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魏的那段历史当中,曹魏集团为何要屡次死磕濡须口呢?说起来原因其实相当简单!
只有成功拿下此地,魏国的水军才能够顺利地驶入长江之中。毕竟,这里是关键所在,唯有将其攻克,魏国水军后续进入长江的行动才不会受阻,才可以按计划顺利展开,从而达成相关战略目的,所以拿下这里至关重要。
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东吴政权得以稳固存在,其根基所在便是那横亘在前的长江天险。要知道,东吴的水军实力极为强劲,凭借着这支强大的水军力量,一旦将长江封锁起来,魏军想要向南推进半步那可就难如登天喽。
不少人在阅读这段历史之际,或许心中都会冒出这样一个疑惑:东吴既然凭借水军得以立足,那魏国缘何不能去建造船只,也打造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以此来打破东吴在水战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呢?
需明确一点,魏国的国力向来是比东吴更为强盛的!在三国那时候,造船业的发展程度并不高,也不存在很强的技术阻碍。既然如此,魏国为何不多投入些资金,先打造出一支实力强劲的水军来呢?这着实令人有些费解。
其实,魏国高层对于这个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知晓的。
可问题在于,究竟该在什么地方去造船呢?
需明确的是,在三国那个时代,造船业可不像后世这般先进发达。若要打造大船的话,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直接在水边进行建造。待大船顺利建成之后,就能径直通过水路驶入长江,从而投入到作战当中去呢。
那么,魏国是否能够径直在长江北岸修筑船坞,进而快速开展造船事宜呢?
很明显,答案是不行的!
倘若直接就在长江之中造船的话,东吴方面那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当魏国将船造到一半之际,东吴必然会瞅准时机,猛地发动突袭,然后把那些即将完工的船只统统给烧毁掉,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呢。
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便魏国的国力十分强盛,可面对东吴所采用的这种袭扰战术,那也是难以承受得住的。不管魏国原本有着多么雄厚的实力,在东吴这般袭扰手段的持续作用之下,也必然会被逐渐消耗,难以一直维持强势状态呢。
因此,就当时魏国的情况而言,所能想到的最优办法便是在其腹地的一处水域先将大船建造好。毕竟这片水域处于魏国境内,东吴自然是没办法轻易过来进行袭扰的。待船队成功建好之后,便可借助河流,顺畅通达地一路驶进长江,进而与东吴水军展开对抗。
顺着这样的思路,彼时魏国的高层人员,在整个长江下游区域寻觅了一番,一番找寻下来,发觉唯有一处地方是最为适宜的。
合肥周边有一处地方,那便是巢湖。
自东汉末年起,东吴集团曾多次对合肥发起进攻,然而每次均未能将其攻克。如此一来,巢湖北部水域距离合肥城外不远的那片区域,便始终掌控在魏国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于巢湖北部水域打造大型船只,进而组建船队,随后使之驶入长江,无疑就成了魏国最为理想的抉择。
在当时的情况下,若要从巢湖进入长江,最合适的河流当属濡须河。
因此,在当时魏国所采用的作战方式是这样的:首先要在巢湖完成船只的修缮工作。待船只修缮完毕后,便从巢湖启程,顺着濡须河一路前行,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便能顺利抵达长江下游的水域范围之中。
魏国的这一战略,东吴方面显然已全然洞悉。于是,赤壁之战结束后不久,东吴便在濡须河之上着手修建起一座规模颇大的防御工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濡须坞。
东吴凭借着这座濡须坞,成功将魏国大船驶入长江的通道给直接锁死了。
当然啦,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魏国除了在巢湖进行造船之外,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吗?比如可不可以在长江中上游的某条支流处开展造船事宜呢?又或者干脆就在北方的海边打造船只,之后通过海路驶入长江呢?
事实上确实是不行的!真的没办法做到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就是实实在在没办法达成,所以说,确实是不可以的哟。
很长一段时间内,吴蜀两家掌控着长江中上游水域。并且,在濡须口上游的九江、武昌等诸多地方,东吴皆安排了大量兵力驻守。如此一来,魏国的水军想要东进,便会被东吴的重兵防线完全阻挡住。
要说在北方的海边打造船只,接着通过海路绕至上海一带,再从长江入海口朝着上游进发……很遗憾,在当时魏国的造船业,压根就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呢。
总而言之,濡须口这片区域,无疑是魏国与东吴都志在必得之处。魏国若能成功拿下濡须坞,便能够让大船顺利驶入长江,进而突破长江防线。相反,东吴要是牢牢守住濡须坞,就可以用最少的损失,将魏国的大型船队抵御在外。
就在那一年,曹丕全力举兵南下之际,此地便顺势成为了双方对峙的中路战场。
在魏国那一方,彼时承担指挥作战这一职责的人,乃是一位老将,他便是曹仁。
事实上,等到曹丕兴兵讨伐吴国的这一年,魏国那些曾经战功赫赫的一代老将,差不多都已离世凋零了。就拿后世所赞誉的五子良将来说,到了这个时候,也就只剩下张辽、徐晃以及张郃三人尚在人世。并且,张辽这会儿已经是命不久矣,即将在东路战场上殒命了。
所谓的八虎骑里,像曹魏一代将领夏侯渊、夏侯惇、曹纯等,均已离世。当下,仅曹仁与曹洪这两位一代老将尚在人世,其余的则都是曹魏的二代将领了。
曹仁的战绩那是相当出色,无需多言呐。官渡之战期间,他负责帮曹操守护后方;赤壁之战过后,更是坚守江陵城长达一年,直面周瑜与之硬拼;到了襄樊之战,曹仁死死守住樊城,硬是拖到吕蒙从背后袭击关羽之时……
倘若不存在曹仁的坚守之举,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曹魏集团恐怕早就分崩离析了。可以说,正是曹仁坚定地守住防线等一系列坚守作为,才使得曹魏集团有了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的可能,否则其大概率早已垮塌不复存在了。
如此一来,在中路战场这里,曹丕着实是最为安心的。一方面曹仁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老道,另一方面,就兵力情况而言,在这场战役当中,魏国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彼时曹仁可是率领着数万人马去强力攻打濡须,然而在濡须坞这边,东吴所拥有的兵力至多也就一万而已。
除此之外,那时负责进行镇守任务的朱桓,同样是个没怎么经历过实战的新手。在当时的情境下,朱桓承担起了镇守之责,可他此前在打仗方面的经验着实不多,就是这么一个相对而言较为缺乏作战经历的人呢。
朱桓的履历与陆逊有着相似之处。自孙权上位后,他们二人皆为孙权亲手提拔的心腹之人。而且,在此次战役之前,朱桓基本没参与过什么大型的战事,顶多也就是曾带兵去镇压过山贼盗匪罢了,在大规模战争方面,其经验是极为匮乏的。
事实上,朱桓在那时负责主持中路之事,并且坚守濡须坞,说起来这竟然是一个意外情况呢。要知道,这一系列安排的出现并非是在原本预期之内的,可偏偏就是这样,朱桓担起了在中路坚守濡须坞的任务,也算是机缘巧合下的意外之举了。
在东吴原本的防御体系里,濡须坞向来是由老将周泰镇守的。周泰可是东吴的一员老将,由他镇守濡须坞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事儿了。可就在某一场战役前夕,周泰却突然生了重病,如此一来,孙权没办法,只能另换他人来镇守濡须坞了。
于是在最后关头,朱桓身为孙权极为信任的心腹之人,被迅速调遣过来处理这紧急的状况,就如同前来救火一般,以解燃眉之急。
曹仁可是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将,他所率领的兵力还占据着绝对优势呢。而与之对阵的朱桓,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战绩。这样双方一对比,这一场仗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好像都理应打得轻而易举才对。
或许包括曹仁他自己在内,也都是持有这样的看法的。
在曹仁看来,这一战无疑是个绝佳的刷军功契机。就在开战前夕,曹仁特地把自己的儿子曹泰也带了过来,心里盘算着能借此机会帮儿子也积攒些军功呢,也好为自家多多谋取些福利。
然而,曹仁无论如何也没有料到,恰恰就是他的这个儿子,在随后的日子里,竟给他招惹来了极大的麻烦,这着实是出乎了曹仁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