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事实真是如此吗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4-02 15:40:43

诸葛亮跟司马懿交手过两次,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据晋书司马孚曾写信询问西线的战事,司马懿在回书信写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很多人以此来判定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而辅助证据就是陈寿的评语。三国志: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就是说诸葛亮的治军才能比谋略强,治理国家比打仗强。我觉得这并不等于诸葛亮军事指挥就不行。就好比一个学生理科都考九十分,文科八十多分。能说这个学生文科不行吗?公元234年蜀汉大军退军,司马懿巡视蜀军留下的营寨后评价:天下奇才也。很多人认为司马懿这是在夸奖诸葛亮治军才能。治军是天下奇才,就算奇谋不如治军,奇谋也是不差的。治军也是将帅首要条件。陈寿的三国志关于诸葛亮跟司马懿交手的记录几乎一笔带过,陈寿是在晋朝做官的是很容易看到晋朝关于司马懿的资料的。

公元231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攻祁山。三国志的记录非常简单。只是讲诸葛亮北伐,粮尽退军。只能从其他史料了解过程。一般来说军事行动都是保密,很少能了解清楚的。二月诸葛亮在攻祁山时,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起兵在石头城响应。魏国派司马懿为统帅,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司马懿让费曜、戴陵率四千人上邽,主力西救祁山。据晋书诸葛亮得知率军准备把上邽的麦子割了,诸将都担心。司马懿讲诸葛亮考虑太多,必然先把营寨加固好才会去割麦,我们行军两天就能到。晋书:于是卷甲晨夜赴之。而东晋人的汉晋春秋却是相反的记录。据汉晋春秋诸葛亮留下人马继续攻打祁山,分兵攻打上邽。大破费曜、戴陵,然后把上邽的麦割了。据晋书司马懿大军到达上邽时,诸葛亮不敢交战就后退了。晋书:亮望尘而遁。诸葛亮当时确时退了,但不是晋书所说的望尘而遁。汉晋春秋的记录则是因为司马懿敛众据险而守,诸葛亮暂时后退。

据晋书司马懿继续追击到祁山,卤城。司马懿率军攻打卤城,攻破诸葛亮设置在卤城外的重围。而据汉晋春秋司马懿要追击,张郃不同意。司马懿还是去追击,到了又不敢战。魏将皆言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时派张郃攻南围,司马懿亲率军攻打诸葛亮。此战司马懿是大败。汉晋春秋: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的记录跟晋书相反。而三国志的零星记录诸葛亮也并没有败。三国志: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晋书讲因诸葛亮设置的重围让司马懿攻破而退回汉中。晋书: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而三国志的记录是因为天降大雨,李严请求诸葛亮退军。晋书又讲因诸葛亮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俘斩万人。而据三国志和魏略讲的是派张郃去追击,张郃是不同意的。张郃率魏军追击在木门中伏,中箭后伤重而死。资治通鉴并不采用晋书的记录,而是采用汉晋春秋、三国志魏略的记录。三国志的记录讲以诸葛亮退走嘉奖将士。三国志: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而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以讨诸葛亮功而嘉奖。三国志:论讨亮功,封爵增邑各有差。一个是亮退走,一个讨亮强。公元228年诸葛亮以街亭之败请求自贬,如果诸葛亮真的损失万人为何不请求自贬?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人北伐,距离上次北伐已经过去三年了。三国中并没有诸葛亮北伐大军具体数目。而据晋书: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魏国司马懿大军数目不详,个人推测多于蜀汉北伐军。五月东吴也率军北伐响应,兵分三路。荆州方向只有一万人,合肥新城号称十万,广陵一万偏师。七月魏明帝率军支援,魏国援军还没到东吴就退军了。诸葛亮北伐时魏明帝给司马懿的旨意是坚守。并派秦郎率两万人前去支援。据晋书当时司马懿对诸将讲: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就是说诸葛亮有胆的话就从武功依山向东进攻。但如果西上五丈原的话,我们就不用担心了。后来诸葛亮确实西上五丈原,很多人以此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胆小。我觉得是不对的。据三国志: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诸葛亮集上表:臣先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营。臣作车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说明诸葛亮确实有从武功向东进攻,并非没有。

我认为诸葛亮从武功向东进攻是迷惑司马懿,西上五丈原切断陇道才是真正目的。司马懿并未发现诸葛亮真实意图,而且认为西上五丈原就完全没有威胁。诸将都认同司马懿的说法,只有郭淮反对。据三国志郭淮曰:若亮(诸葛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接成了郭淮的建议,于是派郭淮去北原。营寨还没建好,蜀汉果然来进攻。司马懿派将军屯阳遂以饵,几日后诸葛亮也不动。司马懿对诸将讲:诸葛亮准备争原而不向阳遂,是应是佯动。于是又派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率军加强阳遂的防守。而据三国志的记录则不是司马懿的功劳,而是郭淮的功劳。三国志: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晋书讲因诸葛亮攻不下阳遂于是暂驻五丈原。据三国志的记录是相持百日。而三国志、汉晋春秋、魏略的记录是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司马懿数次上表请战。据晋书、汉晋春秋诸葛亮对姜维讲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之所以请战不过是给诸将一个交待而已。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有把握击败我们,那会向千里之外的魏主请战。当时诸葛亮还送了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这时司马懿的弟弟孚写信询问西线战事,司马懿回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不过是贬低诸葛亮,抬高自己。如果真的破之必矣就不用坚守不出了。也就魏国实力强人马钱粮都多过蜀汉,不然司马懿的龟缩之策早就败了。

魏蜀对峙其间司马懿看见彗星往蜀汉军营方向坠落。有据晋书: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于是派兵攻打蜀汉军营。此战战绩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就是斩俘一千一百人,牲口一千多头。这就是你说的必败?八月时诸葛亮病死,蜀汉军烧营退军。司马懿得知立马率军追击。据晋书、汉晋春秋的记录杨仪姜维击鼓回师做出准备进攻司马懿的姿态。司马懿以穷寇不之逼而后退。追也是你不追也是你。当年张郃也是你强令追击蜀汉军而死的。据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汉军退后,司马懿查看蜀汉军营寨看见很多粮草、图书等。据晋书: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前面刚讲了穷寇不之逼,现在又追。一直追到赤岸才知道诸葛亮死了。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史书上并没有斩俘的任何记录。

吴人张俨论写一篇文章论亮与司马懿其中写道: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就是说魏国实力远胜于蜀汉,司马懿不敢诸葛亮交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让诸葛亮来去自如,司马懿只能看着。陈寿认为诸葛亮失败有三个原因。第一或值人杰,就是说曹真、司马懿、张郃、郭淮、杜袭等都是当世人杰。杜袭可以很少人知道,他当时做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公元215年时督汉中军事,公元219年镇守关中。据三国志曹操非常欣赏他,常跟曹操独自聊到半夜。三国志:袭尝独见,至于夜半。而蜀汉这边诸贤早世。庞统、刘巴、法正、习桢(名亚于庞统)、马良、霍峻、马超、张飞、关羽等皆早世。失荆州到夷陵之败蜀汉投降、战死有名字记录的三十五人,夷陵之败活着回来的文武不到三分之一。第二加众寡不侔,就是说魏国的军队远多于蜀汉,将领也是要比蜀汉多。第三攻守异体,蜀汉做为实力小的一方又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蜀汉的成本要远高于魏国。加上蜀汉客城作战,魏国主场作战。

诸葛亮的北伐也确实拖延了魏国休养生息的时间。据三国志: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况今天下彫弊,民无儋石之储,国无终年之畜,外有强敌,六军暴边,内兴土功,州郡骚动,若有寇警,则臣惧版筑之士不能投命虏庭矣。从魏人袁准的一段话就知诸葛亮为啥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东晋的桓温,南宋的岳飞。都是赞同诸葛亮隆中对的北伐策略。桓温从荆州北上一举攻破许昌洛阳,要求迁都东晋置之不理。在北上大乱时桓温多次上表要求北伐,东晋皆不答。岳飞上书高宗要恢复中原首先要收复襄阳六郡(襄阳、江陵等)。收复后多次上书北伐,高宗制而不许。等到真的北伐,又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桓温岳飞的将略就差吗?还不是因为内无明君贤相支持。唐朝的李靖率军在公元629年大破突厥,公元630年再次大破突厥并俘虏郆利可汗。自古征伐游牧民族,未有如此迅速者,唯大唐李靖耳。李靖在跟唐太宗的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方略。诸葛亮留下军令、兵要、兵法、将苑等关于治军行军打仗的军事思想。

0 阅读:0

小鸿哥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