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彻底倒向美欧,是俄乌战争导致的最大变局

历史有小狼 2025-03-26 02:15:16

莫迪国会山上的“历史性一幕”

2023年6月22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站上了美国华盛顿国会山的演讲台。这一天,莫迪站在台前对着满场美国议员和嘉宾讲了整整45分钟,内容从经济合作到全球挑战,句句落地有声。

台下掌声不断,尤其是提到美印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技术创新时,气氛推向了高潮。西方媒体后来把这场访问叫做“历史性转折”,不是光看这热闹劲儿,而是因为那天签下的东西实在太重磅了。整整18项协议摊在桌上,从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合作到量子计算的技术共享,再到两国海军在印度洋搞联合军演,清单拉得老长。

比如半导体那块,美国承诺帮印度建厂,具体到芯片设计和供应链整合;军演方面,双方敲定了2024年在孟加拉湾搞一次大规模演练,连参演舰艇型号都列得清清楚楚。

就在莫迪演讲的同一时刻,几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俄罗斯总统普京坐在办公桌前,手边放着一份刚送来的简报,纸面上印着俄文,字里行间全是关于印度的最新动向。简报里写得明白,印度这边已经正式通知,之前谈了好几年的图-160战略轰炸机采购计划彻底停了。

这种飞机可是俄罗斯的王牌,超音速飞行,能带核弹头,印度本来打算买几架来壮声势,现在却直接说不玩了。更让莫斯科头疼的是,简报里还提到,印度公开表态要遵守西方对俄罗斯石油的限价令。这限价令是2022年底美国和欧盟推出来的,定了个每桶60美元的上限,印度之前一直没明确表态,这回却突然站队,等于掐住了俄罗斯一大块能源收入。

简报上的数据列得清楚,印度2022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了他们总进口量的20%,现在这态度一变,等于给俄乌战争后本就摇摇晃晃的国际格局又扔了块大石头。

从不结盟到“左右逢源”

印度的外交故事得从尼赫鲁时代讲起,那时候不结盟政策成了国家的标签,意思就是不站美国也不靠苏联,自己玩自己的。到了2014年莫迪上台,这套传统没丢,尤其是跟俄罗斯的关系,铁得跟老兄弟似的。

数据摆在那儿,印度55%的军事装备都从俄罗斯来,比如纳西克那条苏-30MKI战机生产线,机器轰隆隆转了好多年,生产的飞机一批批飞上天。还有“因德拉”联合军演,差不多每年都搞一次,2021年8月就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上演过,两国士兵一块儿操练,坦克和直升机轮番上阵,场面热闹得很。

到了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的炮声一响,事情开始不对劲了。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巴格奇站上记者会讲台,面对一堆话筒说了三遍“敦促立即停止暴力”,这话听着挺中立,可就是死活不提“侵略”俩字,记者问急了也没松口。

到了年底,印度跟俄罗斯的原油生意突然火了,每天进口量蹿到120万桶,比冲突前翻了好几倍。结算方式也挺巧妙,用卢比直接付账,把西方制裁甩一边,美国和欧盟的限价令压根没管住这买卖。

2022年12月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原油占了印度进口总量的25%。印度这时候还是老样子,走着不结盟的老路,左手拉着俄罗斯,右手摸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拉拢,印度“接招”

到了2023年3月,风向变了,美国参议院搞了个大动作,全票通过决议承认“麦克马洪线”,这线是1914年英国和西藏划的,把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印度,后来一直跟中国有争议。美国这一表态,直接给印度边境问题撑了腰。

新德里街头立马炸了锅,抗议者拉着横幅,上头写着“9万平方公里”几个大字,游行队伍从印度门走到政府区,喊了一整天。印度外交部这回罕见地没吱声,连个声明都没发,跟往常动不动就表态的风格差远了。

就在这当口,莫迪出手了,他批了笔军援,1万枚“米兰”反坦克导弹直接打包送去乌克兰。这导弹是海得拉巴国防实验室攒出来的,射程2000米,能打穿600毫米装甲,生产线加班加点赶工,2023年4月就通过波兰运过去了,最后出现在顿涅茨克前线,乌克兰士兵扛着它跟俄军坦克干上了。

同一时间,美国那边抛出个大礼包,把F414涡扇发动机技术转给了印度。这技术是通用电气搞的,能让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光辉”MK2战机推力猛增20%,航程从2800公里拉到3500公里,合同签了30亿美元,2023年6月敲定,第一批发动机零件已经运到班加罗尔。

与此同时,俄罗斯那边有点尴尬,他们早前跟印度谈好在北方邦联合生产AK-203步枪,计划是造60万支,2021年12月普京访印时还敲了敲桌子定了这事,可到了2023年,这项目进度慢得像乌龟爬,美国的发动机一到,AK-203的工厂计划直接被晾一边,连开工仪式都没影了。

“印度制造”搭上美国快车

莫迪早在古吉拉特邦当首席部长的时候,就搞过一个“太阳能使命”,那是在2009年启动的计划,目标是到2022年让古吉拉特的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000兆瓦,结果提前两年就超额完成了,装机容量直接冲到1700兆瓦。

这事儿让他尝到了工业化的甜头,2014年他当上总理后,“印度制造”计划就成了重头戏,要把印度从进口大国变成制造大国,尤其是在国防领域。到了2023年,这计划跟美国的合作挂上了钩,班加罗尔郊外一条F-21战斗机生产线开始动工。

F-21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拿F-16改出来的,配上新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印度这边投了150亿美元,合同是2023年6月签的,首批零件8月就运到工厂。洛马公司派了30多个工程师过去,手把手教印度工人怎么组装,生产线预计2025年投产,一年能造12架,2.8万个技术岗位也跟着落地,涵盖焊接、编程到测试的全流程。

相比之下,跟俄罗斯的合作就没这么热闹了。科钦造船厂那边,“超日王”号航母的改造还在磨蹭,这艘船是2004年从俄罗斯买来的二手货,原名叫“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改造从2013年开始,计划加装新雷达和导弹系统,可到现在连下水日期都没定下来。

奥里萨邦的巴拉索尔试验场也还在搞“布拉莫斯”导弹测试,这导弹是俄印联合研发的,射程500公里,2023年5月刚试射成功一枚超音速型号,但后续的量产计划却没啥动静。美国这边热火朝天,俄罗斯那边慢悠悠,风头明显被抢走了。

G20峰会上的“静默革命”

2023年,印度轮到当G20主席国,9月9日到10日,德里峰会成了全球焦点。这次会议可不简单,俄乌冲突的阴影还挂在天上,各国代表坐一块儿,桌上摆着厚厚一摞文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带着团队来了,坚持用“特别军事行动”来称呼俄乌局势,这词儿从2022年2月就没变过,俄方文件里写得清清楚楚,连记者问他都不改口。

可印度这边不吃这套,峰会结束那天,印度外交部发布了《主席声明》,直接写上“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这话一出,等于把俄罗斯的说法给顶了回去。声明是9月10日下午发的,英文版和印地文版一块儿上线,23页纸里还点了名要保障黑海粮食运输,这粮食通道是乌克兰靠土耳其斡旋才保住的,俄罗斯之前老想掐断。

拉夫罗夫当天没啥反应,会后就坐飞机回了莫斯科,但《印度斯坦时报》第二天头版头条就用了“静默革命”五个字,文章里说这是印度外交史上少见的硬气表态。印度没跟俄罗斯撕破脸,峰会前8月,莫迪还跟普京通过电话,聊了20分钟,主要是贸易和能源的事,通话记录里没提撕吧的事儿。可这声明一发,立场就摆明了。

印度这边还留了后手,跟俄罗斯的合作没停,比如2023年10月,两国又签了笔价值5亿美元的能源合同,印度继续买俄油,但量从每天120万桶降到了90万桶,限价令也开始遵守。

2023年12月的数据显示,印度从美国的武器进口额比前一年猛增了30%,达到22亿美元,而同期的俄制装备采购却缩水了15%,只剩8亿美元,连图-160轰炸机的订单都被砍了。看着情形,印度是打算彻底倒向美国,这对俄罗斯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印度这个生力军的加入,对俄乌冲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数。

美国这边呢,军事重心从奥巴马那会儿就锁在印太,2011年就提了“重返亚太”,俄乌冲突后也没偏,2023年7月还派了“罗纳德·里根”号航母在南海军演。眼下美国忙着对付俄罗斯,等这事儿有了眉目,印太战略估计得全面铺开,到时候不光美国,欧洲国家也得跟着往这边调兵,法国2023年9月就宣布要在印度洋加派两艘护卫舰,风向已经起了。

参考资料:[1]周琪.美国与印度接近的过程及动机[J].当代世界,2024(2):38-44

0 阅读:0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