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之066抗美援朝纪念馆

哈密瓜谈旅游 2025-03-17 22:58:34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共收藏文物19500余件,分为两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历史文物。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历史文物7391件,其中瓷器826件,铜器126件,镇币2687件,书画355件,其它工艺品627件。

01

场馆概况

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其主要任务是征集历史文物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物。经过一系列的改名和扩建,最终在1958年形成了现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 纪念馆园区 ---

抗美援朝纪念馆园区总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全景画馆、国防教育园组成,馆藏抗美援朝文物2万余件。

纪念馆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基本陈列主题,设置了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朝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纪念厅等,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 纪念塔 ---

抗美援朝纪念塔高53米,寓意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体为方型中空式,灰白色花岗岩贴面,正面镶嵌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塔的下部是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代表和平、胜利和友谊。塔的背面镌刻有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丰功伟绩的塔文。塔体两侧镶嵌有大理石制作的“和平万岁纪念章”。

四个塔墩上铸有四组大型群雕,分别为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运动、志愿军空军和钢铁运输线。纪念塔前大台阶宽10.25米,寓意10月25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大台阶中部为牌楼,寓意志愿军胜利凯旋。

牌楼与塔基之间设有5层缓步台,寓意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时期的五次战役。进馆台阶共由1014块条石砌成,寓意志愿军将士在朝鲜奋战的1014个日日夜夜。

--- 全景画馆 ---

全景画馆是圆柱形密闭堡垒式建筑,直径44.6米,高24米,面积3150平方米。馆内陈列有周长132.15米、高16米的大型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并设有1100平方米表现各种战斗场景的地面塑型,配有烘托战争场面的灯光、音响效果,生动、艺术地再现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清川江畔,围歼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壮观战斗场面和气势恢宏的战争氛围。

--- 国防教育园 ---

国防教育园园区内陈列抗美援朝时期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使用的重要装备,其中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过的重要装备如:单管37毫米高射炮、苏式T—34坦克、苏式122毫米榴弹炮、苏式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架、85毫米加农炮等,是非常珍贵的战争见证物;米格-15战斗机、图-2型轻型轰炸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组建时期使用的主要机型。

02

基本陈列

---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

基本陈列主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分为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朝人民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纪念厅六个部分。

展览共展出10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近2000件珍贵文物,配以“临危受命”“并肩作战”“毛岸英”“黄继光”等雕塑,“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等艺术装置,《首战告捷》《运筹帷幄》《激战松骨峰》《杨根思》《祖国永远怀念你们》等油画,“抗美援朝战争历程沙盘”“激战云山城”“冰雪长津湖”“钢铁运输线”“无敌坑道”“鏖战上甘岭”“奇袭白虎团”等场景,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再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03

馆藏珍品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手稿 ---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战争厅的一面红墙上,有一个小小的壁龛,里面是一张泛黄的信笺纸,红色的竖线条内用蓝黑色墨水清晰地书写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就是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打退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 授予激战松骨峰英雄连队的锦旗 ---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战争厅,陈列着一面“攻守兼备”锦旗,旗帜的左上方,用黄色和银色丝线绣着一枚熠熠闪光的金星,金星中间是一名握枪的志愿军战士,他正高高地扬起手臂,仿佛在发出胜利的召唤。这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志愿军在松骨峰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一面锦旗。

--- 上甘岭上的碎石粉末 ---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一级文物中,有一盒碎石与岩石粉末,里面夹杂着许多弹头与弹片,这是上甘岭战役后,志愿军战士从阵地上采集留下的纪念。在这盒战士们随手采集的粉末中,里面竟有十几个弹头与弹片。如今,它被静静地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向大家述说着那场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

--- 郑起的军号 ---

在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7连司号员郑起在连队干部全体伤亡的情况下,主动代理连长指挥战斗。战至下午4时,阵地上只剩他和六名小战士。此时,英军“王牌部队”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后卫分队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孤注一掷地向志愿军防守阵地发起了第7次攻击。在这紧要关头,身负重伤、年仅19岁的郑起用尽最后的力气,跃出战壕,机智地吹响了冲锋号。刹那间,嘹亮的军号声在釜谷里上空回荡着,奇迹竟然出现了:眼看就要到达山顶的敌人,一听到志愿军的军号声,疑惑了一下,突然停止了射击,急忙调转过头,拼命地向山下跑去。原来,这些距离山头只有十几米的英军士兵,早已在多次的战斗中被中国的军号声吓破了胆,此时,才会出现这在凄厉决死的军号声中抱头鼠窜、溃下山头的一幕。最终,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7名志愿军战士竟奇迹般地守住了阵地,跑下山去的英军“王牌”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被赶来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全部歼灭。

--- 白云山团 ---

白云山是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西线志愿军汉江南岸防御阵地之一,是美军的进攻要点。志愿军第50军447团奉命在白云山地区阻击美军在飞机、火炮、坦克支援下的疯狂进攻。阵地在双方手中被反复争夺。经过整整11个昼夜的激战,面对美军一次比一次的疯狂进攻,第447团以344人的伤亡代价,消灭美军1200余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始终屹立在阵地上,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志愿军第50军政治部、司令部授予第447团“白云山团”称号。在众多志愿军参战部队里,享有如此殊荣的团级单位仅此一个。

--- 美军飞机投掷的定时炸弹 ---

在美军实施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中,美国空军不但对朝鲜北部的公路、铁路进行狂轰滥炸,还投掷了大量的定时炸弹。为了将军需物资及时送到前线,志愿军工兵部队集中了大量的人力拆除定时炸弹。志愿军工兵战士在排除炸弹的过程中,还弄清了美军炸弹的构造和性能,取得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还利用聪明才智将炸弹中拆卸出来的炸药利用到工事和坑道的修筑中。

--- 志愿军构筑坑道使用的工具 ---

进入阵地作战阶段后,志愿军在横贯朝鲜250公里的战线上,广泛构筑防御工事,利用铁锤、铁锹、铁镐、钢钎、耙子等简单的工具,修筑坚固的地下坑道,又称“地下长城”。

志愿军从全部坑道中取出土石6510万立方米,若用这些土石筑成一条一公尺见方的长堤,可围绕地球一圈半。大锤被打成四瓣,新十字镐和新铁锹等只使用几天便磨得很短了。就是利用这样的工具,志愿军在横贯朝鲜半岛正面250公里,纵深20至30公里的整个战线上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伟大创举。

--- “两洲三国”胡琴 ---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充分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指亚洲和美洲,“三国”指中国、朝鲜和美国。

--- 美军飞机投掷的四格型细菌弹弹壳 ---

1952年初,美国在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秘密实施细菌战,企图大量杀伤中朝人民。1952年3月26日晚8时57分,美军一架飞机在辽东省长白县佳在水村上空,投下了四格铁皮细菌弹3枚,被村民李明成、姜树德、金熙善分别找到。细菌弹落地后,分裂为两瓣,附近发现大量带有细菌的黑跳虫、蚊子、蜘蛛等昆虫。

--- 邱少云的棉衣残片 ---

1952年10月11日夜,志愿军第15军29师400余名指战员秘密潜入距391高地前沿60米的开阔草丛中,计划潜伏至第二日晚发起总攻。在潜伏过程中,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少云不幸被敌人打来的燃烧弹击中,潜伏区顿时浓烟四起,烈火烧着了邱少云的伪装物和衣物。邱少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后就有一条小水沟,只要他滚向水沟,身上的火就会熄灭,但这样做就会暴露目标,400多名战士的生命将受到威胁,作战计划也会功亏一篑。为了潜伏在草丛中战友们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任由大火蔓延全身。熊熊的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他硬是没有发出一丝声音,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手指深深地插进泥土里,直至被大火吞没。战后,战友们发现邱少云的尸体被烧得焦黑,只剩下胸膛紧贴地面的这张棉衣残片,冲锋枪紧靠在萎缩的身体旁,身体下面还紧护着子弹袋,以免引起爆炸。反击部队在邱少云伟大精神的鼓舞下,当晚就胜利地攻占了391高地,全歼敌人一个加强连。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 1953年7月27日《志愿军》报 ---

《志愿军》报为全军性报刊,创刊时间为1951年1月15日,报头为彭德怀司令员题写。此报及时传达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总结推广部队作战经验,宣扬功臣模范英雄事迹,为发挥我军政治优势,鼓舞部队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此报是志愿军在朝鲜发行的内部报刊,且属于战地报,故大多在朝鲜期间已经损毁,带回国内的非常少,能流传保存至今,更是十分珍稀。这份报纸刊登了1953年7月27日,金日成、彭德怀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停战命令。此报为家住哈尔滨的志愿军老战士孟庆华、李玉兰夫妇于1996年9月12日捐赠。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抗美援朝纪念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0 阅读:6
哈密瓜谈旅游

哈密瓜谈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