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一次访谈中,记者向袁隆平提问:“您亲眼目睹的饥荒是怎样的?”
袁隆平一向健谈随和,但说到这里,他的神情立刻严肃起来,眼中泛起泪光,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痛苦的记忆:“你们这代人没经历过,饥荒真的会要人命。那时候连乞丐都讨不到吃的,因为所有人都没饭吃。”
面对袁老凝重的神情,记者随即追问道:"您是不是很担心类似的情况会重演?"
面对这个问题,袁隆平显得很淡定,他毫不犹豫地回应:“那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就算粮食供应紧张,也不会严重到让人挨饿的地步。”
袁隆平通过屏幕与大家交流时,他的回答像是一剂强心针,给人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我们对他的能力充满信心,坚信他能够实现目标。他的实力和决心让我们毫不怀疑,他一定可以成功。我们支持他,因为他的过往表现和实际行动已经证明了他的可靠性。他的能力和毅力让我们确信,他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成既定目标。我们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相信他能够不负众望,完成使命。
一位网友评论道:“中国种稻已有四千年历史,但在袁隆平之前,整整3980年都没能让所有人吃饱。要是他生在古代,估计早就被当成神仙供起来了。”
袁隆平之所以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主要归功于他在农业领域的重大贡献。他成功研发了杂交水稻技术,这一突破性成果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有效缓解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杂交水稻的推广不仅在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数亿人摆脱了饥饿。此外,袁隆平始终致力于农业科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田间地头进行实验和研究,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他的成就不仅为科学界树立了榜样,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些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精神,使得袁隆平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尊敬的科学家。
他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却选择投身农业领域,这背后的原因令人好奇。尽管家族传统倾向于学术和文学,他却对土地和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驱使他放弃了家族期望的学术道路,转而专注于农业研究和实践。他的选择不仅打破了家族的传统,也展示了个人对农业的深刻理解和热情。通过这一转变,他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怎样找到高产水稻、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
【“两个差一点”】
每个人都像一颗种子,关键在于成为优质的那一粒。
袁隆平在年轻时就定下了这个目标,没想到他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1930年,袁隆平在北京一个富裕家庭出生。他的曾祖父经商有成,祖父在清朝末年考中举人,父亲是东南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母亲来自扬州的名门望族。追溯家族历史,袁家连续三代都没有人从事过农业相关的工作。
1949年,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专业选择时,父母期望他选择理工或医学方向。然而,袁隆平自幼便对农业生活充满向往,钟情于田园风光和农耕乐趣。因此,他未告知父母,果断选择了重庆西南农学院作为自己的求学之路。
年轻人的想法常常充满激情且容易变化。
大学时期,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志愿军将士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了袁隆平,激发了他参军报国、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
1952年,袁隆平参加了空军招考,当时他只有22岁。经过层层筛选,他成功入围,成为8名被空军选中的大学生之一。
就在袁隆平准备前往空军学校报到的前一天,他意外接到通知,要求所有在校大学生必须留在学校继续学习,不得参军入伍。
袁隆平原本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未能如愿后,他转而将目光投向国家游泳队,希望凭借自己在游泳方面的天赋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他对此充满信心,因为他在游泳比赛中曾取得过武汉市冠军和湖北省亚军的不俗成绩。
袁隆平在西南联省游泳锦标赛中仅获得第四名,未能达到进入国家队的前三标准。
袁隆平当年经历的两次遗憾可能让他心情低落,但这些挫折却让我们感到幸运,因为世界差点就失去了一位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
袁隆平投身农业科研的道路,似乎早已命中注定。他的一生与农田紧密相连,从青年时代起便扎根于广袤的田野之中。袁隆平始终坚信,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提高水稻产量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他日复一日地在田间进行实验,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彻底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格局。他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也为全球农业科技发展树立了典范。袁隆平用毕生精力诠释了“科技兴农”的深刻内涵,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农业史上。
1953年,袁隆平完成大学学业后,响应国家安排,前往湖南省怀化市的安江农校担任教职。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并未放弃对红薯、西红柿等作物育种与种植技术的研究,持续探索农业科学的奥秘。
1960年,中国遭遇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这场灾难影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导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地方的人们失去了家园,饥荒四处蔓延,无数灾民被迫离开家乡寻找生存的机会。
眼前的一切,让袁隆平立刻联想起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诗句。
战场上尸骨遍野,荒芜的土地上听不到一声鸡叫。幸存者寥寥无几,想到这些悲惨的情景,令人心碎不已。
在饥荒年代,夫妻俩一起饿死,不如让我去菜人市场卖身。赚到的三千钱可以资助丈夫回家,每一块肉都能让他多走一里路。
数千年来,饥饿始终是中华民族无法摆脱的集体记忆。
亲眼目睹了饥饿带来的苦难,亲身经历了缺粮断炊的困境,三十岁的袁隆平立下誓言:绝不让中国人再受饿肚子的苦!
【“杂交水稻之父”】
红薯和西红柿虽然能填饱肚子,但终究只是辅助性食物,真正能救人性命的还得靠水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袁隆平在试验田里意外发现了一株特别显眼的稻子。这株稻子不仅长得壮实,而且稻穗又大又饱满。他仔细一数,发现这株稻穗上竟然结了160粒稻谷,而一般的稻穗最多也就90粒左右。
袁隆平对这株稻子充满期待,他特意保留了所有稻粒作为种子。然而,经过一年的细心栽培,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这些种子长出的稻子,无论是长势还是稻穗的大小,都无法与之前的相比。
袁隆平感到困惑,他之前发现的那株特别突出的水稻,难道是天生的杂交品种?
蒙德尔的遗传学说指出,当我们将不同种类的生物进行交配时,后代往往会继承双亲的优势特征,进而培育出更优质的品种。
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构想时,几乎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他的这一设想刚被提出,便迅速引发了普遍的质疑和抵制。
全球学术界普遍认为,水稻不具备杂交的可能性。
水稻属于自花授粉作物,其雄蕊和雌蕊同处一朵花内,花蕊结构微小,主要依赖风力完成授粉过程。这种特性使得水稻难以实现异花授粉。尽管英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多次尝试进行水稻杂交实验,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面对外界的质疑,袁隆平并未受到影响。经过多次研究,他决定先找到水稻中自然存在的雄性不育植株,然后将其培育成雄性不育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母本”。
袁隆平为了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不得不冒着酷暑,手持放大镜,在数不清的水稻中逐一检查。由于水稻的花朵极小,且开花期正值盛夏,这项工作异常艰辛。
由于长期在阳光下暴晒,他的肤色变得更加深暗,乍一看仿佛来自非洲的外籍人士。正因为如此,同事们戏谑地称他为“刚果布”。
袁隆平因长期在稻田中工作,导致皮肤严重发炎。每晚回到住所,他都会感到全身剧痒。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他不得不采用一种极端的方法:用热水瓶塞蘸取滚烫的开水,反复烫灼自己的皮肤。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夜晚获得片刻安宁,勉强入睡。
在1964年6月至1965年7月期间,袁隆平不辞辛劳,日夜兼程,足迹遍布湖南、湖北、重庆和海南等地。他亲自检查了超过14000株稻穗,最终成功发现了6株具有雄性不育特性的水稻。
袁隆平刚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突破,便遭遇了重大挫折。他的研究突然面临严重困境,之前的成果几乎被全盘否定。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整个项目陷入停滞,之前的努力似乎付诸东流。研究人员不得不重新审视实验数据,寻找问题根源。这场意外不仅影响了研究进度,也对团队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尽管如此,袁隆平并未放弃,而是选择继续坚持探索。
一伙鲁莽的年轻人不顾劝阻,冲进了袁隆平的实验室,将他多年培育的水稻幼苗全部毁坏。面对满目疮痍的场景,袁隆平感到极度痛心。
邓则明白这些幼苗对袁隆平的重要性,她弯下腰,仔细搜寻,最终在墙边发现了两株幸存的秧苗。
袁隆平和妻子在夜色中迅速行动,将实验田里的秧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面对乌云密布的天空,他坚定地说道:“我投身科研就是为了服务国家建设,让我放弃杂交水稻的研究,这绝不可能!”这番话既像是对妻子的承诺,也像是对自己信念的再次确认。
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袁隆平重新振作,带领研究团队投入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他组织团队成员,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关乎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中。通过不懈努力,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命运似乎总在与袁隆平作对,他倾尽全力守护的两株水稻不育株,最终却未能成功培育出所需的不育系。
袁隆平此前付出的心血都付诸东流了。
袁隆平注意到团队士气低迷,便主动鼓励大家:“科研道路上遇到挫折很正常,失败在所难免。我们正在未知领域摸索,跌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前方的路途漫长而遥远,我将不断探寻,勇往直前。
袁隆平带领的团队为了彻底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日复一日地投入到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确保每个中国人都能吃饱饭。这支科研小组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他们的努力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袁隆平为了探索最佳的种植环境和培育方法,常年在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他曾说:“水稻不可能从电脑或书本里长出来,要想种出优质水稻,就必须亲自下田。”因此,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稻田里,以至于穿破的布鞋不计其数。他的生活轨迹简单而坚定:要么在稻田,要么在去稻田的路上。
袁隆平为了加速稻种发芽,经常将种子绑在腰间,利用自身体温给种子加热。尽管有人笑称他“像个孕妇”,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始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方法。
1970年11月,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的沼泽地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他终于找到了一株能够培育出不育种的野生稻。这一发现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关键一步。
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袁隆平在1973年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法"。这项突破性成果公布后,他立即组织团队投入新一轮攻关。研究人员不分昼夜地工作,终于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后续的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
1974年,湖南率先开展水稻试种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每亩产量突破628公斤。这一数字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1976年,杂交水稻试验取得突破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种植。这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飙升至28631万吨,较十年前大幅提升了47.2%。仅靠这一年的增产部分,就足以解决6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及其团队在获得众多荣誉和称赞后,并未因此满足或停止前进。多年来,他们持续自我挑战,不断推动水稻亩产量的提升,从600公斤逐步跃升至800公斤,直至突破1000公斤大关。
年过九旬的袁隆平依然保持着往日的习惯,略微驼着背,穿梭于实验室和农田之间,不知疲倦地致力于研发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超级水稻"。
在87岁时,他立下了一个目标:“在90岁之前,我要让每公顷的产量达到17吨。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我还要挑战每公顷18吨(相当于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在达成目标后,马上设定了新挑战,追求每公顷产量达到20吨。面对记者的提问:“您是不是觉得亩产还能一直往上提?”
袁隆平面带笑容,语气坚定地表示:“科研探索永无止境,没有上限,永远不会停止。”
自2012年起,袁隆平将其科研重心转向了"海水稻"的研究。这种水稻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在盐碱化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传统上,水稻种植都依赖淡水资源,但袁隆平却选择了在盐碱地上进行试验。这种选择背后有其深远的考虑。盐碱地由于含盐量高,通常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全球范围内这类土地面积庞大,且多数处于荒废状态。袁隆平的目标是通过培育耐盐碱的水稻品种,有效利用这些被忽视的土地资源,从而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安全问题。此外,这种创新种植方式还能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有助于保护环境。通过这一尝试,袁隆平不仅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全球粮食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他提到:
中国有14亿人,但耕地只有18亿亩。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每年还得从国外买粮食。要是人家不卖给我们,老百姓岂不是要挨饿?这种依赖进口的情况,让人不得不担心粮食安全问题。毕竟,粮食是生存的根本,不能总指望别人。
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存亡。我国拥有超过十亿亩盐碱地,其中约两亿亩具备开发潜力。若能在这些土地上种植高产水稻,按每公顷最低产量4500公斤计算,开发一亿亩盐碱地即可满足一亿人的粮食需求。这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显著提升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依然坚守科研前线,致力于盐碱地水稻研究。他带领团队突破了重重技术难关,成功培育出适应盐碱环境的水稻品种,实现了这一领域从零到一的突破,并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这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科研精神,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农业科技领域的空白,更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截至当前,中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总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单产平均达到每公顷约8281.5公斤。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盐碱地农业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农民在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上实现了高产,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为类似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袁隆平曾多次提到自己的两个梦想。他第一个梦想是希望水稻能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稻粒像花生一样大,这样他和助手们就能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遍布全世界。
在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技术后,袁隆平并未将其作为个人专利或牟利工具。他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属于中国,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可以自由种植,推广得越广泛越好。”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他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下,包括越南、印尼、印度和美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引进了这一技术,并大规模推广种植。这些国家通过实践验证了杂交水稻的高产优势,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还为全球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通过培育杂交水稻,使中国仅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就解决了22%人口的粮食问题,这一成就堪称人类农业史上的重大突破。鉴于他在水稻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国际水稻研究所授予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在工作中展现出极致的专注和严谨,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袁隆平在同事间享有良好的口碑,被广泛认为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对袁隆平的家人来说,他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完美的角色,既是体贴的丈夫,也是慈爱的父亲和祖父。
日常中的他,性格开朗,言谈诙谐,行事随性洒脱。
他总是穿着廉价T恤,从地摊上买来的梳子和镜子也成了日常用品。家里的沙发已经破旧不堪,却一直没换。理发时,他总选择街边小店,花20块钱搞定。
他并不缺钱,实际上,他获得的奖金数额相当可观,达到了上千万。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钱用于个人享受,而是全部捐赠给了科研机构。此外,国家奖励给他的一栋别墅,他也没有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是将其改造成了一个科研中心。
随着年岁的增长,袁隆平对生活的领悟更加深刻。在他90岁生日那天,他依然神采奕奕,还幽默地对周围的人说:“我现在也成了‘90后’,算是老牌帅哥了。”
当被问及成名后的体会,袁老轻触额头,苦笑着回答:
成名后真是挺尴尬的。现在遇到陌生人,总有人盯着我问:"您是不是袁老师?"这种时候,我真是左右为难。直接否认吧,不太合适;承认吧,又怕惹出麻烦。最后只好模棱两可地回一句:"看起来是有那么点像。"
袁隆平的孙女去学校时,老师好奇地问她:“你爷爷是干什么工作的?”
小女孩对爷爷的工作并不了解,但她注意到爷爷每晚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专注地观看天气预报。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爷爷的工作就是看天气预报。”
有趣的是,袁隆平为孙女们取的名字都与天气现象相关。他共有三位孙女,名字分别是袁有晴、袁有明和袁有清。
传闻,袁有晴的名字源于他出生那天,恰好赶上雨过天晴的好天气。
袁有明出生那天,天气特别好,天空一片晴朗,阳光洒满大地,于是家人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袁有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出生的那天正好是雨水节气。
在住院期间,袁隆平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仍坚持询问护士每天的天气变化。
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水稻紧密相连。
【总结:】
2021年5月22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逝世,终年91岁。
临终前,他仍牵挂农田的收成,急切地询问:“收成怎么样?快告诉我!”
袁隆平倾注一生努力,只为让中国人不再为粮食发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他毕生致力于农业科研,将曾经看似难以实现的愿望变为现实,让中国人真正端稳了自己的饭碗。通过不懈探索和奉献,袁隆平为中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粮食问题。他的工作让亿万人民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只有那些不怕困难,勇敢地在曲折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人,才有可能最终登上成功的巅峰。
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守初心。
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生计而操劳。
袁隆平的一生,堪称“无双国士”的典范。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年轻时的科研探索到晚年依然坚守一线,他始终以解决人类饥饿为己任。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更惠及世界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生命。袁隆平的奉献精神、科研成就以及对人类福祉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无双国士”。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