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旗易帜:韩信以数万汉军背水列阵,大破陈馀二十万赵军

绿茶纵横看历史 2024-03-16 02:24:19

拔旗易帜,意思是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形容战胜对方,取而代之。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汉二年(前205年)九月,在韩信率兵攻灭西魏国后,刘邦采纳韩信的意见,自己留在荥阳一线与项羽对峙拉锯,派韩信从西魏继续向东攻打燕赵,进而进攻齐国,从北部对项羽形成包围,并派张耳前往增援韩信。

韩信与张耳会合后,汉军北上攻代,于邬县东大败,并杀死代相夏说,平定代国各地。与此同时,项羽对荥阳发动猛攻,刘邦在正面战场吃紧的情况下,命曹参率汉军主力回援前线,并命韩信和张耳就地招募兵马,继续向东攻打赵国。

无奈之下,韩信和张耳只好就地收拢魏、代两国残兵,招募训练新军,募得数万军队后, 于同年闰九月东进攻赵。

代地与赵地虽然近在咫尺,但却被太行山脉所阻隔,太行山脉虽然河谷众多,但大多不利于人马通行,只有寥寥几条路可供大军行进,即“太行八陉”,而韩信选择的通道便是井陉。得知汉军东进,赵王歇和代王陈馀也连忙调集重兵,布防于井陉口,对外号称拥兵二十万,试图将韩信堵死在太行山道中。

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分析认为井陉山道狭窄,战车不能并行,骑兵难以列队,汉军绵延数百里,粮草必然落于后方,因此建议陈馀调派三万军队给自己,由自己率军自小路断其辎重粮草,大军则继续留在井陉口,如此汉军必败。然而,陈馀并未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在得知陈馀并未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后,心中十分高兴,虽说敌军兵力占优,且占据了地利,而自己手中只有数万新军,但这却并难不倒韩信。他在仔细探查了赵军的布置和井陉口的地形后,立即便制定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策略。

韩信率军在局里井陉口三十里的山谷中下寨,趁夜派出两路兵马,其中一路由两千轻骑组成,人手一面汉军红色战旗,由偏僻小道迂回至井陉口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并叮嘱道,“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意思是由自己牵制赵军,待到赵军大举出动追击自己之时,伏兵便趁着赵军主营空虚之际,杀入井陉关,拔掉赵军旗帜,树立汉军赤旗。

另派出一万大军,趁着夜深人静,悄悄行军至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列阵,用以迷惑赵军。

次日清晨,赵军被突然出现在绵蔓水东岸的汉军吓了一跳,但在探知汉军布置后,陈馀却大笑出声,在他看来韩信此举完全违背 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布阵方略,认为韩信这种主动置之死地的做法,就是根本不懂用兵的表现,故而有所轻敌。

天光大亮之后,韩信命人打起大将军旗号和仪仗,大张旗鼓的率领主力杀向了井陉口,佯装要对赵军发动猛攻。陈馀见状,放弃了固守的井陉关,主动出兵迎战,试图以兵力优势一战击溃韩信。

双方在狭窄的通道中厮杀一阵后,韩信佯装败退,一路丢盔弃甲的“逃往”绵蔓水,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

陈馀见汉军败退,认为机不可失,于是命令赵军追击,猛攻背水列阵的汉军。汉军将士在前有强敌、后有河水的绝境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硬生生挡住了赵军的攻势。

陈馀见久攻不下,知道汉军这是困兽之斗,遂命守关赵军倾巢而出,试图彻底压垮汉军的抵抗意志。就在赵军倾巢而出后,埋伏于抱犊寨山的汉军,突然对赵军主营居高临下发动进攻,一举攻克井陉关,然后拔除赵军旗帜,遍插汉军战旗。

绵蔓水东岸,虽然赵军兵力占优,但由于地形的影响,并不利于大军的展开,再加上汉军的拼死抵抗,双方从上午一直战至中午,赵军始终无法压垮汉军。

久战兵疲,陈馀眼见无法一战取胜,只好下令收兵,然而当赵军返回井陉关时,却发现关隘上已经遍插汉军战旗,以为井陉关已经失守。如此一来,赵军不仅陷入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且完全被困在了狭窄的通道之中。

陈馀见状,只得下令大军沿小路退出太行山,自知陷入绝境的赵军军心大乱,接到撤退命令后阵型大乱,人人争先逃跑。

见状,占领井陉口的轻骑立即出动,自侧后猛攻赵军,韩信亦指挥汉军主力从另一侧进攻,赵军在汉军的两面夹击下,撤退很快便演变成了溃退,赵军将领虽然连斩数人,却仍难以阻止溃败之势,赵军将士纷纷自山野间向泜水溃败,汉军则紧追不舍,一时间山谷间尽失赵军尸体。

等到赵军溃逃至泜水时,原本的大军已经十不存一,而且人人惊慌失措、丢盔弃甲,在汉军的攻击下很快便被全歼。

0 阅读:0

绿茶纵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