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界预防自杀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正视自伤之痛

白影梅的笔记 2024-09-11 11:52:52
在诊室里,常常能遇见许多处于迷茫状态的青少年,17岁的少年陶陶便是其中之一,看完病后,他小声对我说:“医生,我想单独和您聊聊,”我示意他的父母先出去,陶陶这才缓缓倾诉:“您能不能跟我爸妈说一声,别总把我当病人看,出院后,我的生活处处受限,晚上手机也被收走,我稍微大点声说话,他们就觉得我病情复发了,我现在感觉在家毫无自由,真不如以前他们不管我的时候。”陶陶的话语中满是委屈与无奈。 后来,与陶陶的父母交流时,他们懊悔不已地解释:“之前他说心情不好,不想上学,我们没当回事,以为只是青春期孩子闹脾气,谁能想到后来他竟然要自残,我们这才慌了神,赶紧送他来治疗,”“现在知道他得了抑郁症,我们特别自责后悔没早点帮他,所以现在对他格外关注,他情绪一有波动,我们就害怕复发,说得就多了些,结果他很反感,我们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青少年自伤,为何如此频繁? 像陶陶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在没有明确自伤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被称为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时有发生,青春期更是高发期,据调查,我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发生率高达 27%,成年后发生率逐渐下降,自伤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撞头、掐抓自己、吞咽危险物品、用尖锐物品戳身体等。 虽然自伤并非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但频繁极端的自伤行为可能导致身体残障,极大增加了自残风险,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预防悲剧发生。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根源在哪里? 其一,调节痛苦情绪是常见动机,青春期的他们,常常被抑郁、焦虑、愤怒、内疚、自卑、无助等不良情绪包围,为摆脱这些痛苦,他们可能选择自伤。 陶陶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满脸痛苦地说:“初三期末考试后,我的排名与期望相差五十多名,那种落差让我极度失落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班主任找我谈话,回家后,爸爸说‘不要让我失望,也不要让你自己失望,’妈妈则说‘是不是最近不够努力?以后周末别玩手机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就像考卷上的错题,似乎不该存在,所有的错仿佛都是自己造成的,这种难以承受的痛苦让他崩溃,于是有了伤害自己的冲动,在他看来,自伤就像一座桥梁,能将内心痛苦通过身体传递并释放出来,划伤手臂,成了他唯一能想到的快速缓解痛苦的方法。 其二,自伤也是为了影响人际关系,青少年相对弱小,言行容易被忽略或批评,当孩子心情不好,想休息或看医生时,父母常认为是“小题大做”“青春期叛逆”“逃避学习”,只有当孩子以伤害身体的方式表达痛苦时,父母才会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也才有可能不去上学并得到帮助。 此外,自伤还能让部分青少年获得一些特殊感受,比如控制感,在对一切都不如意时,他们会发现身体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掌控的,有些青少年常常感到麻木空虚,自伤带来的疼痛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哪些因素促使青少年自伤? 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高发,主要是生物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生物学角度看,有些青少年天生对情绪高度敏感,一点小事就能引发他们情绪的剧烈波动,且持久难平,就像烧伤的患者稍有风吹即感切肤之痛,情绪高敏感性并非他们的错,就如同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肤色、身高、容貌一样,之前遇到一位患者她对我说:“我宁愿没心没肺,也不想这么脆弱”,虽然这是个体特征,但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降低情绪敏感性。 从环境角度看,不被认可的环境是重要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网络等都可能成为这样的环境,比如,孩子被同学欺负哭泣,家长却说“你反应过度,把心思放学习上”,这样的反馈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逐渐不会准确表达情绪,最终以极端方式获取重视。 不被认可的环境还包括简单化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孩子考试考砸心烦意乱,老师说“下次多学习就好”,家长说“少看手机成绩就上来”,这种简单化指导没教会孩子忍受痛苦和解决难题,无法有效调节目标和行为。 当情绪敏感的孩子处于不被认可的环境中,就会出现情绪失调,进而加剧这种失调,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青少年自伤行为? 首先,给予充分认可,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接纳包容、积极关注的环境,停下脚步,慢下节奏,放下评价,去了解他们自伤时的经历、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看到他们之前的努力和自伤行为的意义,理解他们并传递这份理解。 要明白,青少年缓解痛苦的心理需求没错,只是自伤方式需要改变,认可他们的感受和自伤行为的功能,而非自伤行为本身,坚持给予充分、耐心的认可,让青少年看到改变的希望。 当发现青少年自伤时: 家长不要说教、批判、训斥,这只会把他们推向更痛苦的深渊,试着陪伴他们,给他们安慰和拥抱,帮他们处理伤口,为他们准备创口贴、碘伏消毒液,这并不是鼓励他们这么做,而是表达你的关心。 老师们不要惊慌,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告诉他们:“你这么做的时候,心里肯定非常难受,你愿意跟我说一说吗?”学校也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传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同学们不要害怕,也不要嘲笑和疏远他们,他们也是你们中的一员,他们也一直在竭尽全力地生活,只是他们目前遇到了困难,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试着去保持同伴间一如既往的关心、问候、陪伴。 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后,不要过度责备自己,试着停止自伤行为,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试着对此保持开放态度,看到自己一直承受的痛苦,试着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继续选择自伤,将给我带来什么?这是否与我想过的生活一致?如果不自伤,我还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挺过去?。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也至关重要,青少年自伤行为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与精神障碍伴发,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专业的系统干预,有一种治疗方法以辩证法、正念和行为科学为基础,注重平衡认可与改变、理性与感性,对减少情绪失调和行为异常的发生很有帮助。
0 阅读:6

白影梅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