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困惑、茫然甚至焦虑,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先贤哲人王阳明,他的心学思想,曾温暖了我,也激励了我,让我穿透层层迷雾,获得了内心的笃定与不懈前行的力量。因此,我愿与你分享他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慰籍心灵的思想,与你一同体会内心安宁、知行合一的力量,创造并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PS:前5集是王阳明的生平。从第6集开始,是心学的力量。
王阳明(三):绝境逢生
失败,是少年时王阳明心头的阴影。那次“隔竹”的失败,像山雨过后湿透的青衫,让他久久无法释怀。他的心渐渐沉入另一片天地,道家的神仙养生成了他的寄托。从那以后,他迷恋起任侠、骑射、辞章与神仙佛道,这些仿佛成了他暂时栖身的茅庐。那时的王阳明常常郁郁不欢,像一棵野外的松树,虽挺立山风,却总显得孤单。他认为成为圣贤需靠天赋,而他自己,似乎欠缺了那点与生俱来的灵性。这种挫败感让他开始游山玩水,常在山林间寻隐者,与老道士聊养生之道。他甚至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成不了圣贤,干脆遁入山林。日子一天天过去,他读圣贤书,却对科举心生厌倦;学兵法图报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文学虽精,却觉得文字轻飘无力。这些挣扎和迷茫,如山间的雾气缭绕心头,他找不到出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ccb6e3460fb1ac4792d759694ce75ff.jpg)
二十岁刚过,王阳明偶然翻到《淮南子》,读到春秋时魏国的瞿伯玉反思往事的故事。那人五十岁才感叹自己过去四十九年白活了。王阳明叹息:“我才二十多岁,悔改还不算晚。”于是,二十一岁那年,他决定再试科举。可是命运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大河,总有暗流阻碍。两次落榜的结果没有让他气馁,他继续努力。到了1499年,28岁的他终于金榜题名,成为进士,开始了仕途之旅。然而,初入官场的路途并不平坦,途中一场意外坠马,让他重重摔在地上,吐血不止。仕途艰难,朝堂更是险象环生。1505年,小皇帝朱厚照登基,权力落入刘瑾等宦官手中。刘瑾狐假虎威,大肆残害忠良。朝中大臣纷纷噤声,只有王阳明挺身而出。他冒死上书,请求释放忠臣。然而,这一行动的代价是,他被逮捕,在午门受刑,光着身子挨了四十大板,血肉模糊,几近昏死。待他出狱时,已是一个遍体鳞伤的35岁中年人。他被贬到贵州龙场,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龙场驿站站长。这片土地荒凉贫瘠,荆棘丛生,他甚至只能栖身山洞。为了生存,他亲手种粮种菜,而生死的念头也一直萦绕心头。他凿出一副石棺,日夜坐在里面,喃喃说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他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自己心境的诉说。公元1508年的某个深夜,山洞中响起了一声长笑,那笑声划破夜空,惊动了山谷。他从洞中奔出,大喊:“圣人之道,唯心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悟也!”这一刻,他仿佛与天地合一,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这便是龙场悟道。从此,王阳明以心学为基,开创了一门哲学。他在绝境中寻到生机,也第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