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堂堂北魏太后,为何会被扔到黄河里淹死?

菜鸟富贵 2025-01-18 16:08:01

公元518年的时候,临朝听政、行使皇帝权力的胡太后颁布了一道名为《禁私度僧令》的命令,通过此举,将原本由寺庙所掌握的度僧权力给收了回来,使其归由朝廷统一管控起来了。

胡太后之所以有此举动,其目的在于对僧人的数量加以控制。她是担心僧侣群体持续不断地扩张,如此一来,极有可能会给朝廷的统治造成诸多麻烦,所以才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从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宗教势力呈现出过度膨胀的态势,这一情况着实给当时世俗的统治者增添了诸多麻烦,让其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着不小的困扰。

在北魏时期,对于统治者而言,对宗教势力予以打击,实属极为正常的情况。要知道,仅仅就在一年前,胡太后才刚刚成功平定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那次佛教叛乱,如此情形下,采取相关举措更是不足为奇了。

胡太后怎么也料想不到,仅仅过了十年的时间,自己竟会如此狼狈地躲进寺庙之中。她还带着一群宫女,一同削发为尼,妄图凭借这样的方式来逃避尔朱荣的报复,命运的转变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从手握大权、得以临朝称制的太后之位,到最后被尔朱荣无情地投入黄河之中,仅仅历经了十年的时间跨度而已。这十年间,命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真可谓是世事无常,曾经的风光无限转瞬即逝。

胡太后那充满起伏跌宕的一生,其源头得从她的姑姑那儿说起呢。她人生的种种经历,不管是后来的风云变幻,还是那些大起大落的时刻,追根溯源的话,都和她姑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北魏的僧官体系当中,胡太后的姑姑有着极高的地位,她乃是比丘尼群体里的最高领导者,在整个僧官系统里面那也是相当出众的存在呢。

因着这样的身份,胡太后的姑姑常常会进宫去讲说佛法,如此一来,她便有了能够与皇帝身边的那些左右侍从相接触的机会。

胡太后的姑姑平日里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爱和皇帝身边的侍从们唠嗑。而唠嗑的内容呢,也十分单一,专聊她的侄女胡氏,一个劲儿地说这胡氏长得是如何如何美貌动人,性情又是怎样怎样的温婉柔和呢。

渐渐地,这些话语传进了宣武帝元恪的耳中。随后,宣武帝便将胡氏召入宫中,并赐予其承华的封号。

在北魏的宫廷里面,存在着一项极为不人道的规定。那便是当太子的人选被确定下来之后,太子的亲生母亲就会被处死,这样的规定实在是残忍且违背人伦常理。

故而,在别的朝代,妃嫔们无一不盼着自家儿子能获立太子之位。可北魏的妃嫔却全然不同,她们反倒期望自己莫要生下儿子。就算真的生了儿子,那也千万不能被皇帝册立为太子。

胡氏的表现则截然不同,她对着其他妃嫔讲道:“怎能仅仅因为惧怕死亡,就致使皇帝膝下无子呢?这怎么能行呢?”在她看来,绝不能因怕死这一缘由,而让皇帝面临无子嗣的状况。

胡氏在入宫以后,常常进行祈祷,其心中所愿便是:“真希望我可以为皇帝诞下一位太子,哪怕会因为这件事而丢掉自己的性命,我也是满心愿意,毫无怨言的。”

之后,胡氏真的有了身孕,没过多久便顺利诞下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便是日后的孝明帝。

在当时元恪的后宫之中,竟然连一个皇子都未曾出现过。而胡氏诞下的这个孩子,无疑成为了元恪唯一的皇子,如此一来,其作为无可争议的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过,胡氏的身份是太子的生母,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未被处以死刑,反倒是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其位份得以提升,被封为充华。

元恪的这一举动其实也并非难以理解,毕竟“子贵母死”这般的制度,着实是太过变态了。它违背了基本的人伦常理,让那些原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母亲们,仅仅因为儿子身份显贵便要遭受死亡的厄运,实在是令人咋舌。

子贵母死这一制度,已然让皇室面临着绝后的风险。它就像一颗隐藏在皇室传承中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这残酷的规定致使后宫妃嫔在生育皇子且其得贵后而丧命,进而严重威胁到皇室血脉的延续,使得绝后危机笼罩在皇室上空。

在胡充华诞下孝明帝之前,后宫之中已有四位公主出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竟没有一个皇子能够存活下来。

如此奇特的现象,实在难以判定其中是否存在妃嫔们蓄意为之的因素。毕竟任谁都不情愿生下一个如同催命符般的孩子。

倘若胡充华未曾敢于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那元恪着实存在绝后的可能性。并且要是此种制度一直延续下去的话,下一任皇帝恐怕也极难避免绝后的状况发生。

然而,胡充华尽管诞下了这个儿子,可却未曾参与到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元恪将儿子带在身旁亲自照料,如此一来,胡充华始终都没能获得亲自养育儿子的机会。

元恪之所以会这么做,其背后是存在着两个原因的。

其一,目的在于保护这个儿子。要知道元恪的皇后高氏极为善妒,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不妥善加以保护,这个儿子很可能就会面临生命危险。

从另一方面来讲,元恪对胡充华是存有防范之心的。毕竟胡充华冒险生下了太子,元恪虽狠不下心将其处死,可“子贵母死”制度本就是为杜绝太后干政而设。既然没法提前处死太子的生母,那就唯有将他们母子隔离开来,以防日后太后凭借母子亲情来揽权。

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离世,彼时他年仅5岁的儿子孝明帝尚幼。宣武帝生前诸多筹算,却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寿命如此之短,压根无法等到这个儿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天。

当下,北魏的前途命运已然落在了胡充华的身上。整个北魏往后的走向,皆系于胡充华一人,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都要看她将会采取怎样的举措,她已然成为了影响北魏后续发展极为关键的人物。

胡太后可谓是能文能武之人。在处理政务时,她会亲自处理诸多繁杂事务,各项事宜皆能经其手笔果断做出裁决。而在武艺这一方面,她同样表现出色,尤其擅长骑射之术,每次挽弓射箭,几乎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胡太后刚开始执政的时候,表现还算可以。起初,她与大臣们联合起来,成功除掉了权臣高肇,通过此举,有效地稳固了她自身以及儿子所拥有的权力。

之后,她对宣武帝的弟弟元怿予以重用,使其担当辅政之责。元怿在宗室里属于能力极为出众的那类人,此次获重用后,做事愈发尽心尽力,全力投入到所肩负的职责当中,一心想要将诸事处理得妥妥当当。

在元怿的精心打理之下,北魏的整体局势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发生着转变。

公元520年的时候,胡太后下达了一道命令,要求对郎官进行大规模的筛选淘汰。经过此番操作后,仅仅留下了8个人,而这8人皆是具备真才实学的,其余大部分郎官都在此次淘汰之列。

关键的贤臣得以任用,那些冗余繁杂之人则被裁撤。如此一来,北魏呈现出朝着良好态势发展的迹象。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似乎所有人都未曾察觉到,元怿与元乂二者之间的矛盾,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滋生并开始不断加剧了。

元乂究竟是何人呢?他乃是胡太后的妹夫。按常理来讲,在胡太后手握大权之时,她的娘家人理应都跟着沾光,得以飞黄腾达才对。

然而,元乂内心实则有些失落。尽管他同样得到了胡太后的看重,可相较于元怿而言,胡太后对元怿的重用程度明显要更高,在这一点上,元乂是自叹弗如的。

在胡太后的眼中,小叔子也好,妹夫也罢,那可都是自家人。即便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那也不过是内部的矛盾罢了,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啥要紧的关系呢。

然而这仅仅是胡太后一人的观点罢了,元怿与元乂之间压根不存在什么共同的利益关系。伴随着时间不断流逝,这二人之间的矛盾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之后,元乂使出威逼与利诱的手段,还特意找人去诬陷元怿有谋反的行径。面对这样的情况,胡太后只能先将元怿暂时关押起来,以便对其展开相关的审查工作,以查明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尽管后来证实了元怿是清白的,可诸多矛盾却已然被揭开了。

元怿得以无罪获释后,胡太后原本是打算将那几个诬告元怿之人处死的。然而这时元乂却对胡太后劝说道:“那些告发他人谋反的人可不能杀,要是把他们给杀了,往后哪还会有人敢去告发别人谋反之事呢?”

倘若那些想要告发谋反之事的人全都顾虑重重、前思后想,那要是因此而错失了真正谋反的情况,这可如何是好呢?

然而,胡太后明显没有搞明白这样一件事:对于是否去处置那些进行诬告的人而言,这可并非单纯就事论事那么简单,它实则是一个关乎表态的问题。

元怿并非寻常大臣,乃是主持政务的要臣。在元怿得以恢复清白之后,对于那些曾诬告他的人究竟是否予以处置,这一点可是紧密关联着其他人对元怿所抱有的看法。

倘若胡太后能对那些进行诬告的人处以死刑,那么众人便会认为元怿着实是蒙冤受屈了。

然而胡太后竟然饶恕了那些进行诬告的人,如此一来,众人便不免会有所猜测了:

元怿当真被冤枉了吗?要是他确实是被冤枉的,可为何那对其进行诬告之人却未曾付出任何代价呢?

难道是元怿本就清白无辜,可胡太后却已然有了要和元怿撇清关系的打算?莫非正因如此,她才对别人往元怿身上泼脏水的行为选择了默许?

在元怿得以恢复清白之后,便开始在各处搜寻忠臣的相关事迹,而后精心撰写了长达十二卷的《显忠录》。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通过此举来向胡太后充分展现自己的一片忠心呐。

胡太后竟饶恕了那些进行诬告之人,如此一来,元怿的权势遭受损害不说,元乂心里也是极为惧怕的。他很担心胡太后会对他加以惩处,更害怕一旦元怿恢复了往日的势力,会回过头来找他算总账呢。

公元520年的时候,元乂与宦官刘腾勾结在了一起,他们再一次使出诬陷的手段,将谋反的罪名强加到了元怿的身上。

然而此次他并非向胡太后进行诬告,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年仅11岁的孝明帝去诬告。要知道在这一回,元乂所图谋的对象可不单单是元怿一人,连胡太后也被他列入了目标范围之内。

元乂一方面向孝明帝进谗言,诬陷元怿企图谋反;另一方面,他联合宦官刘腾紧闭皇宫大门,硬生生地将胡太后与孝明帝分隔开,使他们彼此之间无法相见沟通,以此来达成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元乂先是利用孝明帝这把“刀”,将元怿置于死地。随后,对外宣称胡太后身染重病,以此为由把胡太后软禁起来,就这样,元乂成功取得了对孝明帝的掌控权。

就这样,胡太后首次掌控大权的这段历程,到此便画上了句号。其初次掌权的情况,也就这般宣告终结了。

后来,宦官刘腾因病离世,这使得元乂对宫内的掌控力度有所下降。在此情形之下,胡太后抓住时机,联合元雍一同发力,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成功解除了此前所处的困局,顺利地将失去的权力重新夺回。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元乂已然失去兵权的情况下,胡太后的做法实在让人费解。她不但没有想着趁此机会对元乂痛下杀手,将其彻底打压,反倒似乎还打算默许元乂继续身居高位呢。

经过大臣一番苦劝,胡太后这才让那废黜元乂的决心稍稍坚定了一些。

孝明帝有位得宠的妃子,乃潘嫔是也。彼时,为了让胡太后母子能下定决心除掉元乂,有宦官特意跑到潘嫔跟前说道:“元乂可是存了要将您处死的心思。”

潘嫔惊恐万分,在这种极度的慌乱之下,她一次又一次地朝着孝明帝哭诉起来,声音里满是恐惧与悲愤,说道:“陛下,那元乂简直丧心病狂,他竟然妄图先将我置于死地,而后还要对陛下您下毒手啊,这可如何是好。”

直至此时,胡太后与她的儿子方才下定决心要除掉元乂。

元乂起初便被革去了侍中的职位,并且被禁止进入皇宫。接着,胡太后重新开始临朝听政,她先是把元乂降为平民百姓,没过多久,更是直接将元乂赐死了。

当胡太后再度临朝听政之际,局势已远不如第一次那般乐观了。此前因元乂等人肆意妄为、胡作非为,使得北魏朝廷已然陷入了较为混乱的局面之中,各种问题纷至沓来,朝廷上下一片乱象。

胡太后在二次掌权之后,便与宗室之间渐渐疏远起来。彼时她手头又缺乏得力的能臣辅佐,如此一来,胡太后越发觉得自身的地位变得不再稳固。于是,为了能够稳固住自己的地位,胡太后便着手开始有意识地去培植属于自己的亲信势力。

在这一阶段,她手底下诸多男宠皆获取了颇多权力,一个个开始变得威风八面起来。

那些男宠得以掌权,这一情况使得宗室以及孝明帝愈发不满起来。况且这些男宠个个都是不学无术之辈,如此一来,朝廷内部的矛盾便被进一步激化,局势也变得更加紧张激烈了。

想当初胡太后可是吃了大亏。她妹夫元乂不过是联合了宫中的宦官,就轻易地将她的权力架空了,使得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了实权。一直等到那个与之联合的宦官因病离世,胡太后这才寻得契机,联合元雍展开行动,最终成功翻盘,重新夺回了权力。

在胡太后此前的人生经历里,每当遭遇政变之时,最终结果不论是处于劣势吃亏,还是能够成功翻盘扭转局势,其关键因素皆在于信息方面存在的差异。

因此,尽管她已然历经了三次政变,然而就其对政变的认识来讲,明显是有所欠缺的——发动一场政变,最为关键之处,真的就在于信息差吗?

依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胡太后防备儿子的做法挺有意思的。她着重防范儿子身边出现亲近之人,到了后来,甚至连儿子身边有个较为亲近的和尚,她都不允许,管得那叫一个严呐。

在母子关系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孝明帝率先沉不住气了。于是,他主动与尔朱荣取得了联系,心里盘算着要让尔朱荣前往京城,好借此来为自己增添助力、撑一撑腰呢。

在孝明帝离世之后,胡太后采取了一种欺瞒的手段。她竟谎称宠妃才诞下的女儿元氏乃是一名男儿,并且凭借着这一虚假说辞,将这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推上皇位,使其成为了名义上的皇帝。

过了几日,胡太后觉着局势已然平稳下来,于是便再次对外宣称,原来的元氏实际上是个女孩儿,随后她改立宗室当中的元钊作为新的皇帝。

胡太后如此这般一番操作下来,北魏朝廷里的那帮人可全都被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都看傻了眼,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然而,彼时尔朱荣已然起兵,正朝着京城的方向进发而来。

当面对绝对强大的军事实力时,任何权术方面的小手段、小伎俩,统统都变得无比苍白且无力。就拿胡太后来说吧,她所施展的那些伎俩,压根就谈不上高明,在绝对的军事实力对照之下,更是显得微不足道了。

来势汹汹的军阀面前,胡太后毫无招架之力,只能选择躲避,于是带着后宫的一众妃嫔削发去做了尼姑。毕竟在佛家的理念里,一个人一旦出家,那么其在尘世中所犯下的罪孽便能够被一笔勾销。

即便如此,她依旧难逃厄运。要知道,尔朱荣本是被孝明帝“请”去的,此刻又以给先帝报仇为由头,又怎会轻易放过谋害孝明帝的胡太后呢?最终,胡太后以及她所立的小皇帝元钊,都被尔朱荣捆了起来,径直扔到了黄河之中。

还有二千多名大臣也和他们一同惨遭杀害。

北魏在胡太后掌握权势之后,局势便不断走向恶化,甚至发展到最后她竟然狠心地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杀害。而这一系列糟糕情况的出现,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胡太后自身的政治水平着实太过低下所导致的。

在她初次掌权之际,虽对元怿予以重用,可却未能给予其应有的保护,这便使得元乂有了可趁之机,通过政变将她架空。而后元乂逐渐失势,若不是诸位大臣多次苦心劝谏,她压根就不会想着要尽快赐死元乂。

在理应坚持的时候却没能坚持到底,而到了不该心生柔软的时刻,却又控制不住地让心软占据了上风。如此行事,往往会让自己陷入被动,错失不少本该把握的机会,也可能会因心软而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倘若一名政治家无法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又或者即便能够分清,却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理应去保护朋友、清除敌人,那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存在问题的。

她这样下去,失败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迟早有一天,她会面临失败的结局,这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了,毕竟她目前的状况或者所采取的方式等,都预示着失败在未来等着她呢。

0 阅读:6
菜鸟富贵

菜鸟富贵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