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博物馆之078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哈密瓜谈旅游 2025-04-08 02:26:32

黑龙江省地处中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江河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富集,黑色沃野广袤,自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文明。历史中起源于东北区域的肃慎、秽貊、东胡族系及其后裔,曾相继建立了北魏、渤海、辽、金、元、清等繁盛王朝,创造并继承了渔猎、游牧和农耕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包括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渔猎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以满族、锡伯族、回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等。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成为黑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第一家省级专业性民族博物馆,馆舍为哈尔滨文庙。哈尔滨文庙是一处三进式庭院的仿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

博物馆收藏文物6160件,其中珍贵文物2050件,代表性藏品包括反映黑龙江三皮文化(兽皮、鱼皮、桦树皮)的皮口袋、袍皮长袍、桦皮篓,以及与少数民族信仰、图腾崇拜有关的吉星神木雕(狩猎和仓库保护神)、萨满教爱米神小雕像、鄂伦春族萨满服等。

01

场馆概况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坐落于南岗区文庙街25号,文庙建筑建成于1929年,由当时的中外人士和政府集资修建而成。哈尔滨文庙为东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建筑规制最全的孔庙,也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清官式建筑风格的建筑群。

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文庙先后被用作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图书馆和专家宿舍,后来,这里又成为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仓库。1985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舍。

整座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了一条中轴线。从南端影壁墙依次向北经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最后收尾于崇圣祠。东西牌楼、两庑、掖门、石碑对称座落在中轴线两侧,文庙的主体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文庙的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中院是文庙的主体,正殿大成殿,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9间的规格,为横阔11间(9堂2夹室)的重檐庞殿顶大殿。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池南有“万侧宫墙”(俗称影壁墙),上镶有琉璃雕花砖。

池北有棂星门,是三间四柱的木牌坊,采用了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的和釜彩绘,虎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楼,与棂星门合称“三楼”。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院落东南角有驮碑一座,碑文为张学良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

文庙的主体建筑呈序列展现,形制完备,规范严整。如大成门、大成殿皆为三出陛;主要建筑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而配殿分别为绿、灰瓦顶;彩画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等级分明、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是清代官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西北角的石碑。后院为面阔7间、单檐歇山顶的崇圣祠,原供孔子前五代祖先,后改为书厅,东西有侧殿。1985年,在此成立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现主要建筑已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

02

基本陈列

--- 黑土文明 多彩龙江 ---

“黑土文明 多彩龙江——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是建馆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展览在三个展厅展出,分为“历史综述”“多元文化”“传统与现代”三部分,共展出文物120件(套)、照片197张、图表18幅、影像资料90分钟、各民族传统生产生活场景还原及数十件辅助展品。

第一部分主题为“历史综述”。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为书写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风雨飘摇的近现代,黑龙江省的世居少数民族,在拯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召唤下,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领土完整、争取民族独立、保卫祖国的东北边疆、维护主权和祖国统一,付出了巨大牺牲。

第二部分主题为“多元文化”。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类型的多元化为其主要特征,起源、演进和成熟于工业时代之前的多样并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所蕴含的丰富而珍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是现代工业文明已经丢失的文化理念。

第三部分主题为“传统与现代”。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民族作为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会对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均面临着快速流变、融合和消失,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其他民族一样,多以记忆、知识、经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形态为存在趋势。

--- 大成殿复原陈列 ---

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1929年建成,为三进院落结构,主殿大成殿坐落在院落中心的二院内。大成殿里正上方,有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撰写的匾额“道洽大同”。

1934-1939年,哈尔滨文庙二院落东南角的驮碑。其碑座为负重的赑屃,碑身为张学良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碑额刻“文庙碑记”四个篆字。

哈尔滨文庙大成殿的东西庑南面各有一石碑,分别是《文庙碑记》与《文庙碑志》。其中《文庙碑记》为张学良为哈尔滨文庙落成立碑并撰文;《文庙碑志》为张景惠立,其中记述了为何将大成殿建成横阔11开间的理由。

--- 走进文庙 沐浴儒风 ---

“走进文庙 沐浴儒风——哈尔滨文庙文化展”分为溯源探本、观庙知礼、尚德化育三部分。整个展览立足哈尔滨文庙,分别通过历尽沧桑80多年的哈尔滨文庙的历史足迹文庙建筑群的基本布局、礼制规制以及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儒家优秀思想对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呈现孔庙建筑与儒家文化的深远关系,以及对于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 孔子与孔氏家族 ---

“孔子与孔氏家族”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推出的原创传统文化基本陈列。展览由“孔子的一生”“孔氏家族”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孔子的一生”由时间顺序展开,通过图文的形式还原孔子由少及壮、由壮至老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事件,以及孔子逝世之后所受荣享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孔氏家族”集中展现了历朝历代孔氏家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反映了孔氏家族对儒学的发展和传承所做出的贡献。

--- 鸾凤和鸣 ---

“鸾凤和鸣——汉文化传统婚俗展”是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结合群众自发性活动推出的首个原创传统文化展览,精选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婚礼习俗,通过文物陈列、婚服展示、文字介绍、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抽象的婚礼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互动展览。

展览由“周代士婚礼”、“唐代婚礼”、“明代婚礼”、互动体验区四部分组成。周代婚礼制度集前朝之大成,著名的“婚聘六礼”为后世历代婚礼仪式奠定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婚礼习俗。

在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婚恋相对自由,在婚礼习俗上融入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色彩,增添了喜庆、热闹的特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渐打破门第观念,注重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婚礼趋向奢华、繁琐。

展览最后设有互动区,公众可以身着展览同款婚服,在三朝间自由切换,“零距离”体验汉文化婚礼的美妙。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文旅厅、文旅龙江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0 阅读:0
哈密瓜谈旅游

哈密瓜谈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