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如果有这样的一位农民:只有初中文化,却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反正得科研工作;
在乡下老房子里面住了40多年,却培育出14个已经通过黑龙江省玉米品质审定标准的玉米品种,其中一个还过了国家级的审定;
说自己看数就像是看天书一样,但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研究记录,你会如何评价他呢?
他就是被当地人叫做“农民专家”的育种家刘国堂。
截止到2024年底,刘国堂已经在研究玉米育种这条路上走了25年了。
很多人都觉得他比农民还农民,比专家更谦逊。
那么一个农民育种家是怎么一步步将自己变成专家的呢?
—【·一个农民的育种之路·】—
1972 年,刘国堂出生在巴彦县富江乡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就是一名优秀的育种工作者。
在刘国堂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忙碌于田间地头和试验棚里,那些形态各异的玉米种子,在父亲眼中仿佛是最珍贵的宝贝。
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刘国堂渐渐长大,虽然他最后也选择了做农民,但他并不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但很快刘国堂发现,如今的农业跟之前还真是不一样了,大型机械化作业开始进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优质的玉米优势多,但对农民来说确实不可多得的。
刘国堂逐渐发现,自己已经对农业育种产生了兴趣,于是尽管他只有初中文化,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玉米育种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然而,育种这条路远比他想象的要麻烦地多。
因为现在的育种早就不是父亲那个年代的杂交含义,还得跟上国际潮流进行不停的创新才行。
虽然从小受父亲熏陶,但刘国堂还是觉得自己好像啥也不懂,面对农业发展带来的这些新要求,他感觉多少有点手足无措。
但刘国堂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开始四处搜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一有机会就向专业人士请教,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就在那铺火炕上,借着昏暗的灯光,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
在富江乡,刘国堂住在一幢40多年的农村老房子里面,这里既是他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进行玉米育种研究的学习处。
春播时节,他和家人一起忙碌在富江乡的200亩田地中,精心播种每一粒种子;
夏天,烈日炎炎,他在玉米地里观察记录着每一株玉米的生长情况,汗水湿透了衣衫;
秋收时,他仔细挑选着那些表现优异的玉米植株,为下一轮的育种工作做准备。
在这幢老房子里,刘国堂日复一日研究总结,日月如梭。
他仔细核对着每一份试验数据,撰写着详细的研究记录,25年来,累计写了100多万字。
这些文字,记录着他的探索、失败与成功,也见证了他在育种之路上的成长。
为了育出好品种,刘国堂从2000年起开始了“南繁”育种,所谓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冬季温暖的气候条件,进行玉米的加代繁殖和选育工作。
每年冬天,他都要带着材料前往海南,在那里度过几个月的时间,正好也方便继续进行育种工作。
在“南繁”的日子里,他风餐露宿,条件十分艰苦,海南的气候炎热潮湿,蚊虫肆虐,住的地方也很简陋,但他从不抱怨。
他一心扑在育种工作上,仔细观察着每一株玉米的生长变化,不断调整着育种方案。
这些年的辛勤付出,也给刘国堂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他的右眼在海南育种的时候受到了严重损伤,只能勉强看到一点光亮,而左眼有1300度,读书看字也很是不容易。
除吃之外,他还患上了严重的胃部疾病。但他依然坚守在育种一线,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凭着多年的努力和坚持,刘国堂在玉米育种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果。
他不断调整改良巴单(玉)系列玉米种子,而巴单(玉)系列种子不仅产量高,而且抗逆性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喜爱。
刘国堂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事迹在当地传开后,人们对他的称呼也从“老刘”变成了“刘专家”。
但当别人喊他“刘专家”时,他总是笑着说自己只是个农民而已。
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刘国堂并没有满足。
很多人曾经问过他是不是会将自己的事业传承给自己的儿女。
对待这一点刘国堂也很是通透,他觉得应该将这份事业传承给真正热爱的人。
他希望自己能够培养出更多满腔热忱的育种人才,让他们接过自己手中的育种十事业。
刘国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育种事业的执着。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也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未来和希望。
相信在刘国堂和众多像他一样的育种人的努力下,中国的农业发展事业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刘国堂的育种传奇,也将在这片黑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去,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
参考:
黑龙江日报《龙江人·奋斗者|一个农民专家的“进阶”之路》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