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199首方组成及用量

苗苗聊健康 2023-06-10 04:09:13
金匮199首方 1 栝楼桂枝汤方 6 栝楼根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二两 三两 三两 二两 三两 十二枚 2 葛根汤方 7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四两 三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三两 十二枚 3 大承气汤方 4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四两 半斤 五枚 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 5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白术 三两 二两 一两 七十个 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4 麻黄 甘草 薏苡仁 杏仁 半两 一两 半两 十个 6 防己黄芪汤 4 防己 甘草 白术 黄芪 一两 半两 七钱半 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 5 桂枝 生姜 附子 甘草 大枣 四两 三两 三枚 二两 十二枚 8 白术附子汤方 5 白术 附子 甘草 生姜 大枣 二两 一枚半 一两 一两半 六枚 9 甘草附子汤方 4 甘草 白术 附子 桂枝 二两 二两 二枚 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人参 六两 一斤 二两 六合 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 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 2 百合 知母 七枚 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 3 百合 滑石 代赭石 七枚 三两 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 2 百合 鸡子黄 七枚 一枚 15 百合地黄汤方 2 百合 生地黄汁 七枚 一斤 16 百合洗方 1 百合 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 2 栝楼根 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 2 百合 滑石 一两 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 7 甘草 黄芩 人参 干姜 黄连 大枣 半夏 四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半斤 20 苦参汤方 1 苦参 一斤 21 雄黄熏方 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 2 赤小豆 当归 三斤 三两 23 升麻鳖甲汤方 6 升麻 当归 蜀椒 甘草 雄黄 鳖甲 二两 一两 一两 二两 半两 手指大一片 24 鳖甲煎丸方 25 鳖甲 射干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 石韦 十二分 三分 三分 六分 三分 三分 三分 五分 三分 一分 三分 厚朴 牡丹 瞿麦 紫葳 半夏 人参 蜇虫 阿胶 蜂窠 赤硝 蜣螂 三分 五分 二分 三分 一分 一分 五分 三分 四分 十二分 六分 桃仁 锻灶下灰 清酒 二分 一斗 一斛五斗 25 白虎加桂枝汤方 5 知母 甘草 石膏 粳米 桂枝 六两 二两 一斤 二合 三两 26 蜀漆散方 3 蜀漆 云母 龙骨 27 牡蛎汤方 4 牡蛎 麻黄 甘草 蜀漆 四两 四两 二两 三两 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7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栝楼根 生姜 大枣 八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四两 二两 十二枚 29 柴胡姜桂汤 7 柴胡 桂枝 干姜 黄芩 栝楼根 牡蛎 甘草 半斤 三两 二两 三两 四两 三两 二两 30 侯氏黑散 14 菊花 白术 细辛 茯苓 牡蛎 桔梗 防风 人参 矾石 黄芩 当归 四十分 十分 三分 三分 三分 八分 十分 三分 三分 五分 三分 干姜 川芎 桂枝 三分 三分 三分 31 风引汤 12 大黄 干姜 龙骨 桂枝 甘草 牡蛎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四两 四两 四两 三两 二两 二两 六两 六两 六两 六两 紫石英 石膏 六两 六两 32 防己地黄汤 5 防己 桂枝 防风 甘草 生地黄 一钱 三钱 三钱 二钱 二斤 33 头风摩散方 2 大附子 盐 一枚 3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9 桂枝 芍药 甘草 麻黄 生姜 白术 知母 防风 附子 四两 三两 二两 二两 五两 五两 四两 四两 二枚 35 乌头汤方 5 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 川乌 三两 三两 三两 五枚 36 矾石汤 1 矾石 二两 37 《古今录验》续命汤 9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 川芎 杏仁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一两 四十枚 38 《千金》三黄汤 5 麻黄 独活 细辛 黄芪 黄芩 五分 四分 二分 三分 三分 39 《近效方》术附汤 3 白术 附子 甘草 二两 一枚半 一两 40 崔氏八味丸 8 干地黄 山茱萸 薯蓣 泽泻 茯苓 牡丹皮 桂枝 附子 八两 四两 四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一两 一两 41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6 麻黄 石膏 生姜 甘草 白术 大枣 六两 半斤 三两 二两 四两 十五枚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5 黄芪 芍药 桂枝 生姜 大枣 三两 三两 三两 六两 十二枚 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7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龙骨 牡蛎 三两 三两 三两 二两 十二枚 三两 三两 44 天雄散方 4 天雄 白术 桂枝 龙骨 三两 八两 六两 三两 45 小建中汤方 6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六两 三两 一斤 46 黄芪建中汤方 7 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 47 薯蓣丸方 21 薯蓣 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 甘草 川芎 麦门冬 芍药 三十分 十分 十分 十分 十分 十分 二十八分 六分 六分 六分 白术 杏仁 人参 柴胡 桔梗 茯苓 阿胶 干姜 白蔹 防风 大枣 六分 六分 七分 五分 五分 五分 七分 三分 二分 六分 百枚 48 酸枣仁汤方 5 酸枣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深师有生姜二两) 二斤 一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49 大黄蜇虫丸方 12 大黄 黄芩 甘草 桃仁 杏仁 芍药 干地黄 干漆 虻虫 水蛭 十分 二两 三两 一斤 一斤 四两 十两 一两 一斤 百枚 蛴螬 蜇虫 一斤 半斤 50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9 甘草 桂枝 生姜 麦门冬 麻仁 人参 阿胶 大枣 生地黄 四两 三两 三两 半斤 半斤 二两 二两 三十枚 一斤 51 《肘后》獭肝散 1 獭肝 52 甘草干姜汤方 2 甘草 干姜 四两 二两 53 射干麻黄汤方 9 射干 麻黄 生姜 细辛 紫菀 款冬花 五味子 大枣 半夏 十三枚 四两 四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半斤 七枚 大者八枚 54 皂荚丸方 1 皂荚 八两 55 厚朴麻黄汤方 9 厚朴 麻黄 石膏 杏仁 半夏 干姜 细辛 小麦 五味子 五两 四两 如鸡子大 半斤 半斤 二两 二两 一斤 半斤 56 泽漆汤方 9 半夏 紫参(一作紫菀) 泽漆 生姜 白前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 半斤 五两 三斤 五两 五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57 麦门冬汤方 6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七升 一斤 三两 二两 三合 十二枚 58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葶苈 大枣 59 桔梗汤方 2 桔梗 甘草 一两 二两 60 越婢加半夏汤方 6 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甘草 半夏 六两 半斤 三两 十五枚 二两 半斤 6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9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石膏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半斤 半斤 二两 62 《千金》甘草汤 1 甘草 二两 63 《千金》生姜甘草汤 4 生姜 人参 甘草 大枣 五两 三两 四两 十五枚 64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5 桂枝 生姜 甘草 大枣 皂荚 三两 三两 二两 十枚 二枚 65 《外台》桔梗白散 3 桔梗 贝母 巴豆 三分 三分 一分 66 《千金》苇茎汤 4 苇茎 薏苡仁 桃仁 瓜瓣 二斤 半斤 五十枚 半斤 67 奔豚汤方 9 甘草 川芎 当归 半夏 黄芩 生葛 芍药 生姜 甘李根白皮 二两 二两 二两 四两 二两 五两 二两 四两 一斤 68 桂枝加桂汤方 5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两 三两 二两 三两 十二枚 6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4 茯苓 甘草 大枣 桂枝 半斤 二两 十五枚 四两 70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3 栝楼实 薤白 白酒 一枚 半斤 七升 71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4 栝楼实 薤白 半夏 白酒 一枚 三两 半斤 一斗 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5 枳实 厚朴 薤白 桂枝 栝楼实 四枚 四两 半斤 一两 一枚 73 人参汤方 4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3 茯苓 杏仁 甘草 三两 五十个 一两 75 橘枳姜汤方 3 橘皮 枳实 生姜 一斤 三两 半斤 76 薏苡附子散方 2 薏苡仁 大附子 十五两 十枚 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 桂枝 生姜 枳实 三两 三两 五枚 78 乌头赤石脂丸方 5 蜀椒 乌头 附子 干姜 赤石脂 一两 一分 半两 一两 一两 79 九痛丸 6 附子 生狼牙 巴豆 人参 干姜 吴茱萸 三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80 厚朴七物汤方 7 厚朴 甘草 大黄 大枣 枳实 桂枝 生姜 半斤 三两 三两 十枚 五枚 二两 五两 81 附子粳米汤方 5 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枣 粳米 一枚 半斤 一两 十枚 半斤 82 厚朴三物汤方 3 厚朴 大黄 枳实 八两 四两 五枚 83 大柴胡汤方 8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枳实 大黄 大枣 生姜 半斤 三两 三两 半斤 四枚 二两 十二枚 五两 84 大承气汤方 4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四两 半斤 五枚 三合 85 大建中汤方 4 蜀椒 干姜 人参 胶饴 二合 四两 二两 一斤 86 大黄附子汤方 3 大黄 附子 细辛 三两 三枚 二两 87 赤丸方 4 茯苓 乌头 半夏 细辛(《千金》作人参) 四两 二两 四两 一两 88 大乌头煎方 1 乌头 大者五枚 8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3 当归 生姜 羊肉 三两 五两 一斤 90 乌头桂枝汤方 6 乌头 桂枝汤 91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9 柴胡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 甘草 半夏 大枣 四两 一两半 一两半 一两半 一两半 一两半 一两 二合 六枚 92 《外台》走马汤 2 杏仁 巴豆 二枚 二枚 93 瓜蒂散方 3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一分 一分 七合 94 麻子仁丸方 6 麻子仁 芍药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二升 半斤 一斤 一斤 一尺 一斤 9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4 甘草 白术 干姜 茯苓 二两 二两 四两 四两 96 苓桂术甘汤方 4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四两 三两 三两 二两 97 甘遂半夏汤方 4 甘遂 半夏 芍药 甘草 三枚 十二枚 五枚 如指大一枚 98 十枣汤方 4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99 小青龙汤方 8 麻黄 芍药 五味子 干姜 甘草 细辛 桂枝 半夏 三两 三两 半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半斤 100 木防己汤方 4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人参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四两 10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5 木防己 桂枝 人参 芒硝 茯苓 二两 二两 四两 三合 四两 102 泽泻汤方 2 泽泻 白术 五两 二两 103 厚朴大黄汤方 3 厚朴 大黄 枳实 一尺 六两 四枚 104 小半夏汤方 2 半夏 生姜 一斤 半斤 105 己椒苈黄丸方 4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106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3 半夏 生姜 茯苓 一斤 半斤 三两 107 五苓散方 5 泽泻 猪苓 茯苓 白术 桂枝 一两一分 三分 三分 三分 二分 108 《外台》茯苓饮 6 茯苓 人参 白术 枳实 橘皮 生姜 三两 三两 三两 二两 二两 二两半 四两 109 茯苓五味甘草汤方 4 茯苓 桂枝 甘草 五味子 四两 四两 三两 半升 110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5 茯苓 甘草 干姜 细辛 五味 四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半升 11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6 茯苓 甘草 细辛 干姜 五味子 半夏 四两 三两 二两 二两 半升 半升 11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 7 茯苓 甘草 五味 干姜 细辛 半夏 杏仁 四两 三两 半升 三两 三两 半升 半升 113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 8 茯苓 甘草 五味 干姜 细辛 半夏 杏仁 大黄 四两 三两 半升 三两 三两 半升 半升 三两 114 文蛤散方 1 文蛤 五两 115 栝楼瞿麦丸方 5 栝楼根 茯苓 薯蓣 附子 瞿麦 二两 三两 三两 一枚 一两 116 蒲灰散方 2 蒲灰 滑石 七分 三分 117 滑石白鱼散方 3 滑石 乱发 白鱼 二分 二分 二分 118 茯苓戎盐汤方 3 茯苓 白术 戎盐 半斤 二两 弹丸大一枚 119 猪苓汤方 5 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120 防己黄芪汤方 4 防己 黄芪 白术 甘草 一两 一两一分 三分 半两 121 越婢汤方 5 麻黄 石膏 生姜 大枣 甘草 六两 半斤 三两 十五枚 二两 122 防己茯苓汤方 5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甘草 三两 三两 三两 六两 二两 123 甘草麻黄汤方 2 甘草 麻黄 二两 四两 124 麻黄附子汤方 3 麻黄 甘草 附子 三两 二两 一枚 125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4 黄芪 芍药 桂枝 苦酒 五两 三两 三两 一升 126 桂枝加黄芪汤方 6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黄芪 三两 三两 二两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127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7 桂枝 生姜 甘草 大枣 麻黄 细辛 附子 三两 三两 二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一枚 128 枳术汤方 2 枳实 白术 七枚 二两 129 茵陈汤方 3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六两 十四枚 二两 130 硝石矾石散方 2 硝石 矾石 131 栀子大黄汤方 4 栀子 大黄 枳实 豉 十四枚 一两 五枚 一升 132 猪膏发煎方 2 猪膏 乱发 半斤 如鸡子大三枚 133 茵陈五苓散方 2 茵陈蒿 五苓散 十分 五分 134 大黄硝石汤方 4 大黄 黄柏 硝石 栀子 四两 四两 四两 十五枚 135 《千金》麻黄醇酒汤 2 麻黄 清酒 三两 五升 136 桂枝救逆汤方 7 桂枝 甘草 生姜 牡蛎 龙骨 大枣 蜀漆 三两 二两 三两 五两 四两 十二枚 三两 137 半夏麻黄丸方 2 半夏 麻黄 138 柏叶汤方 4 柏叶 干姜 艾 马通汁 三两 三两 三把 一升 139 黄土汤方 7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阿胶 黄芩 灶中黄土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半斤 140 泻心汤方 3 大黄 黄连 黄芩 二两 一两 一两 141 茱萸汤方 4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一升 三两 六两 十二枚 142 半夏泻心汤方 7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黄连 大枣 甘草 半升 三两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三两 14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6 黄芩 甘草 芍药 半夏 生姜 大枣 三两 二两 二两 半升 三两 十二枚 144 猪苓散方 3 猪苓 茯苓 白术 145 四逆汤方 3 附子 干姜 甘草 一枚 一两半 二两 146 小柴胡汤方 7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半斤 三两 三两 三两 半斤 三两 十二枚 147 大半夏汤方 3 半夏 人参 白蜜 二升 三两 一升 148 大黄甘草汤方 2 大黄 甘草 四两 一两 149 茯苓泽泻汤方 6 茯苓 泽泻 甘草 桂枝 白术 生姜 半斤 四两 二两 二两 三两 四两 150 文蛤汤方 7 文蛤 麻黄 甘草 生姜 石膏 杏仁 大枣 五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五两 五十枚 十二枚 151 半夏干姜散方 2 半夏 干姜 152 生姜半夏汤方 2 半夏 生姜汁 半升 一升 153 橘皮汤方 2 橘皮 生姜 四两 半斤 154 橘皮竹茹汤方 6 橘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二升 二升 三十枚 半斤 五两 一两 155 小承气汤方 3 大黄 厚朴 枳实 四两 二两 大者三枚 156 桃花汤方 3 赤石脂 干姜 粳米 一斤 一两 一升 157 白头翁汤方 4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二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158 栀子豉汤 2 栀子 香豉 十四枚 四合 159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 干姜 甘草 大者一枚 三两(强人可四两) 二两 160 紫参汤方 2 紫参 甘草 半斤 三两 161 诃梨勒散方 1 诃梨勒 十枚 162 《外台》黄芩汤 6 黄芩 人参 干姜 桂枝 大枣 半夏 三两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半升 16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3 薏苡仁 附子 败酱 十分 二分 五分 164 大黄牡丹汤方 5 大黄 牡丹 桃仁 瓜子 芒硝 四两 一两 五十个 半升 三合 165 王不留行散方 9 王不留行 蒴翟细叶 桑东南根(白皮) 甘草 川椒 黄芩 干姜 十分 十分 十分 十八分 三分 二分 二分 芍药 厚朴 二分 二分 166 排脓散方 4 枳实 芍药 桔梗 鸡子黄 十六枚 六分 二分 一枚 167 排脓汤方 4 甘草 桔梗 生姜 大枣 二两 三两 一两 十枚 168 鸡屎白散方 1 鸡屎白 169 蜘蛛散方 2 蜘蛛 桂枝 十四枚 半两 170 甘草粉蜜汤方 3 甘草 粉 蜜 二两 一两 四两 171 乌梅丸方 10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 川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三百枚 六两 十两 一斤 四两 六两 四两 六两 六两 六两 172 桂枝茯苓丸方 5 桂枝 茯苓 牡丹 桃仁 芍药 173 芎归胶艾汤方 7 川芎 阿胶 甘草 艾叶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二两 二两 二两 三两 三两 四两 - 174 当归芍药散方 6 当归 芍药 茯苓 白术 泽泻 川芎 三两 一斤 四两 四两 半斤 半斤 175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3 干姜 人参 半夏 一两 一两 二两 176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3 当归 贝母 苦参 四两 四两 四两 177 葵子茯苓散方 2 葵子 茯苓 一斤 三两 178 当归散方 5 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 白术 一斤 一斤 一斤 一斤 半斤 179 白术散方 4 白术 川芎 蜀椒 牡蛎 三分 三分 三分 180 枳实芍药散方 2 枳实 芍药 181 下瘀血汤方 3 大黄 桃仁 蜇虫 二两 二十枚 二十枚 182 竹叶汤方 10 竹叶 葛根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 附子 大枣 生姜 一把 三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枚 十五枚 五两 183 竹皮大丸方 5 生竹茹 石膏 桂枝 甘草 白薇 二分 二分 一分 七分 一分 1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6 白头翁 甘草 阿胶 秦皮 黄连 柏皮 二两 二两 二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185 《千金》三物黄芩汤 3 黄芩 苦参 干地黄 一两 二两 四两 186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6 当归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四两 三两 六两 三两 二两 十二枚 187 半夏厚朴汤方 5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干苏叶 一升 三两 四两 五两 二两 188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3 甘草 小麦 大枣 三两 一斤 十枚 189 温经汤方 12 吴茱萸 当归 川芎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生姜 牡丹皮 甘草 三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二两 半夏 麦门冬 半升 一升 190 土瓜根散方 4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蜇虫 三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191 旋复花汤方 3 旋复花 葱 新绛 三两 十四茎 少许 192 大黄甘遂汤方 3 大黄 甘遂 阿胶 四两 二两 二两 193 抵挡汤方 4 水蛭 虻虫 桃仁 大黄 三十个 三十个 二十个 三两 194 矾石丸方 2 矾石 杏仁 三分 一分 195 红蓝花酒方 1 红蓝花 一两 196 肾气丸方 8 干地黄 薯蓣 山茱萸 泽泻 茯苓 牡丹皮 桂枝 附子 八两 四两 四两 三两 三两 三两 一两 一两 197 蛇床子仁 1 198 狼牙汤方 1 狼牙 三两 199 小儿疳虫蚀齿方 2 雄黄 葶苈
81 阅读:7564
评论列表
  • 2023-07-02 05:55

    没有人敢把古代用药的量说清楚!古代中药用量单位和现在的用药量单位换算方法!还有用的量相差甚远!在古代三~五剂药药到病除!现在的话都是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的吃还不一定有效!

    wen cheng 回复:
    因为古代是野生的药性太强,再加上古代没有育苗的毒害
  • 2023-07-18 23:10

    好文章

  • 2023-08-12 08:24

    谢谢分享![玫瑰]

  • 2023-08-23 18:34

    感谢分享

  • 愚昧落后没用的,别出来骗人了

    卓扬 回复:
    既然你不是“跳”,还“大神”,那么请教下,新霉素前面干吗需要加硫酸催化,像你喜欢吃硫酸催化的人,是因为硫酸可以充当胃酸吗?
    了百了-中医乃屠龙之技 回复:
    中医混子
  • 😊

    西医掩盖症状当治病是大病根源 回复:
    [笑着哭]一个柳树皮吹了200年的西医[笑着哭]
  • 2023-07-09 20:30

    [赞][赞]

苗苗聊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