因继承人能力不足而引发的动荡。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明智而恰当的。

刘禅在即位后的一个月内正式登基,开始了他的统治生涯。这一阶段标志着诸葛亮作为辅政大臣,开始协助刘禅治理国家。

在三国时期,与曹魏和孙吴的君主相比,蜀汉的刘禅可以说是最悠闲的皇帝。他几乎不过问任何政务,无论大事小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

刘禅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他曾经得意地向身边的人表示:“政务由诸葛亮处理,祭祀则由我负责。”

朝廷政务全权交由诸葛亮处理,君主仅需主持祭祀等礼仪活动即可。

在刘禅执政期间,尽管他在政治上表现得并不突出,但历史学者对他的评价却相当正面。

为什么会这样?

他主动下放权力,使得能力出众的诸葛亮得以不受束缚地执掌政务,施展才华。

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成功在成都巩固了根基。他通过平定南中叛乱、抵御北方的曹魏、与东吴的孙权保持和平关系,同时大力推动水利建设和商贸发展,使蜀汉一度达到了农业繁荣、物资充足、军备精良、国库充盈的鼎盛时期。社会秩序井然,朝堂上无喧哗之声,街头也见不到醉酒之人,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

从历史角度来看,刘禅的平庸执政对蜀汉政权实际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不作为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和内部动荡,让蜀汉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延续国祚。这种温和的统治方式,虽然缺乏雄才大略,却为蜀汉百姓带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复杂局势下,刘禅的保守策略反而成为蜀汉维持政权的重要保障。

民众的日子过得更舒坦了,自然会觉得这主要归功于刘禅。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这样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实际上也体现了刘禅的智慧!”

刘禅即使智商不高,也明白这种既省事又能赢得美名的好事,他肯定会欣然接受。这种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换做是谁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刘禅其实并不愚钝,相反,他相当聪明。可惜的是,诸葛亮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

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在北伐征程中因病去世。他一生践行了对刘备父子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蜀汉丞相以实际行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蜀汉的基业奋斗。诸葛亮的离世,不仅标志着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的忠诚与奉献,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成为千古传颂的楷模。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见到了刘禅派来的使者李福。李福此行肩负重任,主要是为了向诸葛亮请教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在丞相去世后,谁能胜任领导重任?

诸葛亮被刘禅的反应震撼了。他原以为刘禅对朝政毫不在意,没想到这位君主其实对国事了如指掌。刘禅的洞察力远超诸葛亮的预期,这让他对刘禅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诸葛亮意识到,刘禅并非表面上的无能,而是有着深藏不露的智慧。

诸葛亮满意地表示:“蒋琬适合接班。”

李福接着问:“那蒋琬之后是谁?”

诸葛亮推荐费祎接替他的职位。

李福继续问道:"费祎后来如何了?"

对于这个提问,诸葛亮选择了沉默。

关于诸葛亮临终前的状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此时的诸葛亮已精疲力竭,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另一种说法则指出,诸葛亮似乎预见了蜀汉的未来,他意识到在费祎之后,蜀汉的政权将走向终结。

还有人觉得,诸葛亮这么做,是因为他信任费祎,认为刘禅以后肯定能自己扛起大梁,用不着他再费心去管了。

诸葛亮病重时,蜀汉派尚书仆射李福前去探望,顺便请教国家大事。李福到达后,与诸葛亮交谈完毕便离开了,过了几天又返回。

诸葛亮说:“我明白你回来的意图,这几天我们谈了很多,但还有些问题没解决,所以你又来寻求答案。你提到的人选,蒋琬确实是最合适的。”

福谢说:“之前确实没有征求您的意见,如果您百年之后,谁能担当重任?所以我特地回来请教。请问在蒋琬之后,谁能够胜任?”诸葛亮回答:“费祎可以接任。”福谢接着问:“那再之后?”诸葛亮没有继续回答。——《资治通鉴》

史料记载不足,难以确定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在史书中的形象确实发生了变化。这一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具体细节难以考证,但整体来看,刘禅的记载在诸葛亮离世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三、重拳出击】

在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将朝廷事务完全托付给他,自己则乐得清闲。每当遇到棘手问题,刘禅的第一反应就是求助于“相父”,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日夜操劳,最终积劳成疾,为蜀汉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

这位君主的表现与其身份严重不符,完全缺乏应有的成熟与稳重。他的言行举止更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而非一国之主。治理国家需要深思熟虑和稳重决策,但他却显得轻率而幼稚,无法承担起领导国家的重任。这种行为不仅令人失望,更让人对国家的前景感到担忧。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当具备远见卓识和成熟稳重,而他却显得如此不成熟,实在令人质疑其是否胜任这一重要角色。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一系列举动让人大跌眼镜,大家这才意识到,这家伙可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他接连干了几件大事,完全颠覆了之前大家对他的印象。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刘禅的心机深不可测,之前一直隐藏得那么好。

首先,处决李邈这一决定,明确地彰显了诸葛亮所立下的赫赫功勋。

在诸葛亮主政时期,刘禅虽然身为皇帝,但在朝政中几乎没有影响力。这种局面让外界猜测纷纷,认为刘禅对诸葛亮心存芥蒂,甚至对他抱有戒心。

为了澄清不实传言,刘禅亲自带领朝廷众臣前往城外二十里处,迎接诸葛亮的遗体。他还下令全国官员和百姓为丞相哀悼,自己则身着素服,暂停朝政三日以示敬意。

在护送灵柩的过程中,刘禅悲痛欲绝,无法自持,直接瘫倒在地失声痛哭。

此时,李邈作为丞相参军,向刘禅递交了一封告发信。他在信中毫不避讳地指出,诸葛亮行为如狼似虎,权势过大,威胁到君主的地位。李邈还建议刘禅,不必为诸葛亮的去世感到悲痛,反而应该看到,只有诸葛亮不在,国家才能实现稳定,君臣之间才能团结一致,百姓的生活也才能得到改善。

刘禅阅毕,怒火中烧,立即下令将李邈关入牢房,处以杖刑处死。

李邈的离世平息了朝中的种种猜疑,同时也彰显了诸葛亮为蜀汉立下的功绩。这一事件表明,刘禅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尽管他的皇权被削弱,但他清楚诸葛亮并非霍光、董卓那样的权臣。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与认可,反映出他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

其次,司马懿采取了两面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迫使杨仪自尽,消除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他又善待杨仪的遗孀和女儿,以此赢得诸葛亮旧部的好感。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有效地收买了人心,让诸葛亮的旧臣们逐渐归顺于他。

诸葛亮去世后不久,蜀汉军队内部就爆发了矛盾。杨仪和魏延这两位高级将领因私人恩怨,互相指控对方有叛乱意图,局势迅速恶化,几乎引发军事冲突。

得知情况后,刘禅采纳了蒋琬和董允的建议,安排蒋琬前去接回杨仪,同时命令部队返回成都,之后再商议处理办法。

杨仪下令马岱处决魏延,并诛杀其全族。

在历史上,处决高级将领始终被视为极其严重的罪行。无论哪个时代,未经正当程序擅自处死将领都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军事纪律,也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将领作为军队的核心,其生死关系重大,任何私自处决的行为都会动摇军心,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历朝历代都将擅自处决大将定为重罪,以维护军纪和法律的严肃性。

刘禅考虑到杨仪过去的贡献,没有判处他死刑,而是撤销了他的实权,给了他一个“中军师”的闲职。然而,杨仪不仅没有感激,还心生怨愤,到处发牢骚。最终,刘禅只好将他贬为普通百姓,发配到汉嘉郡。

杨仪屡次抱怨,毫无悔意,最终刘禅忍无可忍,下令将其逮捕。杨仪深知自己难逃一死,便选择了自尽。

杨仪去世后,刘禅不仅赦免了他的亲属,还特别允许他的妻儿返回蜀郡定居。这一举措显示了刘禅对杨仪家族的宽容与优待,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处理此事时的仁慈态度。通过这样的安排,刘禅确保了杨仪家人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同时也维护了朝廷的稳定与和谐。

诸葛亮在世时,对杨仪的能力非常认可,因此他在临终前特意安排,命令军队撤退时由杨仪全权负责军事事务。

刘禅之所以对杨仪屡次宽容甚至免罪,并非因为他毫无原则,而是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赢得那些依然忠于诸葛亮的旧部支持。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对费祎和蒋琬委以重任,以此分散丞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威。他通过提拔这两位得力助手,有效平衡了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确保皇权得以巩固。这种策略不仅削弱了丞相职位的影响力,还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掌控,为蜀汉政权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诸葛亮在去世前,指定了蒋琬和费祎作为他的接班人。为了确保权力交接平稳,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愿,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负责军事事务。同时,他还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行政事务。尽管两人的职责各有不同,但他们的权力却有所重叠,彼此之间形成了制约关系。

蒋琬去世后,刘禅直接接手朝政,没有引起任何波澜,他成功地收回了权力,结束了蜀国长期以来所有事务都由丞相决定的局面。

在早期统治期间,刘禅果断处置了诽谤他的皇族成员刘琰,这一举动不仅清除了朝廷内部的不安定因素,更彰显了君主权威不容侵犯的立场。通过惩治刘琰,刘禅向朝野上下明确传达了维护皇权尊严的决心,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这一事件成为刘禅执政初期树立威信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其作为帝王的决断力与政治智慧。

公元238年,司马懿带领军队攻打辽东的公孙渊。这时,蒋琬有了趁机进攻曹魏的想法。刘禅得知后,特意下令提醒蒋琬不要贸然行动,强调应该等待东吴有所动作,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出击。

从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刘禅并非无能之辈,反而展现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在他的统治下,蜀汉既没有对外发动战争,也没有在国内搞大规模建设,使得百姓得以享受近三十年的和平生活。这种施政方式体现了他的明智决策,为蜀汉带来了长期的稳定。

然而,刘禅在统治后期犯下了一系列严重失误,特别是过分信任宦官黄皓,这一决策直接导致蜀汉政权的最终覆灭。黄皓的得势不仅削弱了朝廷的治理能力,还加剧了内部矛盾,使得蜀汉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更加脆弱。刘禅的用人不当,尤其是对黄皓的纵容,成为蜀汉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历史教训深刻揭示了领导者在用人决策上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四、亡国之君】

在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分别率领军队,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对汉中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得知敌情后,姜维火速向刘禅呈递奏章,建议调集军队、储备物资,提前做好防御工作。然而,黄皓迷信占卜之术,向刘禅进言,声称敌军不会进犯。刘禅听信了他的话,因此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魏军大军压境时,刘禅彻底乱了阵脚。尽管儿子刘谌和将军霍弋一再劝他“死守城池,与国家共存亡”,刘禅却执意打开城门投降。就这样,仅仅存在了42年的蜀汉政权,瞬间土崩瓦解。

姜维正在战场上拼杀,突然得知刘禅投降的消息,手下的士兵们个个怒火中烧,气得拔出刀来猛砍石头泄愤。

不少人对刘禅的举动感到不齿:身为君主,敌军压境时竟然毫无抵抗就选择投降,甚至表现得还不如自己的子嗣和朝臣,实在缺乏气节,令人失望至极!

历史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蜀汉的灭亡确实与刘禅有直接关系。作为亡国之君,他遭受批评和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换个角度想,正是由于刘禅的平庸无能,反而让蜀汉的官员和普通百姓躲过了战乱的摧残和灭顶之灾。他的软弱性格虽然让蜀汉失去了称霸的机会,但也避免了更多无辜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可以说,刘禅的"不作为"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蜀汉的子民,让他们免于承受战火带来的巨大苦难。这种看似消极的统治方式,却给蜀汉带来了相对的和平与安定。

刘禅也因此得到了好处。

历史上,那些失去江山的君主往往结局悲惨,但刘禅却是个例外。他不仅平安度过了余生,还在64岁时自然离世。与其他亡国之君相比,刘禅的命运显得格外幸运。他避免了被囚禁或处死的命运,反而在晚年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这种特殊的结局,使他在众多失败的统治者中显得与众不同。刘禅的经历表明,亡国之君并非注定悲惨,有时也能获得相对安稳的结局。

在程朱理学尚未盛行的宋朝,刘禅在蜀地民众中的评价依然相当正面。当地居民不仅为他立庙祭祀,还将他的庙宇与诸葛亮的祠堂并列,分别安置在刘备的昭烈庙左右两侧。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蜀地百姓对刘禅的认可与尊崇,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庙宇的排列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蜀汉政权核心人物在地方文化中的影响力与历史记忆。

北宋时期,忠孝节义等儒家理念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投降导致国家灭亡的刘禅,逐渐被塑造成一个缺乏忠诚、违背孝道、能力不足的愚钝形象。对于这样一位君主,社会普遍认为他根本不值得拥有专门的祭祀场所。

刘禅的祭祀场所随后被全部拆毁,他在后世眼中的形象也因此定型。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公众对刘禅的认知,使得他的历史定位再无变动。拆除行为不仅消除了刘禅的纪念设施,也终结了人们对他评价的争议,其历史地位就此尘埃落定。

【总结:】

刘禅在223年成为蜀汉皇帝,直到263年向魏国投降,总共统治了41年。这个在位时间比魏、蜀、吴三国的其他君主都要长,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

在诸侯纷争、战火不断的动荡年代,要想长期掌权,没有真本事是绝对不行的。

刘禅的性格存在明显缺陷,他的执政表现完全取决于身边的大臣。如果有能力强的忠臣辅佐,他就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但如果被奸佞之臣包围,他就会变得昏庸无能。他的统治水平完全取决于身边人的品行和能力。

刘禅作为蜀汉的统治者,缺乏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远见。在他的统治时期,既没有实施重大的政治改革,也没有取得显著的军事胜利。他的执政表现平平,未能为国家带来实质性的进步或突破。刘禅的统治风格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导致蜀汉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未能取得显著的成就。他的治国能力有限,未能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使得蜀汉在他的领导下逐渐走向衰落。

客观来说,他并非完全无能的君主。他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见解,加上些许运气,若在太平盛世,他足以胜任守成之责。然而,身处动荡年代,要他有所建树,确实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