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局增程市场:三线齐发,雷军的算盘能打响吗?

引擎真探 2025-04-06 16:26:44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突破逼宫传统燃油车市场,其中增程式车型以超60% 的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这一技术路线凭借油电双行的特性,既解决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又规避了插混技术的复杂机械结构,成为理想、问界等品牌的 盈利密码。

小米的入局时机很微妙。2024 年,小米 SU7 以纯电轿车身份闯入市场,首年交付 10 万辆,证明了品牌号召力。但纯电市场竞争白热化内卷加剧,小米急需新的增长点。加上安全危机进一步催化小米增程市场布局。

此前代号“昆仑”的增程SUV谍照流出,车身方正、车顶激光雷达清晰可见。这不仅是小米汽车产品线的扩容,更是雷军试图用增程式技术,在纯电与燃油的夹缝中撕开一条生存通道。但这场算盘,真能如他所愿吗?

增程的诱惑

雷军对增程的押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现实考量。

2024年,中国纯电车用户平均充电等待时间达45分钟,而增程式车型可油可电的特性,恰好切中既要绿牌免税,又要说走就走的消费心理。理想L系列月销破3万、问界M7大定超5万的案例,证明了这一市场的爆发力。

增程式技术门槛低、研发周期短。与纯电车型相比,增程车电池容量减少60%-70%,直接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和成本压力。小米通过供应链整合(如博世IPB2.0制动方案),可将增程SUV成本压缩至同级纯电车型的80%。

另外小米的“人车家生态”需要更多硬件入口。增程SUV可搭载高通8295芯片,支持11块屏幕联动,甚至兼容苹果CarPlay,这种开放特性可以成为小米生态野心很好的跳板。既能吸引果粉,又能为米家设备导流。

小米计划在增程市场推出三个价位段产品:15 万 - 20 万元的入门款、20 万 - 25 万元的主力款、25 万 - 30 万元的高端款(对标理想)。既能通过低价走量,又能通过高端车型提升品牌溢价。

市场红利的倒计时

增程式车型的黄金窗口期,可能比雷军预想的更短。

宁德时代4C超充电池已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2026年成本有望下降30%。一旦快充普及,增程的续航优势将荡然无存。

欧盟计划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双积分政策向纯电倾斜,增程式车型的补贴红利逐渐消退。零跑创始人朱江明直言:增程车生命周期只剩2-3年。

而理想、问界已瓜分中高端市场,深蓝抢占15万-20万元区间。没有人愿意舍弃含在嘴里的蛋糕,小米需得拿出真材实料,凭真本事虎口夺食。

更严峻的是,小米的产能瓶颈可能拖累战机。当前SU7 交付周期长达近30周,工厂扩建后年产能勉强达成年销售目标35万辆,而等“昆仑”上市时,竞品可能已完成智能驾驶硬件的全面升级。

算盘能否打响?

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整合。将手机时代的性价比+生态公式移植到汽车领域。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供应链能力,可显著降低增程车型的制造成本。

此外,小米计划将部分车规级部件替换为消规级硬件(如座舱摄像头),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同时提供模块化选装服务,让用户组装个性化车辆。

小米汽车的米家生态、小米之家的渠道网络(全国超 1 万家门店)和粉丝经济,亦是其依托的潜在优势,能快速触达潜在用户。

但隐患同样存在,过度依赖生态可能模糊产品核心价值。当用户为“智能家居互联”买单时,若车辆本身续航、品控不及预期,生态优势反而会成为信任崩塌的导火索。

此外技术路线的分裂,一面宣称All in纯电,一面布局增程,这种摇摆可能削弱品牌技术标签。从颠覆者沦为“理想们”的跟班。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与纯电路线有所不同增程技术的核心难点在于 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控制和热管理。小米缺乏传统车企的发动机研发经验,需依赖供应商提供增程器,可能影响产品性能。小米的增程印象需要从零建立认知。

理想凭借 L 系列稳居增程市场头部,小鹏、华为等品牌的加入将行业的竞争推向白热化。而高端市场理想、华为虎视眈眈。不过小米计划在今年将智能驾驶团队扩至 2000 人,目标进入行业第一阵营进而赋能小米汽车。

写在最后:

增程式赛道于小米,既是捷径,也是赌局。胜算在于用消费电子的打法颠覆汽车行业,通过生态整合降低成本,以高性价比抢占市场份额,复制 SU7 的成功。

雷军的真正挑战,不是能否造出一台“无焦虑”的车,而是如何在电池革命到来的前夕,平衡过渡与颠覆、生存与野心。

0 阅读:70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10

用户11xxx10

2
2025-04-06 17:46

事实求是[点赞]一条路走到黑我不跟[呲牙笑][呲牙笑]

用户14xxx38

用户14xxx38

1
2025-04-10 16:35

[得瑟]小米汽车应大量出囗日本,绝对没人黑小米~

引擎真探

引擎真探

驷马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