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日积月累的相处,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彼此的性格、品行相互影响,甚至还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层面留下印记。
常听人说,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久了,模样会越长越像,为人处世的风格也会愈发相近,而你或许不知道,就连藏在身体里的肠道菌群,都会在频繁的接触中“互通有无”,逐渐趋于相似。
菌群传播:人际间的微观纽带为了揭开人群间肠道菌群传播的神秘面纱,全球各地的科研团队纷纷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探索之旅。他们广泛采集各类样品,从皮肤拭子到粪便、唾液,无一遗漏,细致分析其中蕴含的菌群成分。
肠道菌群
参与采样的对象涵盖了方方面面,有血脉相连的母亲与孩子,有朝夕相伴的情侣、家庭成员,还有基因高度相似的成年双胞胎等等。
不仅如此,为了精准洞察村落内部乃至城市之间人群肠道菌群的细微差别与共同特征,科研人员还详细记录下每个提供样品的参与者的居住地,精确到村这一最小行政单位。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技术,仔细检测样品中菌株的类型以及所占比例,进而描绘出不同国家、村落、家庭人群肠道菌群的“个性画像”与“共性脸谱”,清晰揭示了肠道菌群在母婴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轨迹、相似程度及其独特特点。
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微生物无处不在的“微观宇宙”,然而,每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之时,他们身体的里里外外近乎无菌状态。而母亲不仅赋予了我们50%的基因,给予了人生的第一口滋养——母乳,还为我们播下了肠道菌群的“种子”。
肠道菌群的遗传
婴儿最初接触到的肠道菌群来源广泛,可能来自妈妈的皮肤、口腔、阴道、肠道等各个部位。这些菌群在肠道中短暂“逗留”后,便会依据自身特性,寻找更适宜生存的“栖息地”。
在宝宝成长的微观世界里,一部分细菌选择在小宝宝的皮肤表面安营扎寨,而那些能够扎根于宝宝肠道深处、与之相伴一生的 “主力军”,则是普通拟杆菌、长双歧杆菌以及短双歧杆菌等。
母亲与宝宝之间,仿佛被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紧紧相连,共享的肠道菌群比例颇为惊人,足足高达 50%。在婴幼儿时期(0 - 3 岁),二者口腔与肠道菌群的相似度更是超乎想象,轻轻松松就突破了 70%,如同亲密无间、携手同行的 “共生体” 一般,彼此影响、相互依存。
然而随着宝宝逐渐长大,那曾经紧密的肠道菌群相似度,竟也缓缓褪去。特别是当断奶这一重要节点来临,宝宝告别母乳,开始探索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肠道菌群也像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多样性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一日千里。
然而,岁月的洪流虽汹涌,却总有一些来自婴幼儿时期、承载着妈妈 “印记” 的菌株,稳稳扎根于我们的肠道之中,不离不弃。
其中,有一种双歧杆菌,堪称母婴之间菌群传播的 “传奇典范”,其传播效率高得令人咋舌,居然能够达到 92%。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亲密接触究竟施展了怎样的 “魔法”,悄然为菌群的互换与交流搭起了一座坚固的 “桥梁” 呢?
肠道菌群使相处久的两个人相似度增加
亲密关联:家人、伴侣间的菌群默契从同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到同属一个村落的邻里,再到共居一座城市的市民,随着空间距离的逐步拉大,菌群的相似程度也如同涟漪般层层递减。
在微观的菌群世界里,口腔菌群的分布差异鲜明地展现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就拿口腔菌群来说,当一家人朝夕相伴、同享三餐时,他们口腔中的菌群仿佛也在悄然 “交流融合”,重合度竟能高达 32%。
反观那些各自散居、生活轨迹鲜有交集的人,口腔菌群如同陌生的路人,重合度仅有 3%,如此悬殊的差距,直观且震撼。
再将目光投向夫妻或情侣,他们亲密无间的相处模式,为菌群的互动搭建了独特舞台。在各类菌群的相似程度排行榜上,皮肤菌群一马当先,凭借日常频繁的身体触碰,率先拉近彼此距离。
紧随其后的是口腔菌群,甜蜜接吻等等都能让彼此的微观菌群进一步交融;肠道菌群则位列最后。这些差异背后,实则藏着生活最本真的逻辑:日常的亲密互动,无疑是菌群交换最便捷、最高效的催化剂。
亲密关系的人彼此越来越像
而在对成年双胞胎的探索旅程中,也富含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即便时间流逝,双胞胎长大成人后奔赴不同城市,开启各自人生,他们体内的菌群相似程度却依然坚挺,与同村而居的人们相差无几。
追根溯源,这大概率是源于双胞胎呱呱坠地之时,就从母亲那里承袭了高度相似的菌群 “初始配置”。这份初始的馈赠,如同生命的烙印,即便历经时间流转、地域的阻隔,依然在他们的身体里熠熠生辉,维系着一种超越距离的生物联系。
除此之外,令人惊奇的是就连肠道菌群的构成,也是同村人更为接近,这表明菌群似乎拥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社交能力”,实现远距离传播。这背后或许与某些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而饮食就如同菌群传播的翅膀,助力它们在人群中穿梭。
跨界交融:人与宠物的菌群互动另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焦点是人与动物之间的菌群互动。既然长时间共同生活能让人与人共享菌群,那么作为家庭重要成员的宠物,是否也会融入这场“菌群派对”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些与小猫小狗一同成长的小宝宝,身上往往会携带小动物特有的菌株。宠物的存在就像一台“菌群制造机”,改变着家里空气中以及物品表面的菌群环境。
小宝宝在地板上欢快爬行、捡起掉落的小物件时,不经意间就会捕获小动物的菌株,更别提他们与宠物亲昵贴贴、温柔亲亲时直接“捕获”的菌株了。
人与宠物间共生微生物的传递
有趣的是,这些从小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过敏等过度免疫反应的概率更低。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接触到的免疫源更为多样、种群更加丰富,使得免疫系统早早地适应了这种多元环境,变得“见多识广”,从而波澜不惊。
不光是小朋友,成年人同样难以抵挡宠物菌群的“入侵”。比如,养狗的成年人,其皮肤上的菌群与自家狗狗的皮肤菌群相似度颇高,而与别人家狗狗的皮肤菌群则存在明显差异。如此看来,通过菌群的相似程度,说不定还能精准判断出谁才是自家的“毛孩子”。
潜在隐患:菌群与疾病的未解之谜虽然肠道菌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致病菌或病毒,但住得越近、接触越频繁的人之间,菌群构成越相似,这何尝不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慢性传染”呢?而这种特殊的传染方式,会不会与某些疾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无疑是一项需要长久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遗传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而言。除了基因层面的因素,是否也与母婴之间传播的肠道菌群有关?
这个谜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那纷繁复杂的测序数据中,等待科学家们通过严谨的验证,一步步揭开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真正且直接的关联面纱。
文本来源:@返朴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