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锂电负极龙头企业,贝特瑞开年并迎来硅碳负极的技术突破。贝特瑞硅碳产品领域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
只不过,对于硅碳负极的市场需求到底如何?是否能够带动贝特瑞摆脱业绩下滑,目前还需冷静观察。
按照贝特瑞日前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信息,通过技术创新,贝特瑞成功开发出兼具高压实、低膨胀特性的快充型新型硅碳负极,已顺利通过头部3C电池厂商测试,并在电动工具、家用消费、eVOLT、固态电池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硅碳负极的小批量应用。其中,贝特瑞在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领域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
此外,据贝特瑞自己表示,公司现有硅基负极产能已达到 5000 吨/年;深圳在建硅基负极项目将会陆续建成投产,未来将根据下游客户及市场需求逐步释放产能。

众所周知,作为拥有更高能量密度和比容量的材料,硅碳负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硅碳负极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通过多孔碳为骨架来储硅,膨胀率不仅降低而且循环性能也大为提高。同时,随着工艺的逐步成熟和产量的增加,其制造成本也在大幅降低。
因此,就有观点称2025年将是硅碳负极的爆发元年。甚至有机构预测,2025年硅碳负极的渗透率预计提升至25%以上。
当然也有专家表示,对于硅碳负极的发展不应过于乐观。对于技术发展的期待往往无法代替产业现实的需求。
例如,在硅碳负极的应用上,就存在正极发展追不上负极性能的情况。硅碳负极把能量密度从之前的大约300Wh/kg提升到大约500Wh/kg,但是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现在明显跟不上。要想提升同样的能量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就需要使用高镍三元材料。更高的镍含量,不仅大大提高了电池成本,而且对于安全性能也提出了挑战。
结果就是,硅碳负极的需求量其实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尤其在电池厂家纷纷压低成本,转型铁锂电池的情况下。高性能高镍电池的发展和投资正在放缓。因此,硅碳负极的发展还是集中在高性能电子产品、小动力电池领域,而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上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个阶段。
此外,对于硅碳负极在eVOLT、固态电池等领域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无论是eVOLT、固态电池,其本身的商业化应用还没有成型。因此,讲故事可以,但是用故事充产能却难以实现。
市场前景很广,但是现实需求不足,难以支撑企业业绩的增长,这将是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按照贝瑞特三季度报数据显示,其三季度盈利仅6.1亿元至7.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5.30%至45.78%。其负极材料,因价格承压,导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正极材料:受终端市场影响,销量大幅下降,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同比下降。同时,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还在同比增加。
再加之,企业董事长夫妇印内幕交易被罚、公司管理出现纷争的消息影响,其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全年净利仅为7.7亿元至10.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3.44%至37.12%。距离追平2023年16.5亿元的净利水平,至少还有将近6.1亿元的差距。
要想扭转贝瑞特目前营收、盈利双下滑的困境,似乎远没有推升股价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