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这些古代建筑类型从构造形式到使用功能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因历史事件或诗词歌赋的“加持”,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名的亭台楼阁,比如“亭”中的醉翁亭和爱晚亭,比如“台”中的铜雀台和琅琊台,但最为国人所知的应该是江南三大名楼了。

题目是四大名楼,为何又要说江南三大名楼呢?因为四大名楼的候选者众多,而江南三大名楼却毫无争议,就是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以及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这三座名楼可以说都是因诗文而成就名声,但在建筑风格上也是各领风 骚,名列江南三大,可谓名副其实。不过,既然是三大名楼,为何却出现了一个“阁”呢?

其实在古代建筑中,楼和阁本是有区分的。一般来说建筑超过两层即为楼,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至汉代已可建造三层楼。楼既可以是住人的,比如出现于官宦人家的绣楼,也可以是承担军事或社会功能的,比如城楼和箭楼、钟楼和鼓楼。在和平年代,楼更多地出现在娱乐休闲和文化宗教等领域,比如戏楼、藏书楼和藏经楼等等。

三大名楼中的楼来历各有不同,但最终都成为了登高远眺的观景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最初是吴国在夏口城用于瞭望守戍的“军事楼”,三国归晋后,逐渐成为观景楼;同样建于三国时期的岳阳楼,最初是鲁肃的“阅军楼”,晋代被毁,南北朝重建后成为观景楼。

和楼庞大的“家族”相比,阁最初没有那么多的用途,体量也较楼小巧。早期的阁和楼不同的一点是四面皆有窗。而在建筑结构上,有没有暗层是区分阁与楼的重要特征。暗层指阁的内天花板与上层楼板间的结构层,比如滕王阁台座以上的主阁为三层带回廊建筑,内部则有七层,也即明三暗七的结构。

楼和阁都为复层建筑,在随后的发展中,两种建筑形式的区别越来越小,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最后归为一类建筑形式--楼阁。所以江南三大名楼中出现一个“阁”也就不奇怪了。实际上,比较出名的“阁”,比如湖南长沙的天心阁和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从外观上看,一般人很难说出它们为何是阁而不是楼。

作为中国最古老图书馆的天一阁,和作为长沙文运昌盛标志的天心阁,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一点都不比滕王阁差,但为何没能进入“江南三大名楼”?大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助攻”。人人皆知《滕王阁序》的作者是王勃,但很少人知道修建滕王阁的滕王是唐太宗的弟弟。

事实上,与滕王阁同列“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也都是楼以文兴,人以楼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诗让一座冷冰冰的建筑顿时有了仙气儿和文艺范儿,崔颢也由此成了暂时压李白一头的著名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仅凭这十四个字就拔高了一座楼的境界,也成就了一代文学家和政治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江南三大名楼类似,有一座北方的楼也因诗文成名,并一度跻身于“四大名楼”之列,这座楼就是山西永济的鹳雀楼。鹳雀楼自北周建成后在黄河岸边矗立了七百多年,于1222年毁于金元之间的战火,因而在其后的“四大名楼”中一度缺位。

2002年,四檐三层的仿唐建筑新鹳雀楼在永济市蒲州镇落成。与在现当代重建的黄鹤楼和滕王阁一样,新鹳雀楼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电梯直达顶楼,登楼后远观黄河而极目远舒。但此时想重归“四大名楼”的鹳雀楼,却发现自己的那个位置已经被另一座北方的楼阁--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占有。

这个蓬莱阁和滕王阁一样,也是以阁之名入“四大名楼”系列。实际上蓬莱阁要比包括鹳雀楼和江南三大名楼在内的许多楼阁成名更早,而且凭借海外仙山的传说闻名于世,不靠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来加持,因为它有更有来头的角色加持。史册记载“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

蓬莱阁初建于北宋嘉祐六年,一千多年来,这座名楼不断加盖扩建,至今已经成了规模空前的古建筑群。除了蓬莱阁,这个建筑群还有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龙五宫和弥陀寺五个组团,与其说是楼阁,不如说是道观。不过,从岳阳楼到滕王阁,从黄鹤楼到鹳雀楼,维修或重建后,哪一个不是可以让游客逛个大半天的宏大建筑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