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少年雄心
那一年,公元1472,一个叫王云的孩子,生在浙江余姚书香门第,家里竹影摇曳,书卷香盈盈。王云聪明得很,但怪了,四岁了却不开口说话,急得家人团团转。五岁那年,孩子们在村头玩耍。忽然,一个和尚来了,步履悠悠,气度不凡。他摸了摸王云的头,低声说道:“好个孩儿,可惜到破。”话音一落,便飘然远去。小伙伴们听得一头雾水,倒是旁边的邻居听出了几分深意,赶忙跑去王家,将这事一五一十告诉了王云的爷爷王伦。王伦是读过书的人,自然琢磨这“到破”二字。高僧的预言像夜风拂过稻田,他左思右想,却始终不得要领。直到某天,忽然一拍大腿:“安呀!‘到破’,不正是‘道破’吗?孙儿的名字‘云’,在古文里不就是‘说’的意思!”于是,他决定给孙儿改个名字,叫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改名后不久,果然有异象。
一天,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在书房里,写下“大学之道”四个字,正思量间,王阳明跑了进来。他瞅着父亲念叨,便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华一时愣住了,不光是因为儿子头一回开口,更因为他一开口便是圣贤之言。这孩子,像一棵幼苗,骨子里已透出参天之气。
时间一晃到1481年,王华高中状元,王家全家北上京城。路上,祖孙俩途经镇江金山寺,一群文人听说状元父亲来了,特地设宴款待。席间,文人请王伦作诗,王伦冥思苦想,却迟迟未能成句,场面有些尴尬。正在这时,才十一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他昂然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泉,打破围阳水抵天。醉倚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动龙眠。这诗一出,满座惊叹。有人疑心诗是王伦早备好的,便趁着窗外月色,要求王阳明再以“闭月山房”为题作诗。王阳明略一沉思,又道:
山近越远觉越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此诗气魄宏大,席间众人尽皆折服。王阳明的才气,如山间涧水,清澈奔涌。后来到了京城,王阳明开始系统求学。有一次,他正襟危坐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答:“像你父亲那样,读书做官便是。”王阳明却摇头:“恐怕未必。依我看,第一等事是读书作圣贤。”彼时他不过十二岁,这样的志向,却已直指云霄。少年的志向,如山间的青松,自有一份挺拔姿态。那年风清月朗,满城灯火,却不及这少年眼里的光辉。
近道
王阳明呀,你自己都凄惨度日,长着雄心有个屁用。[点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