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同点
1. 都有助于固液分离过程(间接)
醋酸钠通过为微生物提供碳源,促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微生物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时,会改变污水中胶体和悬浮物的表面性质。例如,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等物质可以吸附在微小颗粒表面,使其聚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后续的沉淀过程,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
聚丙烯酰胺则是直接通过絮凝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通过桥联、吸附等方式形成较大的絮体。这些絮体能够快速沉淀,实现固液分离,使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和液体部分分开,提高水质。
2. 对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都有贡献醋酸钠可以调节污水的pH值,维持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稳定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对于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如果微生物生长环境的pH值等条件频繁波动,微生物的活性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
聚丙烯酰胺通过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防止它们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积累,避免管道堵塞、设备磨损等问题。例如,在污水处理的沉淀池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絮凝剂去除悬浮物,悬浮物可能会在池中淤积,降低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影响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不同点
1. 作用对象和方式
醋酸钠:
主要作用对象是微生物。它作为碳源,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在污水中,微生物利用醋酸钠中的碳元素进行呼吸作用和生长繁殖。例如,在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细菌利用醋酸钠作为电子供体,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脱氮。其作用方式是通过被微生物吸收和代谢,从化学层面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聚丙烯酰胺:
主要作用对象是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它通过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与颗粒表面的电荷相互作用。例如,对于带负电荷的悬浮颗粒,聚丙烯酰胺分子链上的阳离子基团可以与之发生静电吸附。同时,聚丙烯酰胺的长链分子可以在颗粒之间架桥,使多个颗粒连接在一起,形成大的絮体。这种作用方式是基于物理化学的吸附和架桥原理,直接改变了悬浮颗粒和胶体的聚集状态。
2. 对水质成分的影响
醋酸钠:
醋酸钠在污水中被微生物利用后,主要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微生物自身的生物量等。它会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减少,尤其是在微生物分解利用醋酸钠作为碳源代谢污水中其他有机物的过程中,会降低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同时,由于其调节pH的作用,会改变污水的酸碱度,使污水的pH值向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方向变化,一般是使酸性污水的pH值升高。
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本身不会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主要水质成分产生化学变化。它只是通过絮凝作用去除悬浮颗粒和胶体,降低污水的浊度和悬浮物含量。不过,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聚丙烯酰胺的添加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水中残留的聚丙烯酰胺增加,从而影响出水的水质指标,如可能会使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略有增加,因为聚丙烯酰胺本身也会被化学需氧量(COD)检测方法部分氧化。
3. 作用时效性和持续性
醋酸钠:
醋酸钠的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一旦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代谢,对污水进行处理。其作用时间取决于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和代谢速率等因素。例如,在一个稳定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中,加入醋酸钠后,微生物会在数小时到数天内持续利用醋酸钠进行生长繁殖和分解有机物,其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会随着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逐渐显现和持续。
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相对比较迅速。在添加到污水后,通常在短时间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能使悬浮颗粒和胶体形成絮体并沉淀。但是,它的持续性相对较弱。一旦絮凝沉淀过程完成,如果污水中又出现新的悬浮颗粒和胶体,需要再次添加聚丙烯酰胺才能继续发挥絮凝作用,而不像醋酸钠那样可以持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来持续处理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