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最近越来越火,曾经借势高镍三元,现在又搭上了固态电池。贝瑞特、璞泰来等负极大厂也纷纷押宝其中。
然而,硅碳负极相关材料是否真能带领锂电负极企业走出盈利困境?目前市场显然期待过高。

01
技术突破,市场期待过于迫切
2024年以来,硅碳负极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中,2月12日,贝特瑞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披露,公司在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领域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公司成功开发出兼具高压实、低膨胀特性的快充型新型硅碳负极,已顺利通过头部3C电池厂商测试。
几乎同时,璞泰来也向相关券商表示,近期硅碳负极产品已小批量供应下游消费电子客户,硅碳负极的中试产能已供不应求。目前CVD法(化学气相沉积)硅碳纯品克容量约1800mAh/g,是人造石墨的5-6倍璞泰来测算其硅碳负极的容量平价的价格将在10万-20万元/吨之间。

传统硅基负极存在体积膨胀和循环性能差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硅颗粒表面包覆碳层,其中多孔结构和碳包覆等同于给硅材料搭建了一个碳元素组成的框架,不仅充分利用了硅元素的比容量优势,同时限制了硅材料在充放电时的膨胀问题。
理论上,通过技术改进,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将有望超过2000mAh/g,首次效率达到90%以上。一时间,技术的突破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期待。
有些机构预预测,2025年,硅碳负极在高端手机上渗透率将提升到占比25%以上。此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设备也开始采用硅碳负极。
原先预计的硅碳负极市场不足千吨规模,一下子被提升至近万吨。硅碳负极与固态电池两个概念也成为了最具潜力的一对组合,联手推高市场热潮。
然而,现实真的这么乐观吗?
02
大马拉小车,正极拖了后腿
按照相关业内专家的表述——前景很美好,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其中,一个最大的阻碍就是正极和整个电池系统的匹配。硅碳负极把能量密度从之前的大约300Wh/kg提升到大约2000Wh/kg,但是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现在明显跟不上。

目前的高镍三元材料,例如,NCM811的比容量可达210mAh/g,电压平台约为4.3V,进一步提升镍含量,理论能量密度接近900Wh/kg。但是,依然远远低于硅碳负极的能量密度。
要想发挥硅碳负极的潜能,匹配同样的能量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就需要使用高镍三元材料。但是,更高的镍含量,不仅大大提高了电池成本,而且对于安全性能也提出了挑战。
然而,更尴尬的情况是,应对“拉胯”的正极材料,目前的人造石墨负极已经够用,更高的硅碳负极属于“大马拉小车”。在大幅增加电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电池整体性能的提升却依然有限。
03
成本难平、市场还在观望
最后就是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按照璞泰来的测算,硅碳负极的价格按不同比容量分在10万-20万元/吨。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价格则仅仅是2万-3万元/吨。硅碳负极的成本几乎是人造石墨的5到6倍。这个价格成为了硅碳负极市场拓展的最大拦路虎。

其中,对于CVD(化学气相沉积法)生产的硅碳负极来讲,最大的成本来自于多孔碳和硅烷两种基础原材料。所谓化学气相沉积法,就是将硅烷加热气化后,进入到多孔碳的纳米级孔洞中,并沉积在碳的表面。
目前,能够满足硅碳负极的多孔碳材料主要为酚醛树脂碳化后形成多孔碳,其中仅酚醛树脂的售价就达到25万-30万元/吨。即使按照10%的添加比例计算,其成本就达到2万-3万元/吨。第二个就是硅烷,其价格在8万元/吨左右。按照1吨硅碳负极耗0.5-0.7吨硅烷计算,对应的成本就是4万-5.6万元/吨左右。
在不计算人工、水电、设备、辅料、后期处理,以及研发、销售等一系列成本的情况下,仅主要原料成本就是硅碳负极就高达6万-8.6万元/吨。即使最终硅碳负极能够实现量产,其成本也很难低于10万元大关,高性能产品甚至可能要买到20万元/吨。
对于负极企业,这已经是降无可降的价格了,但是对于锂电池企业,这依旧比人造石墨贵了5倍。同时,应用硅碳负极所提升的电池性能和溢价却远没有这么高——这就陷入了一个技术、成本与市场定价之间的博弈关系。
此外,对于硅碳负极在eVOLT、固态电池等领域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无论是eVOLT、固态电池,其本身的商业化应用还没有成型。市场前景很广,但是现实需求不足,难以支撑企业业绩的增长,这将是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