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希林
谭希林(1908-1970),原名谭载章,湖南省长沙市人,享年62岁。
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沙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5年入第5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工兵营,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相继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排长(北伐),“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排长、副连长。
1927年参加“秋收暴动”。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连长,红4军副营长,红4军随营学校副总队长兼教育长(总队长石迟峰【无资料】,政委邓子恢),闽西红军学校校长(政委邓子恢),红一方面军赤色警卫团团长,红4军第2纵队第6支队支队长,闽西红20军代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员(军长胡少海,政委邓子恢),闽西红21军参谋长(军长伍中豪,政委李任予),新编红12军参谋长(军长左权,政委施简)兼第34师师长,军委政治保卫局警卫团团长(局长钱壮飞)。
谭希林将军纪念丛书
1931年在苏区“肃反”中遭诬陷,被开除党籍和降职。后任红军特科学校教员,特科学校学兵连连长、营长、副团长、主任教员,红军大学特科团工兵科科长(团长韦国清【上将】,政委宋任穷【上将】);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以及红一方面军长征。
到达陕北后恢复了党籍,任抗日红军大学地方干部营营长、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
谭希林、吴文彬夫妇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军事部部长(书记郑位三),新四军第4支队参谋长(司令员张云逸【大将】,政委郑位三)兼第14团团长(政委李世焱【少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政委孙仲德),新四军第2师第6旅旅长兼政委、第6旅兼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兼皖江军区代司令员(师长兼司令员张鼎丞,政委曾希圣)、第7师师长兼军区司令员。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政委曾希圣),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政委吴芝圃),胶东军区代司令员(政委向明),第三野战军第32军首任军长(政委彭林【中将】)。
谭希林、吴文彬夫妇与子女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政委康生)兼青岛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委彭林),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1950-1954),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55-1958.部长叶剑英)。
1958年至1969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杨勇【上将】、郑维山【中将】,专职政委赖传珠【上将】、廖汉生【中将】)。
曾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夫人:吴文彬(1921-?),籍贯不详。
谭希林、吴文彬夫妇与子女
注:
胡少海(1898-1930),湖南省宜章县人,烈士。
伍中豪(1903-1930),湖南省耒阳市人,烈士。
李任予(1903-1932),广东省新丰县人,烈士。
施简(1907-1934),江苏省启东市人,烈士。
钱壮飞(1895-1935),浙江省湖州市人,烈士。
郑位三(1902-1975),湖北省红安县人,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孙仲德(1902-1961),安徽省合肥县人,后任安徽省副省长。
张鼎丞(1898-1981),福建省永定县人,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曾希圣(1902-1968),湖南省资兴县人,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吴芝圃(1906-1967),河南省杞县人,后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
向明(1909-1969),山东省临朐县人,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