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那么多“穷秀才”大部分都很穷?不是科举改变命运吗?

远易爱提问 2024-05-31 00:45:07



想有一官半职,最起码要是举人这个级别的,还要经过“大挑”,举人出身能做官的都是凤毛麟角,能混上去的更少(中央高官或者封疆大吏),也就是海瑞和左宗棠这几个寥寥的例子。至于秀才,洗洗睡吧,等当个九品的县丞都是祖坟冒青烟了。大部分考不上举人的命运,也就是教书先生、师爷、讼师(一般是替人写状纸)这几条出路还算好,当街测字算卦甚至倒卧路边当个饿死鬼的也不是没有。

张国荣扮演的宁采臣,这种把全部身家都背在身上的穷秀才,还不算是社会最底层,最起码他还能凑齐进京赶考的路费。而且总是在家自学也不现实,怎么也要去县学里上几次课,就算不是全脱产,半脱产也是要的,好歹算个在职研究生。

而且一个县里(按清朝算是20-30万人口),几千上万读书的童生(兼职的也算),总能出百十个秀才吧,这些秀才去掉家境较好的,总有一些普通人家,又要读书又要种地,恐怕收入还不如专职种地,毕竟秀才这个级别,读书的产出比太低,也够呛有人来“投献”,那是举人老爷才有的待遇。一个县里,进士可能未必有(有也可能在外地做官或者在京城候补跑官)举人老爷总得有几个,一个秀才,想从举人老爷手里抢利益,那纯粹是嫌命长了,当然,天赋特别强的除外,如果一个秀才是潜力股(下次乡试有八成以上把握),那么早早地就被举人老爷们接纳进自己的圈子了,感情要从微末的时候培养,这点古人比现代人懂。

范进这个“穷秀才”,他的老丈人也是胡屠户这个级别的,最起码可以按时吃肉,这在古代已经是小地主级别的了。

最后,“穷秀才”因为由“中举人”这根飘渺虚幻的胡萝卜在前面吊着,对于其他事情兴味索然,自然对于生活的标准要求不高,日子过得不如普通农户家(尤其是儿子多的家庭)也是有可能的,气人有,笑人无”的小农思想,不是现在才有的,被身边人嘲笑一下,也是正常。“穷秀才”自己都未必在乎。毕竟,有几个人可以抵挡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诱惑呢?想成为人上人,还不赶紧滚去读书?

以上。

0 阅读:11

远易爱提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