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防虫别大意,拌种药剂要严把关,麦穗金黄无空壳。

创意范儿 2025-02-16 19:08:30

小麦防虫别大意,拌种药剂要严把关,麦穗金黄无空壳

在广袤的田野之上,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承载着无数农民的希望与心血。每年小麦的生长周期,就像是农民们精心谱写的乐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对待,而防虫,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章节。

每到小麦播种的季节,各地的农田都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播下的是种子,孕育的是来年的丰收。然而,病虫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敌人,随时准备对小麦生长发起攻击。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没有重视防虫工作的地区,小麦遭遇虫害的比例高达30% - 40%。这意味着,原本应该茁壮成长的麦苗,有近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的可能会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在一些传统的小麦种植区域,曾经发生过这样令人揪心的事情。农户们按照经验播种,却没有对拌种药剂进行严格把关。到了生长中期,小麦蚜虫、吸浆虫等害虫开始泛滥。以某地为例,未采取有效防虫措施的麦田,蚜虫的虫口密度最高能达到每百株800 - 1000头,而正常的、经过科学防虫的麦田,蚜虫虫口密度一般能控制在每百株50头以内。这一巨大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未防虫麦田的叶片发黄、生长缓慢,麦粒灌浆不足,空壳率显著上升。在收获时,未防虫麦田的产量相比防虫麦田,下降了近40% - 50%。看着原本应该满仓的粮食,因为防虫的疏忽而大幅减产,农户们的心中满是无奈和悔恨。

要想确保小麦的茁壮成长,从拌种环节就严把关至关重要。拌种剂就像给小麦种子穿上的一层“防护服”,能够有效抵御多种病虫害的侵害。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拌种剂种类繁多,成分和功效也各有不同。有针对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的药剂,有预防苗期锈病、黑穗病的杀菌剂,还有兼防多种虫害的复合型拌种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拌种剂。比如,在地下害虫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选择含有吡虫啉、噻虫嗪等成分的拌种剂。据统计,使用这类拌种剂的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能达到90%以上。同时,为了预防苗期病害,还可以加入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它们对多种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达85%左右。

拌种过程也有讲究。药剂的比例需要严格控制,过少起不到防虫的效果,过多则可能对种子发芽产生抑制作用。一般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进行拌种,即每千克种子使用适量的药剂。在拌种时,要确保种子和药剂充分均匀混合。有研究表明,均匀拌种的小麦出苗率可提高5% - 10%,而且发芽后的麦苗生长健壮,抗虫能力更强。

除了选择合适的拌种剂和严格按照比例拌种,后续的管理也不能松懈。在小麦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观察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当发现土壤中有蛴螬等害虫活动迹象时,可以及时进行土壤处理,撒施相应的药剂。

在大自然赋予的土地上,每一颗麦粒都承载着生命的奇迹。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拌种药剂的使用,是守护小麦健康生长的第一道防线。只有把这道防线筑牢,才能让我们期待在收获的季节,看到麦穗金黄,没有空壳,收获满满的喜悦。

让我们切莫轻视防虫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因为这不仅关乎着每一粒麦子的质量,更关乎着粮食安全这一重大使命。那粒粒饱满、金黄的小麦,是大地的馈赠,是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只有用心守护,才能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迎来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年景。

0 阅读:0
创意范儿

创意范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