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二):文事武备 少年的彷徨探索
少年时,王阳明也是像乡村少年一样,有股子不安分的劲儿。他想读书做圣贤,心中燃着豪情,却总觉得天地太大,自己的力量太小,难有用武之地。
那时的大明,朝堂纷乱,北方鞑靼人不时来侵,百姓家园像风吹过的麦田,动荡不安。而那些自称儒者的人,大多不过满嘴华词,言辞好听,却拿不出实学。王阳明总感到无处可寻明师,只好自己摸索。他一边苦读,一边把眼光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武备。
王阳明曾梦见东汉将军马援,铁甲迎风,声音如雷:“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醒来后,他的心像被山风吹过,涌起波澜。他开始钻研兵法、练习骑射,甚至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跑去北方边寨,学骑马射箭,考察地形。一个月后,风尘仆仆归来,腰间别着一把剑,眉宇间带着一股少年英气。
回家后,他将写好的平鞑策交给父亲,想托父亲转呈给皇上。他对父亲说:“我愿出关踏平鞑靼!”王华却只冷冷地看了一眼,将奏折一扔,厉声训斥。王阳明的豪情被浇了一盆冷水,但他没有停下。
十六岁那年,鄂豫陕的流民暴动震动京师。王阳明觉得机会来了,又写了一篇长长的奏折,陈述兵法策略,请求带兵出征。这一次,父亲不仅没答应,还觉得儿子有些“走火入魔”。为了让他“安分”,王华匆匆为他定了一门亲事。
到了十七岁,婚礼如期举行。那是一个热闹的夜晚,礼乐声声,灯火映照着红妆。然而,当夜却出了奇事:新郎不见了!岳父一家慌忙寻找,直到次日凌晨,才在附近的道观里找到他。原来,王阳明闲逛时偶然路过道观,见一位道士谈吐不凡,便进去聊了起来,不觉天亮。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南昌,人们议论纷纷,说这新郎果然不同寻常。
十八岁时,王阳明带着新婚妻子回到浙江老家。途中,他拜访了理学大家娄谅,问:“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娄谅答:“朱熹的书里有答案。”回到家中,他埋头研究朱熹之学,开始了苦读。朱熹的思想讲究“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洞悉世间的规律。
二十一岁那年,王阳明邀友人到家中院子割竹,两人端坐竹下,对着翠竹静思,想从竹子的变化中悟出圣贤之道。他们整整对视了三天三夜,友人率先晕倒。王阳明坚持到七天七夜后,也力竭倒下。醒来后,他长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自己没有那份大力量去格物啊。”
这一番经历,成了王阳明人生的第一次挫败。圣贤之路仿佛云烟缥缈,竹影摇曳间,他感到一种深深的迷茫。这迷茫像埋进心底的一颗种子,带着挫败感,生长了十几年。虽挫折难平,但他依旧抬头看天,心中的光未曾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