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五月,皇宫中多次出现怪事,二十七日,狂风掀屋拔树,吹得京城西南的郑门门扇飞起,扬出十多步才落地,被震死的有六七人,平地水深一尺多。后汉隐帝于是召来司天监赵延乂,询问祈求消灾免祸的办法。赵延乂回答说:“臣下的业务在天文历算方面,祭祀祈祷不是我所熟悉的。然而,统治天下的人想要消弭灾异,最好的办法不如修行德政。”赵延乂回家,后汉隐帝又派宫中使者去问:“怎样才算是修行德政?”赵延乂回答:“请读《贞观政要》而效法它。”(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汉纪四》)
对1000多年前发生在后汉宫中的诸如狂风大作拔树摧屋,平地积水盈尺一类的怪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天的我们很难作出准确的推断;但是,有一点那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它肯定属于自然灾害或者说自然现象,而与老天爷的惩罚之类无关。对于负责天文历算的官员赵延乂来说,借此机会,对隐帝进行适当的劝谏,则是他十分智慧与忠诚的反映——他让隐帝读《贞观政要》的目的,无疑乃是希望年轻的隐帝,能够以史为鉴,努力做一个好皇帝,让后汉的江山能够得以延续的同时,也让天下的老百姓能够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
只要是对中国历史稍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仍,政权更迭十分频繁——整个五代十国,也就存在了53年。因此,对于司天监赵延乂来说,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对于老百姓的同情,真的很希望隐帝刘承祐能够如唐太宗那样,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带领国家尽快走出前几个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实现稳定与发展。而老天恰恰也给了他这样的进言的机会:对于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古代封建帝王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可能是老天爷降下的某种征兆,预示着什么事将要发生。在这样的时候,司天监们的话的分量往往会很重很重。
机会来了,赵延乂也抓住了,可惜的是,后汉隐帝并没有听进他的谏言:众所周知,《贞观政要》,是唐人吴兢用记叙君臣问答的形式,将贞观年间最主要的“方针政策”以及制订过程分类编排的一本书,这本书的重点是,唐太宗是怎样用贤与纳谏,实现“贞观之治”的。如果后汉隐帝能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并且在用贤与纳谏问题上,努力向唐太宗看齐,那么,后汉真的是有可能避免此事发生后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就从历史上消失,而隐帝本人则被臣下弑杀的命运的。可惜的是,后汉隐帝这个只有20来岁、不识政务国是的皇帝,武将也是老臣的郭威在离京戍边前劝说他“近君子、远小人”、充分信任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等先帝指定的几位顾命大臣,他就连一句也没能听进去。至于赵延乂让他好好读一读《贞观政要》的建议,更是被他远远抛在了脑后。
后汉隐帝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今天的我们都看到了:因为权欲熏心,他竟然诛杀了杨邠、史弘肇,进而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大乱,也逼着郭威为自保而造反。所以,后汉这个仅仅在历史上存在了4年、五代史上最为短命的王朝的最终命运固然让人感叹,但后汉隐帝无视朝臣们的谏言,不懂怎样做才是“修德”,才是最为让人感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