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当代重要的心灵导师、作家、电影导演和佛学教育者。他1961年出生于不丹,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他的作品主要有《正见》《朝圣》《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人间是剧场》《八万四千问》等。宗萨钦哲仁波切不仅深入研究佛教经典,还致力于推动佛法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强调超越固有观念,回归真实的觉知。

01
你可以要求自己对别人好,但不能期待别人对你好,你怎么对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会怎么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叔本华曾说:“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当我们付出善意时,若过于期待他人回报,反而会陷入失望。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带着交换的目的。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高级的善良是不计较回报,而是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如果我们能做到对人无所求,便不会因他人的冷漠而感到失落,也不会因得不到回报而生出怨怼。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修行,让善意成为一种纯粹的流动,而非交易的筹码。
02
修行的真正目的,是学会控制自心, 使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控。
许多人误以为修行是远离尘世、闭门苦修,然而真正的修行,是在世俗生活中锻炼内心,使其不受外境所左右。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我们无法选择外部环境,但是对外部环境的回应,却是我们能够选择的。”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公、挫折、压力,如果我们的心时刻受外界影响,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与挣扎。修行的意义,就是学会在混乱中保持冷静,在逆境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一切唯心造。” 外界本无固定的好坏,决定我们痛苦与否的,往往是我们的心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让内心不被外境所困,才是真正的修行。
03
别人撒盐伤不了你,除非自己身上有溃烂之处, 每当你觉得受到伤害,是因为你本身有伤口。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提到:“真正的成就和痛苦源自于我们的选择,而非单纯的结果。” 很多人因为他人的言语而受伤,甚至耿耿于怀,但其实,若我们没有内心的“伤口”,他人的恶意再怎么攻击,也无法真正影响我们。就像一个心理强大的人,面对流言蜚语时,只会一笑置之,而内心敏感者则可能会因一句无心之言而自责不已。因此,与其责怪他人伤害了自己,不如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有未愈合的伤痕?是否有未解开的执念?当我们真正治愈了自己,就不会再因外界而动摇。

04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的非常强大,不再坚持必须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水,不再坚持茶的味道必需不浓不淡。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很多人都期待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或执着于某种结果,一旦现实与期待不符,便会感到挫败。
事实上,世界本就不完美,而若能超越执着,便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当你不再执着于特定的形式,比如必须用某个杯子喝水、必须按计划进行某事,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
弘一法师说:“我们最终只是时间的过客。何必执念,努力过后
,得失随缘,自在随心。”
当你放下执念,顺应自然,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流动的,所有的痛苦也不过是执念的产物。
真正的自由,不被内心的期待所束缚,而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05
我们总以为只有指出别人身上的问题才是爱他,才能让他更好。其实,事实是我们想让别人按照自己想的样子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通过纠正别人的错误,来表达爱。然而,真正的爱,是理解和接纳,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标准。波伏娃曾说:“爱是认可我,而不是限制我。” 我们往往希望亲人、朋友按照我们认同的方式生活,认为这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过度干涉反而会让关系变得紧张。真正的关心,不是强行纠正,而是理解和支持。当我们学会放下控制欲,允许别人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爱也才能更加纯粹。
06
没有人会烧一锅水来烫自己, 可是心怀恨意, 就是煮一锅水在心底, 自灼自伤, 本质上你就是在伤害你自己。
悉达多曾说:“愤怒就像抓起一块燃烧的炭,要扔向别人之前,自己早已被烫伤。” 当我们对某人怀恨在心时,对方可能毫不知情,而我们自己却深陷痛苦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愤怒和仇恨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不仅影响情绪,还可能导致焦虑、失眠,甚至降低免疫力。因此,与其让仇恨折磨自己,不如选择宽恕和放下。宽恕并不意味着认同对方的行为,而是让自己从怨恨中解脱。正如甘地所言:“弱者永远都不会宽容,宽容是强者的特质。2. 以眼还眼,只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盲目。” 只有放下怨恨,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
07
失望很重要,它可以是成就的一种表征。终于,我们了解到,在一层层皮之内并没有果实,我们至少从强烈的期望中解脱出来了。
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曾说:“如果你因事物未如所愿而痛苦,那痛苦并非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你对它的期待。” 失望的出现,意味着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摆脱虚幻的期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自由。当我们学会接受现实的本来面目,而非沉溺于幻想,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活得更加从容。真正的成长,不是从成功中获得,而是从失望中觉醒,从而摆脱执着。

08
只要你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没有乐趣。
生活并非非黑即白,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来源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我们能超越对事物的固有判断,不再执着于好坏对错,就能享受当下,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
09
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须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何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著的东西。
弘一法师说:“人生之苦,苦于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放生,就是就放过自己。”我们的痛苦往往来源于不愿接受现实,执着于本不该执着的东西。放下固执,接受无常,允许一切发生。
10
我看到的花,你永远看不到,所以我们无法分享真正的花,我们只能假装我们在分享,而这是非常孤独的。我永远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经历的。我所经历的,只有我能经历。
每个人的经历、感知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用相同的语言交流,彼此的理解依然存在鸿沟。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你不是通过世界认识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认识世界。” 我们所体验的世界,是基于个人的感知、记忆和经验塑造的,因此真正的共享体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产生误解。即便我们用尽语言去描述一朵花的美丽,别人所想象的画面,终究不会和我们亲眼所见的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