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人口为何那什么少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4-03 21:34:56

蜀汉只据有益州一个州,益州是东汉最大的一个州。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的总人口是四千九百万,益州人口超过七百万,统计时间是公元140年。而据晋书地理志汉桓帝公元157年统计人口是五千六百万。说明从公元140年—公元157年人口在增涨。推测公元157年益州的人口不会比公元140年少。晋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统计益州人口只有九十万,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只有九十四万。《蜀记》:炎兴元年(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说明蜀汉人口不足百万,损失了六百万人口。据魏人的《帝王世纪》公元263年灭蜀后魏国的人口是五百三十七万,也就是说魏国人口是四百四十万。三国加起来是七百六十七万,只相当汉桓帝时的13%,而蜀汉的九十四万人也是相当于原来七百万13%左右。公元280年晋朝统计人口是一千六百万,比原来七百万多了两倍多。但原蜀汉、东吴地盘的统计人口跟原来相差并不大,只是多了几万户人口。说明其増加人口跟蜀汉东吴并没有关系。

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蜀汉隐藏人口太多,这个我不太认同。隐藏人口是有,但统治者是不允许过多的隐藏。因为人口意味着税赋钱粮兵员,国家收税征兵徭役都是依赖人口。据晋书地理志公元280年晋朝统计人口,原蜀汉地盘是三十一万四千六百户。加上公元263年灭蜀后从蜀地迁了三万户到关中洛阳。原蜀汉地盘就有三十五万户,比原来二十八万户多了七万户。除了一些是十七年间増加的人口外,剩下的应该是隐藏人口,大约占了十分之一左右。就算是三十五万户也只是东汉顺帝时的一百五十二万户的五分之一。东汉未年虽然关中、南阳都有人口迁入益州。据英雄记曰: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这是有的刘焉担任益州牧的时候。公元211年关西又有数万家迁入益州。虽然益州有増加人口,但不足以补其损失。公元215年曹操打下汉中后,就开始迁移汉中人口。三国志:张鲁降,既(张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拜袭(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馀口。据三国志的记载汉中人口有户十万,曹操迁移人口后汉中户口减半。曹操离开汉中时派张郃率军攻打巴地,并把人口迁到汉中。三国志:郃(张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公元220年孟达降魏,以至汉中东部西城、房陵、上庸、锡等县归属魏国。别看是四个县,人口有三万多户,魏国在此成立三个郡。蜀汉所据汉中西部只剩下一万多户。益、荆、杨、交四州都有人口迁往。据汉书郡国志交州一百一十万、荆州六百三十万、杨州四百三十万。到了晋朝荆、杨不过各一百三四十万,而交州不过十万。关中也曾十万户迁入荆州,淮南也曾二十多万人迁入江东,可是也不见三州人口有増加多少。益州人口大幅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官员横征暴敛:

益州并不是黄巾军的主要活动地区,但早在黄巾之乱前后东汉就频繁动乱,百姓贫困。官员横征暴敛,加重百姓负担,激起百姓动乱造反。三国志: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就是说刺史、太守都是用钱买来的官职,上任后剥削百姓,以致老百姓纷纷造反。据后汉书: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就是说刺史、官俸两千石的官职、茂才、孝廉就职升官,都要交助军修宫殿的钱,大郡两二三千万钱。就职前都要去西园商定价钱,交钱然后才能去任职。钱不够的,有的自杀。有的为保持清白的都不愿意去任职,都被逼着去。西园是汉灵帝设置卖官的场所。当时新任命的巨鹿郡太守河内郡人司马直,因有清名,减少一些,责令交 三百万。司马直接到诏令,惆怅地讲:为人民父母,反而搜刮百姓,以满足当今所需,我心不忍啊!托病辞官,上面不准。走到孟津,上书尽力陈述当世的过失,古今祸败的教训,然后吞药自杀。所以他们到任后必然重赋剥削百姓。

益州人曾讽刺官吏贪污: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在汉代两千石的官员的年俸禄是米两千石、钱一万两千。两三千万钱,要一千年不吃不喝才够。即使像司马直这样的交三百万,也要一百年不吃不喝才够。曹操的父亲曹嵩就花了一亿买了个三公之一太尉来当。后汉书: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疲驾守境,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乱离斯瘼,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此皆戚宦之宦所致然也。

东汉桓灵二帝宠信宦官是汉朝衰落的原因之一,刘备每次跟诸葛亮谈起二帝都非常痛恨。汉朝暴发黄巾之乱主要还是十常侍子弟在地方横征暴敛。中常侍前后不止十人,只是这十人比较有名。其实还有士人的原因,因为他们用钱买官,到任自然搜刮。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任益州刺史,前后在益州搜刮钱财以亿计。后汉书: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有位有钱的豪强交好于中常侍张让的家奴,却因此能任凉州刺史。后汉书:窃惟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中常侍纷纷召回在各州郡父兄子弟。公元166年汉桓帝下诏免除有盗贼、灾害诸郡税,其余只收一半。还提到南方盗贼规模最大。后汉书:盗贼征发,南州尤甚。这一年司州、豫州饿死了一半的人。汉桓灵二帝时灾害频繁。大旱、蝗、大疫、大水、地震不下二十次。以汉桓帝时居多,数次人相食。汉桓灵二帝时除掉灾害多,四夷叛乱。在黄巾之乱前,天下盗贼就频繁,而且规模不亚于黄巾之乱。势必加重天下百姓的负担,平叛要征兵、征徭役、要加税。后汉书:徭役并起,农桑失业,兆民呼嗟于昊天,贫穷转死于沟壑矣。所以有不少百姓成为流民或者山民,有的就聚集成群盗。刘焉之前的两任益州刺史是是刘隽、郤俭。据汉灵帝纪: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就是说两人任益州剌史时百姓贫困,只能在田野哀呼。

益州的战乱:

益州诸郡皆有少数民族动乱,规模有大有小。公元157年蜀郡夷叛,杀略吏民。公元159年犍为属国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公元176年南中叛乱,益州太守李颙和刺史庞芝依靠賨人平定。李颙死后南中再次叛乱,新任益州太守景毅率军平定。米价暴涨至一斗千钱,一斛就要一万钱。华阳国志:承丧乱后,民夷困饿,米一斗千钱,皆离散。汉明帝时一斛米原来不过二三十钱,暴涨五百倍。老百姓吃不起饭,要不饿死要不成为盗贼去抢掠。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公元179年板楯在巴郡作乱,益州刺史征讨失败。公元180年又攻入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汉中郡等诸郡作乱。汉灵帝准备派大军征讨,可见规模非常之大。华阳国志:光和二年,板楯复叛,攻害三蜀、汉中,州郡连年苦之。天子欲大出军。但东汉朝廷根本没有钱粮。公元182年益州计曹掾程苞建言:当年公元148年羌人攻入益州,还是靠板楯人平定,要不然蜀汉之民都会归属羌人。(招降羌人二十余万)前些年南中动乱,州郡兵征讨皆败,最后还是靠板楯人平定。(指公元176年南中叛乱)板楯人本来就无心造反,因为地方官对他们横征暴敛。他们向州郡长申冤,没有人理会。应该派清廉官员任州牧对他们进行招抚赏以钱粮,他们自然就不会造反了。华阳国志: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谋至计,僣号不轨。但选明能牧守,益其资谷,安便赏募,从其利隙,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后来賨人数次反叛动乱诸郡,公元188年又在巴郡再次叛乱。

公元188年马相、赵祗等人以黄巾军的名义在广汉郡起事,破雒县杀刺史卻敛。(雒县是益州治所)为了生活只能靠抢掠。聚集了十多万人攻破广汉郡、蜀郡、犍为郡、巴郡等。益州刺史如此,其他地方官员更是如此。后汉书:马相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遣兵破巴郡,杀郡守赵部。而同时巴郡黄巾军起事,賨人再次反叛。后汉书:板楯蛮夷因此复叛,寇掠城邑。马相、赵祗等人起事规模达十多万人,怎么能说益州未遭受大乱。公元184年青、徐、幽、冀、荆、扬、兖、豫暴发黄巾之乱,益州也暴发米贼之乱。后汉书:巴郡张脩以妖术为人疗病,其法略与张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秋,七月,脩聚众反,寇郡县,时人谓之“米贼”。每当动乱州郡要征兵、征民服徭役,必然使百姓脱产。当叛军、民劫掠,老百姓要不跑到山上要不躲进城里。三国志: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野荒民困,仓庾空虚。

公元188年刘焉入蜀任益州刺史后,益州也是暴发多次大规模战乱。公元191年贾龙、陈超、任岐等起兵数万人攻打刘焉,原因是刘焉诛杀豪强。以刘焉的胜利告络。公元194年左右刘璋部下甘宁、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起事失败,甘宁西行投刘表。大约在公元197年豪强起事攻占成都。华阳国志:郫民杨伯侯奢侈,大起冢营,因宠为郫令,伯侯遂徙占成都,宠复为成都,豪右敬服。公元200年赵韪在江州率数万人起事,蜀郡、广汉、犍为豪强纷纷响应。刘璋跑到成都坚守,东州兵死战击败豪强。刘璋派兵进攻江州,赵韪部下庞乐、李异反水,并将其斩杀。起事原因在于东州人侵暴益州人。刘璋还多次派庞羲等攻打汉中张鲁,都失败了。三国志: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公元212年刘备攻打刘璋。公元213年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攻打巴郡、江阳郡、犍为郡。公元214年夏围成都,刘璋投降。公元218年犍为郡高胜、马秦率数万人起事。原因应该是苦于汉中之战徭役。曹操征汉中时,南阳、洛阳周围诸郡县就有百姓杀官吏造反。原因同样是苦于徭役。从公元191年—公元218年间五次大规模战乱。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刘备率军攻打汉中,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战乱对百姓的伤害是非常之大的。陆逊的叔公陆康家族百余人,就因战乱饥饿死了一半。豪强大族尚且如此,何况平民乎。公元214年刘备占据蜀地,因府库钱财都用于奖励将士,刘备面临无钱可用。刘备采用刘巴建议发行直百钱。就是重量比原来五株钱只是大一点,却值一百个五株钱。东吴就更历害了,发行当五百、千的大钱。东吴骆统就曾向孙权上疏因为连年战争徴役频繁,瘟疫使得人口减少很多。三国志:今强敌未殄,海内未乂,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徵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闻此之日,心若焚燎。思寻所由,小民无知,既有安土重迁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骸骨不反,是以尤用恋本畏远,同之於死。每有徵发,羸谨居家重累者先见输送。小有财货,倾居行赂,不顾穷尽。轻剽者则迸入险阻,党就群恶。百姓虚竭,嗷然愁扰,愁扰则不营业,不营业则致穷困,致穷困则不乐生,故口腹急,则奸心动而携叛多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我们知道大战后必有大疫、饥荒,特别是碰到灾年。人口主要也是因为饥荒而大幅减少。米价暴涨,老百姓吃不起米。要不饿死要不造反抢别人粮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本来桓灵二帝就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桓灵二帝灾害频繁,益州这方面的记录很少。只有154年巴郡发生大疫水灾。北方人因中原董卓之乱纷纷避难于南方。黄巾之乱主要是活动在北方。南方多是盗贼和少数民族叛乱。董卓之乱关中导致谷一斛至数十万。李傕让士兵劫略,关中百姓饥困,短短两年就十室九空。袁术在淮南短短六七年间江淮间空尽。本来百姓皆贫困,加上战乱就更加惨状。汉桓灵二帝凉州羌人叛乱二十年间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晋书:汉桓、灵帝西羌反叛,二十余年兵连师老,军旅之费三百二十余亿,府帑空虚,延及内郡。汉朝一年从百姓收的税赋不过四十亿,给官吏的俸禄就占了一半。征讨凉州西羌,必然要从各州郡征兵,徭役运粮,收税以资军用。距离最近的益州等首当其冲。有句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据东汉王符《潜夫论.救边篇》:始自凉、并,延及司隶,东祸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周千里,野无孑遗。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王符这段话得知因西羌之乱,凉、并、司隶、冀、益州五州受到巨大的破坏。公元185年汉灵帝下令征发天下州郡徭役、税赋用于平叛。资治通鉴:时凉州兵乱不解,征发天下役赋无已。东吴官员骆统给孙权上疏提到因为连年战争徴役频繁,老百姓生活艰难,生了儿子也养不起只能抛弃。三国志:又闻民间,非居处小能自供,生产儿子,多不起养,屯田贫兵,亦多弃子。天则生之,而父母杀之,既惧干逆和气,感动阴阳。且惟殿下开基建国,乃无穷之业也,强邻大敌非造次所灭,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而兵民减耗,后生不育,非所以历远年,致成功也。

公元148年羌人攻入汉中,要不是靠板楯人,整个益州都会丢。后汉书:羌复入汉,牧守惶惶,复赖板楯破之。若无板楯,则蜀、汉之民皆为羌民矣。这里用了一个复字,说明是多次了。程苞还提到让板楯人不用服徭役,只交二十钱的人头税就好了。汉朝的百姓除掉徭役、兵役外也是要交人头税的。七岁至十四岁,每人每年交二十钱。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一百二十钱。赋役繁重也会使人口大幅度减少。朝廷的税少不了的,刺史郡守又都是用巨资买官,必然重赋重税收刮百姓。西汉汉武帝征伐四夷,为解决军费,人头税从七岁改为三岁开始收。结果很多百姓为了不交人头税把刚出生的孩子杀死。东汉末年同样是有这样的事。汉书: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予民,民产于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汉元帝接受建议重新恢复七岁开始收。丰年也许没有什么,但汉桓、灵二帝时官员横征暴敛。桓灵二帝天下烽烟四起,必然加重各州郡负担,老百姓已经家家重困。生的越多意味着要交更多的人头税,人口増长率自然大幅减少。汉代一户五口之家种地百亩,到了汉顺帝时平均一户七十亩,实际可能更少。据汉书一百亩的收成有一百五十石和一百石两种说法,指的是良田和稍差一点的田。按一百五十石来算就要交税五石,自己吃用掉九十石。剩下四十五石。如果按照汉顺帝时每户平均七十亩,那一年收成七十石。五口之家一年要吃掉九十石,尚缺口二十石粮。还要交田赋和人头税,还有兵役、徭役。汉桓、灵帝曾每亩加税十钱,一户人就要交多七百钱。而地方官员又私自多收税,多出来的当然进了他们的腰包。后汉书: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这样导致人口不増反而大幅减少。

东汉末年荀悦(148-209年)就曾提到豪强兼并土地已经是到了非常严重地步。荀悦在其著作《前汉纪》提到汉武、哀、光武等都曾抑制豪强兼并土地,但到了汉末已经不管用了。前汉纪:然豪富強人占田逾多,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稅,而人输豪強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是以惠不下通,而威福分于豪人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稅,適足以资富強也。荀悦的这些见解和提出的解决办法并不为当朝所知,因为他根本不愿入仕。后汉书:灵帝时阉官用权,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荀悦在前汉纪提到东汉末很多豪强非常富有,其房子,连栋数百,良田遍野,奴婢一千群,徒附数以万计。船车生意,周在四方,废弃在储存,都城到处有。珍奇宝物,大房都放不下,马、牛、羊、猪,山谷都不够地方安置。妖童美妾,住满绮丽室,歌伎舞伎,排列在深堂。井田的变化,许多人做生意,馆舍遍布州郡,田亩连接封国。

崔寔在《政论》一文提到老百姓所分的田地都是很差的,只能租豪强地主良田耕种。其堂兄崔烈在汉灵帝时花五百万买了个三公之一司徒,可见崔家也是很有钱。政论:故下户踦岖,无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炽,贫者蹑短而岁踧,历代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其所以伤心腐藏、失生人之乐者,盖不可胜陈。就是说老百姓的田都是在崎岖不平的地方,又没有足够的器具,于是父子不得已低头奴仆服侍富人,带着妻子儿女,为富人服役。所以富人很多而且越来越富......贫穷的人生有终身的努力,死有尸骨的忧虑,每年但凡有点小灾,流离失所沟壑,卖妻卖子。他们把伤心腐藏、失人生的快乐的人,大概不数不胜数。而豪强就对租地的百姓收重税,朝廷名义上是三十税一,实际豪强收后十税五。汉书: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十税五也。所以荀悦才讲豪強之暴,酷于亡秦。这也是历代百姓背井离乡成为流民、盗贼的原因之一。

因为桓、灵二帝战用兵频繁、官吏横征暴敛、豪强兼并土地、战乱等原因,董卓之乱后,天下诸侯纷争。本来老百姓在桓灵二帝时就民不聊生,数十年间战争频繁。老百姓大量饿死,有的流民、山民、群盗等。还有的就离开汉朝迁往他地。三国志(后汉书:)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比如西域的大秦国就有大量的汉人遗黎。晋书: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后汉书: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高昌国就是汉魏遗黎所建立,语言已经是胡语。其礼仪制度跟中国一样,曾向北魏借四书五经。魏书: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虽然史书并未讲益州有外迁,但我认为是有的。

基于汉桓灵二帝的战乱、官吏横征暴敛、豪强剥削等,益州也是不能幸免于难。汉献帝时除了群盗,主要还是有诸侯混战。益州在献帝时前后六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乱。所以说益州人口大幅减少也是势然也。

0 阅读:0

小鸿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