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以后,孙刘联盟到底是如何破裂的?一口气看懂湘水划界!

菜鸟富贵 2025-01-19 14:59:15

公元215年的时候,刘备才刚刚成功打下成都,得以正式入主益州。而就在这个时候,在荆州那一方,孙权却突然之间挑起了事端,开始发难了。

彼时,孙权派人前往刘备处,讨要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这三郡。要知道,在赤壁之战刚刚落幕之际,孙权曾把荆州的南郡借给了刘备呢。面对孙权的索要,刘备一方自是不会应允。只是鉴于双方当时处于联盟状态,于是便一个劲儿地找借口来不断拖延此事。

于是,刘备便答复孙权称,需得等到自己成功拿下凉州之后,才会将荆州交予孙权。

刘备一直拖着不有所行动,孙权心里其实是明白得很的。所以,孙权迅速召集起大批的军队,打算凭借武力去强占地盘。只是,当时负责镇守荆州的关羽,其战斗力颇为强悍,面对这样的情况,东吴心里也没底,并不确定自身是否真能在对战中取得胜利。

于是在此之后,双方于武陵郡的益阳一带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彼此僵持在那里,谁也没有轻易地做出进一步的举动,就这般在益阳周围维持着相互对峙的态势。

自对峙局面开启后,东吴方面继而提出,让双方军队皆安置于后方,仅由各自主帅单独出面展开谈判。对于东吴发出的这一邀请,关羽并未予以拒绝,而是毅然决然地最终决定孤身一人前往赴宴。

在此次谈判期间,双方交流得着实不畅快,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其实一开始,东吴方面本就存有这样的念头,要是谈判没法达成一致,那就干脆直接把关羽给杀了。然而到了最后,考虑到关二爷那超凡绝伦的武力,东吴事先精心筹备好的埋伏,终究还是没胆量发动起来。

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里,有着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但需注意的是,其中不少故事其实是虚构编造出来的。像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以及庞统巧施连环计等事例,翻查正规的史书就会发现,它们在正史当中压根就未曾发生过。

可唯有关二爷单刀赴会这事儿,乍一听感觉特别不靠谱,仿佛只是个夸张的传说罢了。然而实际上,它确确实实是真实发生过的,并非是人们臆想出来的虚构之事呢。

历史上的关二爷,彼时为何会孤身一人去单刀赴会呢?原本稳固的孙刘联盟,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逐渐走向破裂的呢?还有,孙权怎么就突然变了脸,转而向刘备索要荆州了?

我们不妨从之前孙刘两家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开始说起这段历史。

赤壁之战落下帷幕后,曹操尽管已败北退回北方,但其所拥有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面对这样的局势,孙刘两家为了能有效对抗曹操,彼此间的联盟不仅没有瓦解,相反,在之后长达四年的时间当中,还步入了一段相处融洽、合作紧密的蜜月阶段。

在那一段如同蜜月般的时期当中,刘备率先行动,挥军南下一举夺取了荆南四郡。与此同时,东吴方面也没闲着,抓住时机占据了荆州的南郡。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东吴刚刚占领南郡没多久,东吴的名将周瑜便因病离世了。

周瑜离世后,东吴便失去了其最为锐利的一把进攻之剑。想当初,东吴集团拿下南郡,本是打算将南郡当作一块跳板,进而朝着西边继续进发去攻取益州的。可怎奈周瑜一死,东吴内部再无一人有能力去施行这一战略规划了。

这样一来,南郡这块东吴费尽周折才打下来的地方,竟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要知道,南郡所处位置恰在荆南四郡的北面。东吴占据着南郡,实际就相当于在为刘备抵御曹操的攻势,从战略层面来讲,这可着实是吃了大亏。

就在这一关键时候,刘备集团提出了一个想法,那便是能够从东吴集团那里借到南郡。毕竟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唯有成功占据南郡,他们才可以进一步朝着西边进发,进而去攻取益州。

经过一番慎重的考量,孙权最终应允了刘备所提出的请求。实际上,孙权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是为了刘备着想,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要知道,借出南郡后,东吴面临的防守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许多,如此一来,孙权便能够腾出充足的兵力,挥师南下谋取交州。而刘备这边呢,在借得南郡之后,因需投入更多力量防范曹操,所以在短期内也就没办法向南拓展了。

最终,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在此之后的一年时间当中,孙权做出的举动是向南进发,进而成功夺取了交州。

之后,应刘璋之邀,刘备前往蜀地对抗张鲁。可入蜀后,他压根没去攻打张鲁,反倒与刘璋闹掰了。随后,为拿下益州,刘备从荆州抽调众多人马,把张飞、赵云、诸葛亮等都调往了益州战场,而荆州那边就全权交予关羽负责了。

在东吴这边呢,刚拿下交州,便立刻转头与曹操较上劲了。公元211年的时候,孙权径直就把自己的治理之所迁移到了南京地区,如此一来,和曹操所占据的地盘仅仅相隔一条长江而已。到了公元212年,孙权更是耗费诸多心力,在南京附近修筑了石头城与濡须坞,以此来防范曹操可能发起的进攻。

公元213年的时候,曹操又一次开启南征之旅,此次其兵锋径直指向南京周边区域。不过这一回,孙权凭借着长江那天然形成的险要地势,再加上此前费尽心力修筑起来的诸多防御工事,成功地在正面抵御住了曹操的进攻。期间,孙权一方不仅俘获了曹军好几千人,甚至还致使数千曹军士兵失足掉进长江之中,最终溺水而亡。

公元214年,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孙权亲自率领队伍对皖城发起了进攻。这里所说的皖城,并非是南阳郡作为郡治所在地的那个地方,而是处于如今安徽潜山一带,其地理位置在长江的北岸。

至此阶段,孙权已然不仅掌控了长江以南的区域,还在长江以北占据了一部分地盘,将江淮平原的南部纳入其控制范围之内。如此一来,他在战略上便具备了进可发动攻势、退可坚守防御的优势,战略自主性无疑大大增强了。

然而恰恰是从这一时刻起,孙刘联盟那段如蜜月般和谐的时期,已然渐渐走到了尽头。曾经双方紧密携手、通力合作的美好态势,慢慢发生了转变,往昔的亲密氛围也逐渐消散,孙刘联盟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有此前的那种紧密无间了。

刘备在益州的发展极为迅速,就在这一年,他已渐渐将整个益州收入囊中。而同一时期的东吴呢,在成功南下拿下皖城后,虽说掌控了江淮平原的南部区域,可要是想接着向北推进,却是困难重重,毕竟再往北去,孙权便要直接面对合肥了。这便是孙刘联盟破裂的根本所在。

回溯五年前,赤壁之战甫一结束,孙权便亲自率领队伍去攻打合肥。然而历经百日围城,合肥依旧未能被孙权攻克。待到后续想要再度攻打时,难度愈发高了。毕竟此前那几年间,曹操已在合肥周边屯驻了众多军队。孙权若是强行进攻,只会招致曹操派遣更多援军前来,想在短时间内拿下合肥,根本就不可能。

要是曹操被允许派来更多的军队,这情况可不妙,因为这就等同于给刘备那边减轻了所承受的压力呢,如此一来,岂不是忙乎半天,最后却成了在为他人做嫁衣嘛,这可实在不划算。

在这之后,东吴的内部便渐渐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一为持续与刘备保持团结,以此来稳固孙刘之间的联盟关系,鲁肃便是这一派别的典型代表人物。而另一种情况呢,是想着法子从刘备一方谋取到一些好处,吕蒙则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在这两种意见面前,孙权最终作出了抉择,他选取的是后者。

实在是没辙,合肥那个地方,给孙权带来的阴影那可真是太大啦。并且再过一年的时间,孙权就会在这一片区域,碰上他人生当中最为浓重的阴影,也就是逍遥津之战咯。

此外,刘备势力的快速扩张这一情况,着实让孙权心里产生了不安之感。在此之后,孙权便着手去挖刘备的墙角,试图以此来应对刘备扩张给他带来的那种不安。

公元215年的时候,孙权出人意料地派遣吕蒙,让其带领着多达两万的大军,对荆南四郡里的零陵、桂阳、长沙这三郡展开突袭行动。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刘备集团的主要兵力全都集中在益州呢,而且关羽手底下的主力部队,也基本上都在荆州北部防范着曹操。

刘备集团在荆州南部所拥有的力量极为有限,几乎可以说是没多少可用之力的。此地对于刘备集团而言,力量方面呈现出一种较为匮乏的状态,难以凭借其在荆州南部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或具备较强的行动力等。

就这样,吕蒙发起了突袭行动。在这突如其来的攻势面前,桂阳郡以及长沙郡根本无力抵抗,连像样的战斗都没展开,便纷纷选择了投降,直接落入了吕蒙所率军队的掌控之中。

零陵郡是唯一一个稍有抵抗举动的。彼时,担任零陵郡太守一职的郝普,其原本的打算便是要坚守城池,直至最后一刻,坚决不轻易放弃抵抗。

然而,吕蒙想出了劝降郝普的办法。他先是找来了郝普的好友,安排其进入城中去劝说郝普投降。并且,吕蒙还向郝普传递了虚假的情报,使得郝普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以为零陵压根就没办法守住,若一味坚守的话,只会让众多百姓遭受灾祸。

最终的结果便是,郝普别无他法,只得选择出城投降。如此一来,零陵郡也就被吕蒙顺利地给攻克拿下了。

如此一来,荆南的四个郡里,就只剩下武陵郡依旧处于刘备集团的掌控之下了。

彼时的吕蒙究竟是凭借何种缘由,得以这般轻松地拿下三个郡呢?再者说,长沙与桂阳这两个郡又是为何,居然连一丝抵抗的举动都未曾有过,便径直选择投降了?

细究起来,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其一,江东集团亦或孙家自身,在这一区域原本就极具影响力。需明确的是,在诸侯联合讨董之前,孙坚可是长沙郡的太守呢。并且,孙坚之所以出任此职,正是汉灵帝委派其前来镇压荆南四郡叛乱的盗匪。故而,孙坚不只是在长沙郡颇具影响,于整个荆南地区同样影响深远。

自孙坚当年离开长沙起,直至吕蒙杀回此地,其间已然相隔二十余载。不过,当地诸多官员在此期间依旧与孙家保持着联系呢。起码,他们是认可孙家这块招牌的,愿意与之有所关联。

而第二个缘故呢,是由于刘备此前在平定益州的时候,差不多把这一区域的全部力量,都给抽调走了。

需明确的是,回溯到两年之前,诸葛亮那时重点承担的工作任务,乃是对桂阳、零陵、长沙这三郡的内政事宜加以管理。而赵云呢,其身份为桂阳郡的太守。

长沙郡有一位太守,他叫廖立;而零陵郡的太守呢,则是那曾坚持不肯投降的郝普。

这两个名字,想必绝大多数人听着都挺陌生的。在《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里,似乎也鲜少有他们露面的机会。

说到这儿,或许有人会心生好奇。彼时刘备所治理的区域,统共也没几个郡。那太守这般关键的职位,刘备为何不委派一个自己更为信赖的人去担任,反倒让那两个此前没什么功绩的人担此重任呢?

理由其实很明了!为啥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刘备手底下压根就没什么可用之人啦!真的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所以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呢,就这么个简单的缘故。

不妨简单来算一算。刘备入蜀之际,为求荆州安稳,差不多把荆州派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像黄忠、魏延、庞统等,一股脑儿都带去了益州。待到和刘璋闹掰之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也都奔赴了益州。彼时糜芳担任南郡太守,而糜竺则一直在益州,始终跟在刘备身旁。

刘备的螟蛉之子刘封,年方及冠,此前曾随同赵云、张飞等一道前往增援益州。再看早年便追随刘备的简雍与孙乾,他俩虽追随已久,却没多少存在感。早在刘备初入蜀地之时,他们便随之入蜀了。并且此二人属于外交方面的人才,并不适宜去操持管理政务方面的事宜。

再说那关二爷,彼时他可是带着众多兵马呢,就驻扎在南郡的北部地区。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时刻保持警惕,严阵以待,以便能随时应对曹操可能发起的南下之举,做好充分的防备工作。

像法正这一类的益州官员,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肯定都是待在益州的,根本就没办法跑到荆州去担任太守一职嘛。

如此计算一番的话,刘备手下那些有名有姓的众人,已然全都被安排上了相应的岗位,并且是一个人都无法从中抽调出来。

因此,刘备实在是无奈之举,只能把太守这一极为关键的职位,交到两个此前压根就未曾在众人面前露过相的人手中。

要知道,太守之位可是极为关键的,可即便如此重要的职位都是这般情形。那太守之下的其他职位呢,就更不用说啦。没准儿在当时那三郡里头,有些关键之处,说不定干脆就是孙坚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呢!

归根到底,刘备的根基实在太过薄弱,几乎没什么可用之人。要是能再多给刘备一年时间,让他能够把在益州所取得的战果彻底消化掉,那他肯定会马上派遣法正、吴懿、李严等益州派的官员前往荆州出任太守一职。如此一来,没准刘备还真就能守住荆南四郡了呢。

故而,当吕蒙进军长沙郡之际,长沙太守廖立压根儿管束不了手下那帮官员。要知道,二十年前长沙郡本就是孙坚的属地。最终,廖立也只能独自逃走,奔回刘备处了。而吕蒙攻入桂阳之时,桂阳太守赵云压根就没在当地呢。

零陵郡是当时唯一进行抵抗的。其太守抵抗的态度颇为坚决,只是奈何手下的官员们太不给力。这不,吕蒙送去一封假情报后,零陵太守郝普就没了办法,只能无奈地选择开城投降了。

东吴轻而易举就拿下了三郡,这时,刘备集团才有所察觉并做出了反应。彼时,刘备亲自率领着五万的大军,打算返回荆州进行支援。与此同时,关羽也即刻带着自己手下的主力部队,快速地往南行进,随后便与东吴军团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在东吴一方,孙权亲自坐镇南京,其目的在于防范曹操瞅准时机举兵南下。与此同时,孙权还派遣了鲁肃,让其统领着多达一万的兵力,火速赶去为吕蒙提供支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就这样,到了最后,鲁肃与关二爷这两方人马,在益阳那一带地方碰面了。

在那一天,双方刚一开始形成对峙的态势,整个局面便瞬间变得极度紧张起来,那种紧张的氛围仿佛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虽说此刻双方在名义上依旧保持着盟友的关系,可明眼人都能瞧出来,这联盟实际上已经濒临瓦解啦,说不定啥时候就会爆发冲突呢。一旦关二爷与鲁肃在这儿动起了手,那么东吴和蜀汉这两大集团,后续便只能是拼个你死我活,压根就没法控制住局面。

但很明显的是,在这个时候,双方都还没有为动手做好充足的准备。不管是哪一方,似乎都欠缺了一些必要的条件或者心理上的准备,总之,当下这种情况就是双方都尚未达到能够直接动手的那种状态呢。

彼时的刘备方才掌控住益州的大部分区域,自身局势尚不稳定呢。并且,位于益州北部的汉中当时并不归刘备所有,这就好比门户洞开一般。而孙权那一方呢,其实也未曾做好彻底和刘备撕破脸皮的打算。毕竟要是曹操挥师南下,孙权恐怕是很难抵挡得住的。

鉴于双方均未做好充分准备的状况,此刻似乎唯有通过谈判来寻求解决之道了。毕竟在这种双方都还欠缺完备准备的情形下,其他途径或许都难以有效推进事情发展,所以谈判便成了当下较为可行的一种方式了呢。

就这样,没过多久,鲁肃便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关羽亲自出来,并且要求双方的军队都得退到后方,距离至少要达到一百步远,然后由双方的主将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谈判。

关二爷全然无所惧怕,竟毅然决然地选择单刀赴会,径直前往去面见鲁肃。

《三国演义》对后续双方谈判的过程描述得较为细致,然而在正史上却鲜有相关记载。就拿当时鲁肃有没有设下埋伏,又是否打算当场斩杀关二爷这件事来说,后世对此也是争议颇大,具体真实情况究竟如何,着实难以确切知晓。

然而,在后世,绝大多数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鲁肃在那个时候是没有胆量去杀害关二爷的。

彼时的东吴尚未完全做好与刘备彻底撕破脸的打算。要知道,一旦关二爷出现被抓抑或被杀的情况,那么整个局势便会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当然了,在单刀赴会这一事件过后,关羽与鲁肃所展开的那场谈判,实际上并未取得任何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成果。毕竟,他们二人仅仅只是双方军队的主将而已,并非能够最终做决策的主公呐。真正拥有决定权、能够一锤定音的,还得是孙权和刘备二人。

然而恰恰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曹操出面将双方的矛盾予以了缓解。

恰在此时,曹操骤然挥兵杀奔汉中,其目的在于攻克张鲁。这般情形下,刘备便没法再持续与孙权僵持下去了,得先着手解决张鲁这边的状况。与此同时,孙权在知晓曹操前往汉中的消息后,也没了继续作战的心思。毕竟,对于孙权而言,他一直更为看重的是向北拓展疆域,也就是要拿下合肥。

在曹操率领主力奔赴汉中展开进攻之后,合肥此地必然会呈现出极为空虚的态势,如此一来,便给孙权创造了攻打合肥的契机。因而在这个时候,孙权也得尽快将己方主力撤回,接着把全部力量都集中起来,进而对合肥发起进攻行动。

然而,孙权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在接下来的行程里,当他实实在在地率军杀奔合肥而去之时,在前方等待着他的,竟然会是那场惊心动魄的逍遥津之战啊。

鉴于双方均无意就此展开争斗,那么进行和谈便成了势在必行之事。

最终,双方都选择了退让一步。刘备提议,以湘水作为界限,把长沙、桂阳以及江夏郡划分给孙权。严格来说这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出让,毕竟江夏郡此前大部分本就归属孙权掌控,至于桂阳和长沙呢,之前刚不战而降,那时便已落在吕蒙手中了。

在孙权这一方,同样也做出了退让之举。其把之前已然占据的零陵郡,又重新交还给了刘备这边,以此展现出了在特定形势下所做出的一种妥协姿态。

历史上存在这样一件事,即湘水划界。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特定的意义与位置,这一事件所涉及的具体情况及后续影响等,都构成了那段时期特定历史画面的一部分,而它就被人们称作湘水划界。

在湘水划界完毕后,孙刘双方均快速把各自的军队撤了回去。随后呢,孙权便开启了第二场合肥之战,结果令人咋舌,十万之众竟然被区区八百人打得溃不成军。另一边的刘备呢,又一次带着主力奔赴汉中,就此与曹操展开了那场著名的汉中之战。

很明显,此次的湘水划界之举,并未能够将双方存在的矛盾予以化解,恰恰相反,它如同埋下了诸多威力巨大的雷,给后续留下了一堆隐患,随时都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五年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一事,其实在此之前便已埋下了伏笔,就如同此刻这般情形,已然悄悄为那后续的行动做了铺垫,使得后面所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有着某种潜在的关联和因果走向呢。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吃面不喝汤

吃面不喝汤

1
2025-01-20 00:39

说了那么多,越说越乱,我来简单说下。赤壁之战后,刘备占荆州大半主要在南部,孙权占小部分主要东部和小部分北部,曹操占小部分北部。刘备不与曹操接壤,欲南下夺取交州,而孙权与曹操接壤需要分兵对抗。 然后孙权此时内部出了问题,兵员要回调,只能放弃南郡(小部分北部),为对抗曹操交给了刘备,毕竟是孙权主动放弃的事实不能算借。 后面刘备去益州,孙权自己事弄好了,又惦记上这块地了,说这是借的。那刘备只能找借口说占了凉州在还,事实上张鲁还在汉中与曹操对峙,汉中都不在刘备手里而凉州在汉中北方,对孙权来说,就相当于不会把地给你。 孙权集兵打了荆州,刘备一看丢下益州也集兵回了荆州。这时候一旦孙刘开打,孙权是吃亏的,刘备打完可以回益州那里易守难攻,孙权就要面曹操两面受敌,所以这时候孙权就吐出底盘。 原本按这个趋势孙权是要把整个荆州吐出来的,结果这时候张鲁投降曹操,使益州门户大开,一旦曹操集兵汉中,益州必失,刘备只能草草结束谈判,以湘水划界。

菜鸟富贵

菜鸟富贵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