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清代戴连芬笔记小说《鹂砭轩质言》,翻译时稍有改动。
江苏如皋地区,有一个富二代,叫吴应和。此人好吃懒做,生活无比奢侈,败坏父亲钱财,花钱如流水,甚至打骂父亲,明显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这样的人,按理说大家都会骂他,但是熟悉他家的情况的人,却都说吴应和做得好。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里面有个复仇的故事,包括吴应和的名字也有故事。
原来,早在二十年前,吴应和的父亲(以下简称吴父)还只是个普通人,靠做生意为生。他虽然也攒了钱,但并没有多少,毕竟是小本生意。好在吴父很会过日子,精打细算,所以家庭还算小康,也娶了妻子。
结婚一年,吴父和妻子没有孩子,着急的吴父,每天都祈祷,尽量做好事。他希望能够感动菩萨或者送子娘娘,给自己送来一个儿子。
有一天,外面来了个和尚化缘,说是从五台山而来,他要筹钱修建寺庙。吴父一听,认为自己应该做好事,于是拿出十两银子给和尚,还整了一桌素菜款待和尚。和尚吃饱后就走了,没多会儿又回来了。
吴父问他怎么回事,和尚说:贫僧这些年跑了七个省,筹到了一千多两银子,放在身上固然不合适,路上会被盗贼惦记,带来危险,可是藏在别处也不放心。贫僧看施主心善,已经为你唱经祈祷,你几年之后就会有儿子。贫僧想把这些钱,交给施主保管,不知道可行不可行?五年之后,贫僧回这里时,再来取这些钱。
吴父一听,很高兴,收了和尚的钱,和尚放心离去了。
拿到这么多钱后,吴父开始扩大生意规模,靠着一千多两银子,四五年的时间,吴父就发家致富了,资产超过十万两银子。而他的妻子,也已经怀孕几个月了,他还找人看了一下,说是儿子。
这一天,吴父忙完了生意,正在家中和妻子说话。仆人来告诉他,有个和尚敲门,说是故人。
吴父一听,脸色都变了,皱着眉头进入卧室,整理衣服帽子,过了很久才出来,眉头已经舒展开了。
看到和尚后,吴父厉声说:几年前我已经帮助你了,给了你银子,你怎么又来了?和尚一脸懵,说:五年前,贫僧历经七省,化缘得到一千余两银子,都交给施主保管,难道施主忘了?当时施主可是说了,若是食言。天地可鉴,神人不佑!
吴父大怒,说:你一个行脚僧而已,哪有一千多两银子,又怎么会交给我呢?来人,把这个疯和尚给我赶出去,再要是无故骚扰,那就报官。和尚欲哭无泪,反复说着五年前把银子给吴父的事情。很多人围观,有些人觉得和尚不会撒谎,纷纷替他鸣不平,并有好心人开始报官。
县令问了吴父与和尚,两人各执一词,和尚虽然声泪俱下,撒谎,但他没有证据,毕竟当年没有让吴父写下欠条或者收据。所以,官府帮不了他。很多人看吴父的脸色,也猜出个七七八八了,都劝吴父多少还给和尚一些,哪怕给一半也行。
不料吴父贪心,一两银子也不肯再给和尚,还说:我不是吝啬,是我根本不欠和尚的银子。如果我给了他,别人还以为我真的亏心呢,所以我一两银子也不能给。
和尚一看,不再说话,一个人走了。他去了一处树林,吊死了。
吴父很高兴,认为这笔钱属于自己了,听到和尚自杀的消息,心中更加高兴了。晚上,吴父做了个梦,梦到和尚怒气冲冲,说他已经向天帝告状了,天帝会惩罚他。第二天早上,吴父还没起床,婢女过来摇醒了他,说夫人已经生了个儿子。
吴父很不高兴,觉得这儿子是应和尚的诅咒而出生,所以取名“应和”。
吴应和从小不好管教,长大后性子暴戾,常常像老虎看着小鸡一样看着父亲。吴父只要稍微违逆他的意思,他轻则辱骂父亲,重则打骂。吴父也知道,这儿子是和尚投胎,来报复自己,虽然他想撇开吴应和,但毕竟是自己儿子,于情于理于法于德他都不能这么做。
吴应和在吃穿住用等方面,也开始使劲糟蹋钱。
每次吃饭,必须要有鸡鱼肉蛋,而且要上好的、新鲜的、高价运过来的,否则就不吃,还得打一顿父亲。每天三顿饭,至少都要花十几两银子。更奇葩的是,如果吴应和看到父亲吃了肉或者其他荤腥,他就一定要去推翻桌子,不让他父亲吃。
每一件衣服,吴应和都要求精美,要有金银装饰,要绚丽多彩,要用上等的绸缎丝绸,一件衣服价格竟然高达几十两银子。而且穿不了三五天,他就要扔了衣服,换一件更好的,那件旧衣服他直接烧掉,不给别人穿。
在住和用方面,吴应和则更奢侈。没多久,吴父就气得犯病死了。而他死后,吴应和更加肆无忌惮。很多人都说,这是报应,认为吴应和做得好,毕竟他父亲当年太过分了。
起初他只是随意打骂仆人和婢女,后来他找人制作刑具,如果有人违逆他,哪怕是哪些佃户不按时交租,他也要用刑具惩罚。后来一些人受不了,直接去告他虐待下人,欺负农民,县令把他抓了起来。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坐了几年牢的吴应和被赦免。
出狱之后,吴应和性子好了很多,但那时候他母亲已经去世,家中东西也都被仆人、婢女搬走或者卖了,至于田产之类,那些佃户也都不认,因为吴应和家中什么都没了,那些文书证明也没了。
吴应和还是不改奢侈,把房子卖了,穿着华丽的衣服,住在客栈里。祭祖的时候,他去祠堂,吴氏族人都不肯让他进祠堂,还讽刺他:一个犯人,居然也配衣冠楚楚?我们吴氏宗祠中,可没有坐牢的子孙。
吴应和大为羞愤,一怒之下投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