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格言联璧·存养类》全文译解,收藏!

厚德生益 2025-04-01 12:02:36

《格言联璧》是清代学者金缨(字兰生)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全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收录了历代圣贤典籍、诸子百家及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内容涵盖修身、齐家、处世、治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读本之一。

全书分为十类,包括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每类下又细分条目,共收录格言千余条。这些格言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融合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核心理念,同时兼收佛道思想,强调道德实践与人生智慧。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

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

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

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

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天赋的德性不可匮乏,因此修养的路径应当广博:要穷究真理、尽展本性、通达天命、悟入精微、追求广博与至高境界;情欲不可放纵过剩,因此约束的准则应当严格:要谨言慎行、自我节制、内心清净、饮食有度、减少贪欲。

【解读】这句话以“性”与“欲”的对立统一,揭示儒家修身的双重任务——扩充天性:人性本具道德潜能(性分),需通过求知(穷理)、践行(尽性)、悟道(达天)等途径充分发展,直至精神自由(极高明)与格局开阔(致广大);克制私欲:过度的情欲(如贪食、纵乐)会蒙蔽心性,故需以“约己清心”为纲,通过日常细节(谨言、节食)保持清明。本质是“扬善抑恶”的生命辩证法——既要像拓荒者般开垦精神沃土,又要如园丁般修剪欲望杂枝。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开阔心胸以包容世间万物,放空心境以接纳一切良善,平和心绪以理性探讨世事,沉潜心神以洞察天下规律,安定心志以从容应对万变。

【解读】这句话以“五心”构建完整的处世智慧——大心容物:格局决定边界,破除偏见与狭隘;虚心纳善:空杯心态才能吸收他人长处;平心论事:超越情绪干扰,客观看待问题;潜心观理:专注深研穿透表象,把握本质规律;定心应变:内在稳定方能驾驭外界动荡。五者层层递进,既是心性修炼的阶梯,也是应对复杂世界的系统法则——从拓宽认知边界到稳定内核,最终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命境界。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

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

宽裕以养吾之量,严棱以养吾之操。

【译文】以清静明澈涵养精神,以专注纯粹锤炼思虑,以深沉警觉磨砺见识,以刚强宏大坚定志向,以果敢决断提升才能,以庄重沉稳积蓄气度,以宽容豁达拓展胸襟,以严正棱角恪守操守。

【解读】这句话以八种修养法锤炼完整人格:清明养神(内在专注)、湛一炼虑(思维纯粹)、沉警砺识(洞察力)、刚大立志(志向坚定)、果断育才(行动力)、凝重蓄气(沉稳气场)、宽裕拓量(包容心)、严棱守操(原则性)。本质是儒家“内外兼修”的实践纲领——既需如匠人般雕琢心性细节,又需如勇士般锻造意志品格,最终在动静、柔刚、宽严的平衡中,成就圆融而有锋芒的生命境界,为现代人应对复杂挑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心性修炼体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

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

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自己的优点要收敛几分,这是以低调涵养深厚品德;他人的缺点要遮掩几分,这是以宽厚培育博大胸怀。 【解读】这句话揭示为人处世的两种智慧:对己,藏优不炫能避免骄矜浅薄,在谦逊中沉淀真正的修养(如才华横溢却虚怀若谷);对人,隐恶不揭短可化解冲突,在包容中拓宽心量(如见人过失却留足体面)。本质是以“收敛”对抗虚荣,以“浑厚”消弭苛责,既成就自我德性的深度,又滋养人际和谐的广度,至今仍是化解嫉妒、维系关系的良方。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

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译文】以虚静涵养心灵,以道德滋养生命,以仁爱育化万物,以大道维系永恒。

【解读】这句话构建了一个从个人到宇宙的修养体系——虚养心:如杯空方能盛水,心灵虚静才能容纳智慧;德养身:以道德为生命根基,言行有度方可安康;仁养万物:将仁爱推及自然众生,实现人与天地共生;道养万世:遵循宇宙规律(道),让文明永续传承。四重境界层层扩展,既含道家“致虚守静”的修心法,又融儒家“仁德济世”的实践观,揭示真正的生命境界需内外兼修、天人合一。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译文】修养淡泊宁静的心境,便是安身立命的大学问;消除无谓的烦忧杂念,心境方能自在平和。

【解读】这句话揭示心灵修炼的终极目标:以“冲虚”(道家虚静)的智慧化解世俗执念,让心性如深潭映月般澄明;以“省除烦恼”的功夫剪除情绪杂草,使精神如清风过野般从容。本质是将道家“致虚守静”与儒家“修身养性”相融,化哲理为日用——真正的学问不在书卷中,而在能否于纷扰中守住内心的清澈与安宁。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

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要扩充去,

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译文】颜回的“四勿”(非礼勿视、听、言、动)要内收于心,以日常功夫约束外在言行,从而修养内在心性;孟子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要向外扩充,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从近处推及远方。

【解读】这句话提炼儒家修身的双向路径:颜回“四勿”是向内约束——以礼制规范言行,在慎独中养成内在定力(养中);孟子“四端”是向外推扩——将善性萌芽(恻隐之心等)通过实践(格致)延展至家国天下(暨远)。一收一放,一守一创,既以规矩塑心性,又以仁德济世用,揭示儒家“内外兼济”的完整修养体系,为当代人平衡自我约束与社会责任提供古典智慧。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

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

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译文】当喜怒哀乐尚未萌发时(未发),这是从个体情感(人心)回溯至天理本性(道心),需以存养工夫护持此境;而当以天理本性(道心)观照未发之态时,又能从中觉察潜在的情感波动(人心),需以省察工夫警惕修偏。

【解读】这句话以“未发”为枢机,揭示儒家心性修养的双向工夫——存养(由人溯道):情感未显时(如平静无波),通过静坐、戒慎等法门,在“人心”中体认“道心”本体(如良知天性),涵养纯粹心性;省察(由道照人):以“道心”为镜反观“未发”,觉察潜伏的私欲杂念(如未怒时已有怨气苗头),在源头处克治修正。二者如呼吸循环:存养是吸纳天地正气以筑基,省察是呼出杂染以净化,唯有内外交修,方能使“道心”主导“人心”,实现“发而皆中节”的修养境界。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

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译文】存养心性宜如春日般温和纯粹,滋养万物;省察过错宜如秋日般严谨肃穆,涤荡瑕疵。

【解读】这句话以四季为喻,提炼儒家修养的双重工夫——存养如春:以温和纯粹的心境滋养德性(如静坐、读书),如春风化雨般自然渗透,不急不躁;省察如秋:以冷峻严苛的态度审视过失(如反思、纠错),如秋风扫叶般不留情面,去伪存真。二者一柔一刚、一养一纠:存养是培育善根的土壤,省察是修剪杂枝的利刃,唯有春温秋肃交替,方能在心田中收获德性的丰盈果实。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熔,则曰克治。

【译文】在天然性情上修养,称为“涵养”;对纷杂念头进行审视,称为“省察”;对不良习性加以克服,称为“克治”。

【解读】这句话将儒家修身工夫拆解为三个维度——涵养性情:顺应仁、义等先天善性(如培养恻隐之心),如同灌溉良种;省察念虑:实时监控杂念(如嫉妒、贪欲),如园丁及时除草;克治气质:破除后天习染的陋习(如暴躁、懒惰),如熔炉重铸杂质。三者构成闭环:涵养是正向培植善根,省察是动态监控心念,克治是逆向清除积弊,共同指向“变化气质”的终极目标——让天性之善突破习气之蔽,成就内外通透的君子人格。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

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译文】一旦被私欲驱动,欲望迷惑心智便会昏庸;一旦放任情绪主导,性情偏激便会暴戾。

【解读】这句话揭示人性两大隐患——私欲与情绪失控。过度追逐欲望会蒙蔽理性,使人丧失判断力(如贪财者铤而走险);纵容情绪会扭曲心性,使人言行极端(如暴怒者伤人害己)。本质是警示“克己”的重要性:唯有节制欲望以守清醒,驾驭情绪以保平和,方能避免沦为欲望与冲动的奴隶,这正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基础功夫,对当代人管理物欲焦虑与情绪内耗极具现实意义。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

物欲锢之而滞矣。

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

习染熏之而暗矣。

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译文】人心如同种子,原本充满生机,但被物欲束缚便会停滞。然而生机从未消失,只需疏通即可焕发;人心又如明镜,原本通体光明,但被恶习熏染便会蒙尘。然而光明从未泯灭,只需擦拭即可重现。

【解读】这段话以“谷种”“明镜”为喻,揭示人性本善的儒家信念:人心先天蕴含向善的生机(如种子生发之力)与明澈的觉知(如镜面映照之能),但后天物欲与恶习会遮蔽这种本性。其核心并非否定人性的堕落,而是强调“复性”的可能——通过主动修养(疏物欲、拭习染),破除外在蒙蔽,唤醒内在光明,为个人对抗世俗诱惑、重建精神纯粹性提供了充满希望的实践路径。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

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译文】果断的人看似忙碌,内心却从容不迫;拖延的人看似清闲,实则总被琐事缠身。 【解读】这句话核心揭示“效率与心态”的辩证关系:果决者因行动高效(如快速决策、专注执行),虽忙却内心井然有序,反能“忙里偷闲”;因循者因犹豫拖延(如畏难推诿、分心低效),虽闲却因事务积压而“闲中生乱”。本质是批判“伪清闲”,倡导以行动力化解焦虑——真正的从容不迫,源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与高效解决的能力,而非逃避现实的“表面悠闲”,这对治当代人的拖延症与时间管理困境极具现实意义。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译文】减少欲望方能内心安宁,秉持正道自可虚静澄明。

【解读】这句话揭示修心的双重路径——寡欲致静:克制贪欲(如物欲、名利心)能平息纷扰,回归内在安宁;守主致虚:坚守本心原则(如仁义、良知)可破除杂念,达到澄明境界。二者相辅相成——欲望的减法为心灵腾出空间,原则的持守为精神锚定方向,如同清水沉淀杂质后自然通透,呼应道家“致虚守静”与儒家“克己复礼”的融合智慧,为当代人应对浮躁与迷失提供了一剂“清心守正”的药方。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译文】毫无私欲可称圣人,节制私欲可称贤人,欲望繁多只是凡人,放纵私欲便是狂人。

【解读】这句话以欲望的克制程度为标尺,划分出四种人格境界:圣人以“无欲”臻至纯粹,贤人以“寡欲”守住清明,凡人以“多欲”沉溺世俗,狂人以“徇欲”迷失本真。其本质并非否定人性,而是强调“欲望管理”对精神境界的塑造——欲望越少,心性越接近天道;欲望越纵,人格越坠入混乱。既呼应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观,又暗含道家“少私寡欲”的炼心法,为当代人抵御物欲裹挟、寻求精神超越提供了简洁而深刻的价值尺度。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译文】人的胸怀,欲望多则狭隘,欲望少则宽广;人的心境,欲望多则忙乱,欲望少则从容;人的心术,欲望多则阴险,欲望少则平和;人的心事,欲望多则忧愁,欲望少则快乐;人的心气,欲望多则萎靡,欲望少则刚强。

【解读】这段话以“多欲”与“寡欲”的对比,揭示欲望对人格的全面侵蚀:欲望膨胀会压缩胸怀(狭隘)、搅乱心境(忙乱)、扭曲心术(阴险)、滋生烦忧(忧愁)、削弱意志(萎靡);而节制欲望则能拓展格局(宽广)、沉淀从容(闲适)、回归本真(平和)、滋养喜乐(快乐)、铸就韧性(刚强)。本质是借儒家“养心莫善于寡欲”的智慧,警示世人:真正的强大与幸福,源于对欲望的驯服而非放纵,这对治现代社会的焦虑内耗与物欲迷失极具现实意义。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

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

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译文】应当保持沉静(静默)、从容不迫(从容)、严谨自律(谨严)、节俭克制(俭约),这四者是关乎自身的金玉良言;须戒除贪欲过多(多欲)、轻率行动(妄动)、心神散乱(坐驰)、分心旁顾(旁骛),这四者是危害自身的重大弊病。常持守、常存养,需把握一个“恒”字秘诀;不遗忘、不冒进,需掌握一个“渐”字诀窍。

【解读】这段话以“四宜四忌”构建修身的实践框架:“静默、从容、谨严、俭约”是正向修养准则,培养定力与节制;“多欲、妄动、坐驰、旁骛”是反向警示清单,直指浮躁时代的通病。其核心在于以“恒”与“渐”为方法论——恒心使修养持续(如每日自省),渐进令改变扎实(如逐步戒欲)。既呼应儒家“克己复礼”的工夫,又暗含道家“少私寡欲”的智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份对抗焦虑内卷、实现内外安顿的行动指南:少一分浮躁贪求,多一分沉静深耕,方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文】恭敬守护本心,内心就能安定;收敛克制情绪,气息自会平和。

【解读】这句话揭示内外兼修的工夫——敬守本心:以敬畏之心持守良知(如真诚待人、慎独自律),让精神有所归依,不为外物所乱;敛抑其气:以节制之力管理情绪(如遇怒能忍、处变不惊),使气血调和,避免冲动失序。二者如天平两端——心定则神凝,气平则身安,共同构成儒家“主敬存诚”的修养法门,为现代人应对浮躁压力、保持内在稳定提供了简洁而深刻的心法:守住本真,驯服情绪,方能在纷扰中自持如砥。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人的本性原本圆满无缺,无需增添任何外物。

【解读】这句话直指儒家性善论的核心:人性本具良知良能(如仁义礼智),如明珠蒙尘却从未缺损,修养之道在于拂拭尘埃、复归本真,而非向外强加规范(添一物)。既警示勿以私欲扭曲本性,也反对教条束缚灵性,强调“不损不益”的修养智慧——信人性本足,方能自信自立;知本性无缺,方免画蛇添足。这对治当代人盲目追逐外在标准、忽视内在丰盈的迷失,恰似一剂唤醒本真的良药。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译文】君子的心思细致入微,却能以博大胸怀包容天下;小人的野心看似无边,实则目光短浅困于方寸。

【解读】这句话通过“心小”与“量大”、“心大”与“量小”的对比,揭示人格境界的本质差异——君子重微而怀远:心思缜密(如慎独修身),却因格局高远(如心系苍生),故能于细节中见天地;小人欲大而量窄:欲望膨胀(如贪权逐利),却因器量狭小(如嫉贤妒能),终在狭隘中陷泥潭。本质是批判“眼高手低”的虚妄,倡导“以小成大”的智慧——真正的格局不在空谈抱负,而在以敬畏心打磨细节,以包容心超越私利,这对当代人平衡务实精神与开阔视野极具镜鉴意义。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译文】愤怒如同凶猛的虎,欲望如同无底的深渊。

【解读】这句话以猛虎与深渊为喻,直指人性两大隐患——怒如猛虎:失控的愤怒如猛兽出笼,伤人伤己(如冲动决策、关系破裂),需以“制怒”驯服其野性;欲似深渊:贪婪的欲望如深渊吞噬,永难填满(如名利追逐、精神空虚),需以“节欲”划定边界。二者皆需以自省与克制为缰绳——愤怒时如临虎侧,冷静为盾;欲望前如临深渊,知足为栏。既呼应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身观,亦暗合道家“少私寡欲”的养心法,警示世人:驯服心性之兽,方得生命自在。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译文】愤怒如同烈火,若不遏制便会蔓延成灾;欲望如同洪水,若不阻挡便将泛滥滔天。

【解读】这句话以自然之力为喻,警示情绪与欲望失控的危害——怒如烈火:愤怒一旦失控(如暴怒争执),会如野火燎原般破坏关系、焚毁理性;欲似洪水:欲望一旦放纵(如贪得无厌),会如决堤狂澜般吞噬良知、淹没底线。二者皆需以“遏”为救——以冷静克制怒火(如深呼吸暂缓反应),以知足疏导欲望(如设定合理目标)。既暗合道家“上善若水”的柔克之道,又呼应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身智慧,揭示真正的强大在于驯服内在的“水火之力”,而非被其奴役。这对当代人管理情绪焦虑与物欲迷失,恰似一剂醒世箴言。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译文】克制愤怒如同移山般艰难,克制欲望如同填壑般艰巨;但克制愤怒又须如救火般急切,克制欲望亦要如防洪般严阵以待。

【解读】这句话以双重比喻强调情绪管理的矛盾性:既要像“移山填壑”般坚定持久(因愤怒与欲望根深蒂固),又要如“救火防洪”般敏锐果决(因二者一旦失控危害巨大)。揭示修身之难在于平衡“长期攻坚”与“即时应对”——既需日日克己的耐力,又需瞬间自制的警觉,唯有刚柔并济、防微杜渐,方能避免心性之堤溃于蚁穴。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内心一旦混乱,所有事情都会失控;内心一旦散漫,所有细节都会被忽视;内心一旦偏执,所有事情都将失去自然。

【解读】这句话揭示三种心态对人生的破坏性——心乱则无序:思绪混沌时(如焦虑纠结),决策与行动必然混乱,导致局面崩坏;心散则盲视:注意力涣散时(如敷衍应付),关键信息被忽略,酿成隐患;心执则僵化:过度执念时(如钻牛角尖),违背事物规律,反难达成目标。核心强调“主一”与“虚静”的修养工夫:保持内心清明以驾驭全局,凝聚专注以明察秋毫,破除执念以顺应自然,这正是儒家“允执厥中”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融合。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译文】一个疏忽的念头,便是错误的开端;一个固执的念头,便让错误无法回头。

【解读】这句话警示“念头”对行为的决定性影响——起念之慎:初始的疏忽(如侥幸心理、草率判断)如同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恶果;执念之危:错误后仍固执己见(如死不认错、一意孤行),则如坠崖不勒马,终至无可挽回。本质是强调“慎独”与“改过”的工夫——修身的核心在于对每个念头的觉察与把控:初始时如履薄冰防微杜渐,犯错后悬崖勒马及时纠偏,方可不被一念之差拖入深渊。这对治现代人“冲动决策”与“死要面子”的顽疾,恰似一剂清醒针。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

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

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译文】古代学者专注于内在修养,因此外在自然流露高尚德行的气质;当今学者却注重修饰外表,反而导致内在真实德性的缺失。【解读】这句话批判了治学修身的本末倒置:古人以“修心”为本,德行深厚则形于外(如谦和威仪自然而生);今人以“饰外”为务,强装道德却内里空虚(如虚礼客套掩盖私心)。本质是警示“德不配位”的虚伪——真正的修养如树生根深方能叶茂,若只粉饰枝叶(容貌)而忽视扎根(心地),终将因根基浅薄而倾覆,直指当今重人设轻内核、重形式轻实质的浮躁风气。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译文】只要内心不放纵妄为,便不会有过失;只要内心不怠惰疏忽,便不会有放纵的念头。

【解读】这句话直指修心的两大关键——克己与专注:不放纵(如克制贪欲、怒气)可避免言行越界,不懈怠(如保持警觉、勤勉)能阻断惰性滋生。本质是强调“心为身之主”——唯有以敬畏心驾驭心性,如舵手稳控航向,方可避过失之礁、远逸志之涡,呼应儒家“慎独”“主敬”的修养工夫,为当代人抵御浮躁诱惑、实现自我约束提供了简明而深刻的心法。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译文】身处逆境时,心态要开拓进取;身处顺境时,心性须收敛克制。

【解读】这句话揭示“境随心转”的智慧:困顿中需以开放心态破局(如转换视角、探索新路),化阻力为动力;得意时当以谨慎姿态自持(如克制骄矜、居安思危),防顺境成陷阱。本质是倡导“动态平衡”的处世哲学——不因逆境而丧志,不因顺境而忘形,以灵活心性应对无常,既契合道家“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又暗合儒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进退之道,为当代人驾驭人生起伏提供了简明心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译文】人世间的艰难困苦,是锤炼心志的熔炉;人情的冷暖无常,是磨砺韧性的砥石;世事的混乱荒谬,是修持境界的资粮。

【解读】这句话以逆境为镜,揭示困境对修行的深层价值——风霜磨砺心性坚韧(如挫折中培养抗压力),冷暖淬炼人情通达(如背叛中学会包容),颠倒世事催生智慧圆融(如荒诞中修炼定力)。本质是化“外境之逆”为“内心之顺”,将一切遭遇视为成长的燃料,而非沉沦的借口,既承儒家“动心忍性”的淬炼观,又融道家“顺应自然”的豁达心,为当代人应对压力、人际冲突与时代剧变,提供了“借境炼心”的破局智慧:真正的强大,始于接纳并超越苦难。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译文】光明磊落的节操义气,源自独处暗室时的自律坚守;扭转乾坤的治国才能,始于如履薄冰时的谨慎磨砺。

【解读】这句话揭示成就的两大根基——私德与能力皆源于日常修炼:真正的节义不在人前表演,而在无人时仍恪守原则(如不欺暗室、不昧良心),以此铸就“青天白日”般的磊落人格;匡世之才非凭空而来,需在危机中谨慎谋划(如权衡利弊、思虑周全),于压力下锤炼决断,终得“旋乾转坤”的魄力。本质是批判功利社会的速成心态——伟大从渺小积累,辉煌自隐忍中生,唯有守住“暗室”方显“白日”,历尽“深渊”乃成“乾坤”,至今仍是成就真我、突破困局的不二法门。

名誉自屈辱中彰,

德量自隐忍中大。

【译文】真正的名誉从屈辱中彰显,德行与器量在隐忍中壮大。 【解读】这句话揭示逆境对人格的淬炼价值:屈辱如同烈火,烧去虚浮矫饰,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如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大将);隐忍如同砥石,磨去浮躁狭隘,积淀出深广的胸怀(如范仲淹处逆境不改济世志)。本质是儒家“动心忍性”的实践智慧——外在的挫败恰是内在升华的契机,唯有以坚韧心性转化苦难,方能在低谷中蓄力,于沉默中拔节,这对当代人面对竞争压力与精神内耗,恰似一剂“化辱为荣”的觉醒良方。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谦逊退让是立身处世的首要准则,从容平和是应对万事的核心智慧,包容宽厚是待人接物的关键原则,豁达超脱是修养心性的根本法则。

【解读】这句话以四重维度勾勒出完整的处世哲学:谦退(不争锋芒)能避是非、守平安,安详(沉静从容)可稳局面、定风波,涵容(宽厚慈悲)能聚人心、化矛盾,洒脱(不执得失)可破执念、养心性。四者如同四季轮转——春生(谦退避害)、夏长(安详成事)、秋收(涵容得众)、冬藏(洒脱归真),既是应对纷扰的盾牌,也是滋养生命的清泉,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外境”,而在于“调和内心”,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份化解焦虑、超越功利的精神指南。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译文】喜悦时需自我审视,愤怒时需自我审视,懈怠时需自我审视,放纵时需自我审视。

【解读】这句话强调“情绪管理”与“行为自律”的关键在于时刻自省:无论是正向情绪(喜)或负向情绪(怒),还是状态的低谷(怠惰)与失控(放肆),皆需以清醒的自我觉察(检点)及时纠偏——喜时防得意忘形,怒时防冲动伤人,惰时防蹉跎光阴,纵时防逾越底线。本质是儒家“慎独”工夫的延伸,揭示真正的修养不在压抑情绪,而在任何境遇中保持觉知与克制,对当代人平衡情感与理性、实现内在秩序极具实践意义。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译文】独处时超脱自在,待人时温和友善,无事时心境澄澈,遇事后果断决断,得意时淡泊从容,失意时镇定自若。

【解读】这六“然”勾勒出儒家推崇的处世境界——内外平衡:独处修心(超然)与待人接物(蔼然)并重,既葆有独立精神,又维系和谐关系;动静相宜:闲时沉淀心性(澄然),忙时果决行动(斩然),张弛有度以应万变;宠辱不惊:顺境中克制虚荣(淡然),逆境中坚守本心(泰然),破除得失对心性的绑架。本质是以“中道”驾驭人生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感性、进取与淡泊间寻求动态平衡,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份应对焦虑、超越浮躁的“心境处方”,揭示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在的弹性与定力。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

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译文】平静能克制躁动,沉稳能克制浮躁,宽厚能克制狭隘,从容能克制急躁。

【解读】这句话揭示“以静制动”的处世智慧——静制动:心静如水,可平息外界纷扰与内心冲动(如冷静应对突发事件);沉制浮:性情沉稳,能化解轻率浮躁(如深思熟虑代替草率决策);宽制褊:胸怀宽广,可消融狭隘偏见(如包容异见化解人际矛盾);缓制急:从容不迫,能破解急躁冒进(如慢思考避免忙中出错)。本质是以内在的定力(静、沉)与格局(宽、缓)驯服外境的动荡与狭隘,既蕴含道家“以柔克刚”的哲思,又契合儒家“修己安人”的实践,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份应对焦虑社会的“心性药方”:越是喧嚣急躁,越需以静力破局,以宽厚立身。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译文】天地间真正的意趣,唯有心静之人方能品悟;天地间深藏的奥妙,唯有心静之人方能洞悉。

【解读】这句话揭示“静”是参悟世界的钥匙:浮躁者困于表象,如同囫囵吞枣尝不出真味;唯有心静如潭水,方能照见天地万物的本质滋味(如自然之美、生命真谛),揭开幕后运转的玄妙法则(如因果规律、阴阳平衡)。其融合道家“虚静观道”与儒家“定而后能静”的智慧,提醒当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洞察力源于内心的澄明,而非外求的喧嚣——止息妄念,方见乾坤。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译文】有才能且性情沉稳者,方为真正的大才;有智慧且心气平和者,才是至高的智慧。

【解读】这句话揭示才能与智慧的真正高度不在能力本身,而在于心性的修为——才华横溢却急躁冒进(如急功近利),易因短视而折损;智术超群却心浮气躁(如计较得失),反被聪明所误。唯有以沉稳驾驭才华(如深思熟虑)、以平和沉淀智慧(如淡看荣辱),方能突破小聪明、小才干的局限,在复杂境遇中行稳致远,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才德兼备”的深层逻辑。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气势切忌过盛,心态切忌自满,才能切忌外露。

【解读】这句话以“三忌”警示为人处世的修养核心——气忌盛:情绪、气势过旺(如傲慢易怒)易招冲突,需以平和制衡;心忌满:自满自足(如固步自封)将阻碍成长,需以虚怀若谷保持进取;才忌露:锋芒毕露(如炫耀才智)易树敌引妒,需以韬光养晦沉淀实力。本质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以克制与谦逊调和锋芒,既避免盛气凌人的孤立,又防止木秀于林的危机,在低调中蓄力,于内敛中圆满,至今仍是职场、人际中明哲保身的清醒准则。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译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气度必然卓尔不群;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情必定深藏不露。

【解读】这句话揭示才能与智慧的真正境界——能者显于器宇:有真才实干者,无需刻意标榜,其格局与气场自然超群(如胸有丘壑者举止从容);智者隐于谦和:具深远智慧者,不屑炫耀才智,反而大智若愚(如智者寡言却句句切中要害)。本质是批判“虚张声势”的浅薄——真正的实力如静水深流,于无形中彰显力量;真正的智慧如珠玉在匣,于低调中沉淀光华。既呼应道家“光而不耀”的藏锋之道,又暗合儒家“君子不器”的浑厚境界,为当代人破除浮躁、回归本真提供了深刻启示。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译文】心思粗疏、性情急躁之人,终将一事无成;心境平和、气息沉稳之人,自有福泽汇聚。

【解读】这句话直指成败的关键在于心性修养——急躁者因急于求成(如草率决策、半途而废)而自毁前路,平和者因沉静专注(如深思熟虑、稳扎稳打)而厚积薄发,既揭示“慢即是快”的辩证智慧,又暗合道家“静为躁君”的哲理,提醒世人:真正的顺遂非靠强求,而是以从容心性顺应规律,在专注深耕中静待花开,这对治当代社会的浮躁焦虑尤为深刻。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译文】面对世俗烦恼时,需忍耐化解;身处世事纷扰时,需保持超然;心有牵挂纠缠时,需果断割舍;身处名利诱惑时,需淡泊处之;遭遇愤怒冲动时,需平息克制。

【解读】这句话提炼出五种人生困境的破局心法:忍耐消解琐碎烦恼,超然跳出复杂纷争,割舍挣脱情感羁绊,淡泊抵御浮华诱惑,克制驯服怒火心魔。本质是以“自我降伏”应对外境挑战——如禅者修心,于纷乱中淬炼定力;似利剑断丝,在执念中斩获自由。揭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改变世界,而在于以柔韧心性驾驭万变,至今仍是抵御焦虑、守护内心秩序的必修课。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

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

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译文】用温和之气待人,冲突自会消散;以正直之气处事,邪气必然退却;凭坦荡之气应对挑战,疑虑恐惧随之消解;借宁静之气修养身心,睡梦亦得安宁。

【解读】这句话以“四气”构建处世修身的完整体系:和气化解人际矛盾(灭乖戾),正气抵御环境浊流(消妖氛),浩气破除畏难心障(释疑惧),静气滋养生命本源(得恬静)。四者内外相济——外在以和、正、浩三气应对世情,内在以静气固守本真,既蕴含儒家“养浩然之气”的担当,又融合道家“致虚守静”的智慧,揭示真正的从容源于内外兼修的平衡,至今仍是应对复杂世事的通透心法。

观操存,在利害时;

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

观镇定,在震惊时。

【译文】观察一个人的操守,要看他在利害关头的抉择;观察一个人的精力,要看他在饥饿疲惫时的状态;观察一个人的度量,要看他在喜怒之际的言行;观察一个人的镇定,要看他在突发变故时的反应。

【解读】这句话揭示识人修身的四个关键时刻——利害见操守:利益诱惑或危机威胁下,最能检验人是否坚守原则(如见利思义、临危不惧);饥疲验精力:生理极限时仍能保持行动力,方显真正毅力(如逆境中坚持目标);喜怒显度量:情绪起伏时能否克制私心、包容他人,可见胸怀深浅(如盛怒下不失理性);震惊测镇定:突发变故中能否冷静应对,暴露心智成熟度(如危机中快速决断)。本质是儒家“逆境验真性”的实践智慧——平凡时人人可饰伪,唯极端情境方见本真,既警示世人以“慎独”工夫修身,也为识人辨才提供穿透表象的标尺。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面对大事难事,可检验一个人的担当;经历逆境顺境,能考验其胸襟气度;临逢喜怒之变,可窥见其涵养深浅;置身群体行动或决策时,则显露出其见识高低。

【解读】这句话提炼出识人修身的四大试金石——担当显于危难:重大挑战前是否挺身负责,见责任之心;襟度验于境遇:顺逆交替中能否从容豁达,见格局之广;涵养藏于情绪:喜怒冲击下能否克制理性,见修为之深;识见立于群处:众声喧哗时能否独立判断,见智慧之明。本质是儒家“疾风知劲草”的实践哲学——平凡处或可修饰,唯关键时刻的本真反应,方显心性底色。既为个人指明修身的核心维度(担责、拓局、制情、炼识),亦为洞察他人提供穿透表象的标尺,至今仍是职场、人际中识人自省的金科玉律。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惰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解读】轻浮应以稳重矫正,虚浮应以务实矫正,狭隘应以宽容矫正,固执应以圆融矫正,傲慢应以谦逊矫正,放纵应以谨慎矫正,奢侈应以节俭矫正,冷酷应以仁慈矫正, 贪婪应以廉洁矫正,自私应以公心矫正,多言应以沉默矫正,好动应以沉静矫正,粗率应以细致矫正,急躁应以和缓矫正,怠惰应以勤勉矫正,暴烈应以温柔矫正,浅薄应以深沉矫正,苛刻应以敦厚矫正。

【解读】这段话以“矫偏归正”为核心,提出十六组对立品性的调和之道:每对前为缺陷,后为解药(如轻浮需补以稳重,急躁需化以和缓),本质是儒家“中庸”与道家“冲和”思想的实践——通过自我觉察与主动调整,破除极端,回归平衡。既反对放任缺陷(如傲慢、贪婪),也警惕矫枉过正(如沉默变为孤僻),强调以辩证思维动态修正心性,在刚柔、动静、收放间寻求生命的圆融,至今仍是化解性格短板、提升处世智慧的实用指南。

0 阅读:2
厚德生益

厚德生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