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最终剩下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历来都把蜀汉和东吴视为外来者所建立的政权,因为两国的君主和其主要班底都不是本地人。所以本地人爱打压。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完全对。就像袁绍去冀州时主要班底也不是冀州人。曹操入主兖州也是一样。后来曹操以冀州为大本营,手下班底也是以豫、兖两州为主。但却没有人讲曹魏打压北方人(黄河以北)。不同的是曹魏统一了北方,占据天下大半,这就逐渐谈化。因为蜀汉、东吴割据地方,主要班底非本地人。如果蜀汉、东吴一统天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蜀汉一统天下,即使朝中大臣以荆州人为主。但却不会有人讲蜀汉是外来者所建立,因为没有那个概念了。
代理人历来割据政权发生于天下大乱,这是先决条件。第二就是地理原因,使得一些地方更容易形成割据政权。但是历来割据政权所建立者都是非本土人。因为本土豪强需要代理人,对内平乱,对外御敌。历代本地人是不能担州郡县长官,本地人只能担任州郡县属吏。小规模的动乱,郡县能解决。但大规模的动乱,就要整合整个州的力量,所以需要一位代理人来发号施令。另一方面通过代理人,进而掌控权势或者实现抱负。本土豪强士族间也会为利益争斗。比如袁绍取代冀州牧刘馥的,其长史耿武、别驾闵纯等被杀。动手的正是冀州人田丰。袁绍任田丰为冀州牧府别驾。还有一些冀州人则不愿袁绍掌管冀州,举郡县响应公孙瓒。在袁绍夺取冀州后鲍信对曹操讲这又是一个董卓。袁绍尚且如此,何况孙策。
历来代理人一般朝廷任命,这具备了合法性。比如荆州刺史刘表、益州刺史刘焉。刘表去上任时,根本无法去治所。南阳有袁术、江南宗贼各阻兵作乱。在襄阳蒯氏、蔡氏、庞氏、南阳邓氏、韩氏、零陵刘氏等荆州豪门世族支持下平定荆州。刘焉连益州都进不去,只得暂住荆州。益州从事贾龙派人马前去荆州迎接。在贾龙、任岐等益州人的支持下平乱。第二就是地方豪强世族自选,比如兖州牧曹操、荆州牧刘备。但往往本土豪强有反抗、有支持。因为即使本土豪强世族也是有矛盾利益之争。袁绍领冀州牧后任命审配治中,田丰为别贺。这些冀州人在韩馥时是不得志,新一批的豪强取代原来。别驾、治中是本土人士能担任的最高职位。别驾相当于副州牧,治中次于别驾。
在汉代官员是由朝廷任命,但是地方州郡县的属吏是由地方长官自行任命。一般是由地方豪门大姓子弟担任属吏,在那一级跟他们家族地位有关。所以官员想要治理地方没本地人的支持是行不通。比如朝廷任命你担任某郡太守,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市长。但是市政府民政、财政、治安、司法、教育、军事、人事等部门负责人都是本地人,就是属吏。但是太守拥有任免权,所以也可以打压和拉拢或者依靠本地人。没有本地人的支持很难推行政令。所以但凡去外地上任都会带上门生故吏同乡,谓之乡党。比如冀州牧韩馥就从家乡颍川接了很多人过去,没想到他们都倒向袁绍。但是汉末天下大乱军阀的出现使得天坪稍微倾斜。比如陶谦去就任徐州刺史时就把在家乡丹阳招募的人马带去徐州。
孙氏的发迹历来都讲江东人反对孙氏政权,一般归类为三个原因。一孙氏虽然是江东人,但出身不高。二是孙坚、孙策附逆袁术。三是因为孙坚、孙策的班底非江东人。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江东人反对的原因。虽然那年代出身很重要,但那个家族不是这样子过来。虽然孙坚、孙策虽然附逆袁术,但进江东后就断绝了。至于讲班底不是江东人,那时割据州郡的袁绍、曹操、陶谦、刘焉、刘备、袁术等人的班底都不是本地人。凭什么孙策就如此例外。
孙氏在江东是有根基。孙策曾言家有旧恩在江东,回去能召募三万兵。孙坚的发迹除了他自己努力才能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江东老乡的帮助。年轻时担任吴郡司马,因平叛有功升任县丞。在三个地方担任过县丞。在徐州下邳担任县丞时有数百同乡来投奔,孙坚像对待他们像子弟一样。公元184年黄巾暴发,朝廷任命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俊率军讨伐。这个朱俊是江东人。朱俊向朝廷推荐孙坚任佐军司马。所以孙坚一开始发迹是得益于老乡朱俊。在下邳那数百同乡和下邳不少人都愿意跟随孙坚去讨黄巾。杨州丹阳人朱治就是早年随孙坚征战的江东人之一。孙坚死后朱治继续跟随孙策。孙坚又在下邳附近招精兵,这就是后来的淮泗兵。孙坚的弟弟孙静也在家乡招募人马和同宗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
公元186年边章、韩遂在凉州叛乱。朝廷派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率军征讨。张温向朝廷推荐让孙坚参谋军事。张温是杨州吴郡人,所以他跟孙坚是同郡人。在古代同郡人有个称呼谓之乡党。孙坚随张温平凉州后升为议郎。孙坚也对张温很尊敬,称呼张公。后来孙坚任长沙太守,因平叛有功封乌程侯。所以孙坚的发迹是得益于江东老乡朱俊、张温的帮助。他们用孙坚一方面是因为是同乡,另一方面是孙坚勇武。所以那时候孙坚和江东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差。只是后来孙权投靠了袁术。
孙氏出身问题孙氏是杨州吴郡富春县人,《三国志》讲是孙武之后。我觉得是孙氏给自己贴金,毕竟太远了。据《吴书》记载坚世仕吴。意思是讲孙氏家族世代都是在吴郡任属吏。但是没有任何孙坚之前的孙氏族人记录,连孙坚的父亲的名字都没有记录。《三国志》记载孙坚年轻时担任富春县吏。说明孙氏只是普通豪强。豪强和世家大族的分界线就是其家族有没有人担任太守或俸禄两千石级官职。大守也是两千石。这个家族就会变成世族。首先两千石级官员其子就能入朝担任郎中,一般不久后去地方任县令。
在汉代在地方任太守或在朝两千石级官员第一个权力就是拥有征辟权,就是自行任命属吏。地方上州郡的属吏都是长官自征任命,属吏由本地人担任。据《三国志吴书朱治传》记载: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有人据引用讲这是东吴江东化的证,这是不对。因为郡吏本来就由当地人担任。只能讲朱治或者孙权倾向于公族子弟和吴四大姓。毕竟吴郡还有其他大姓。公族子弟即父祖辈有人担任过三公。
第二他每年拥有举孝廉的名额,举荐当地士人或者属吏。他们在朝担任郎中或者在地方任县令。比如辽西公孙家世代有人担任两千石。公孙瓒因为母亲贱所以只能在郡担任小吏。取了太守女儿才升为郡吏。后来刘太守犯法被征回朝审问,公孙瓒亲自驾车护送。太守被判流放交州,公孙瓒也跟随,途中被赦免。公孙瓒回到家后,太守举其孝廉。州牧有举茂才的权力,每州一个名额。比如刘备给曹操打败,就跑去青州。因为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曾举青州刺史袁谭为茂才,袁谭率军迎接刘备。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在汉代官员还有举荐他人担任某官职的权力。比如曹操上表汉献帝推荐由刘备担任左将军。孙坚父祖裴没有人担任过两千石,也没有人在州郡担任属吏。是否有担任两千石就拥有敲门砖。几代人官居两千石,这样的家族称为大族或者世族。这样的家族子弟起步就是举孝廉,入朝任郎中或者在地方任县令。世代也能在郡州担任属吏,然后举孝廉。三代内有人做到三公,称为公族。如果有几代人做到三公,称为郡姓。所以讲孙氏在江东家族中并不入流。
虽然孙坚出身不高,其妻子吴氏出身应该要高于孙氏。但是也高不到那里去,史书没有其三代记录。孙氏跟江东的其他家族也有来往,关系也不差。吴郡徐真取了孙坚的妹妹。徐真的孙女嫁给陆康的孙子陆尚。徐氏能陆氏联姻,可见其家族在江东也不差。孙坚跟吴郡的王晟是升堂见妻的好朋友,王晟怎么说也是做过太守。陆康侄子被叛军所围,还是孙坚从长沙去豫章救援。可见当时孙氏和陆氏关系也不差。从孙坚去徐州下邳任县丞养着数百同乡和孙静在家乡有数百人的私人武装。也说明了孙氏属于豪强,但是并不是大族。但是孙坚跟那么多江东士族有来往,应该跟孙坚后来发迹和在吴郡有一定影响力有关系。
在公元195孙策率领父亲旧部东渡长江进入江东。孙坚的部下是由江东吴郡人和徐州淮泗人组成。孙策又在江西招募了不少人马,加上父亲的旧部一共是五六千人。江西即长江以北岸杨州,即庐江郡、九江郡一带。孙策进入江东后,董袭、凌操、全柔等江东人迎接或率军投奔。所以讲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江东人支持。孙策初入江东时就非常注意收服人心,这是孙策比孙坚强的地方。据《三国志》记载军令整肃,百姓怀之。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而据《江表传》记载也是如此。在孙策打败刘繇后公告江东:刘繇的旧部愿意投降者一律不追究。愿意留下从军跟孙策的军队一样的待遇,不愿意从军也不勉强。一下子就招收刘繇的旧部两万人。
但是因为孙氏出身江东一直无法合法掌管江东。因为孙氏是杨州人,是不能担任杨州刺史(州牧)。又把朝廷任命的杨牧刘繇赶跑了,本身就不合理不合法且违背道义。孙策甚至没有出师的名义。杨州剌史严象为孙策部下李术所杀。虽然孙权表示是李术所为并要讨伐。当时汉朝虽然名存实亡,但是毕竟汉朝近四百年的统治早已深入人心。江东士族看不起孙氏是有,那时很讲究门户。比如袁术就只跟公族子弟来征。东吴后将军徐州牧贺齐的孙子贺邵担任吴郡太守时不常出门。吴郡大族子弟在其府门写:“会稽鸡,不能啼。”贺邵也在门上写:“不可啼,杀吴儿。”贺氏虽然是会稽大姓,但还是不如顾陆。孙策身为江东人却为他人攻打江东人。杨州牧刘繇在世时就曾责问孙策。后来孙策就此事向刘繇部下太史慈解释当初自己寄人篱下不得已为之。
过于依仗武力,手段不光明有一次孙策和谋士张昭、张纮、秦松讨论平定乱世要靠武力平定。当时坐在后面的陆绩听到后大声讲:“昔管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孔子曰:'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我认为用武力也并非是错,但不能光凭武力。当年孙坚也是过于依仗武力。在关东联军讨董卓时,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也率数万人北上。在路过武陵郡时就把上司荆州刺史王睿杀了。原因是王睿无礼,就是说王睿对孙坚不够尊重。到南阳时直接把太守张咨军前斩首。
西晋张勃的《吴录》记载是武陵太守曹寅伪造朝廷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檄文列举王叡罪状,让孙坚逮捕王叡。于是孙坚率军赶到荆州治所汉寿。王叡登上城楼询问原因。孙坚的部下回答:“兵士久战劳苦,得到的赏赐却连衣服都不够穿,希望使君能给点资助!”王叡说道:“我身为刺史怎么会小气呢?”便打开仓库让军队自己进来挑选。军队靠近到楼下,王叡发现孙坚。于是询问:“军士们请求赏赐,孙府君怎么在这?”孙坚回道:“奉使者檄文命诛杀王叡。”王叡说:“我犯了什么罪?”孙坚:“不知道”王叡走投无路,遂吞金自杀。
从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一事就知道其肆意妄为。仅凭一封伪造的檄文就去抓捕上司,再者就是抓捕也不该由他去。孙坚难道就没有怀疑檄文,不过是因为王叡曾看不起他。何况孙坚的任命是把王叡抓捕,为何逼死了王叡。在孙坚到达南阳郡时以南阳太守稽停义兵,致使不能及时讨伐董卓把南阳太守张咨推出军门斩首。张咨一死,南阳郡对孙坚的要求通通都满足。孙坚是长沙太守,张咨南阳太守。孙坚根本没有权力处死张咨。据《英雄记》记载孙坚到了南阳发文书给张咨让其供应军粮。好家伙孙坚又不是荆州刺史,有什么权力让同为太守的张咨给他供应军粮。
在汉代有把长官视为君父的传统,孙坚所为是人所不耻。比如太原太守刘质被桓帝处死,太原郡吏王允把刘质送回其家乡安葬,王允守墓三年才返回太原。服丧三年是子女对于父母的标准。如辽西郡郡吏公孙瓒。在太守给廷尉征召入朝接受审问时亲自驾车护送上司刘太守入京。在刘太守给判决流放交州。公孙瓒准备随行去交州。临行前告祭祖先讲:“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於此。”公孙瓒把刘太守视为君父,自己是人臣。
但是孙策跟他父亲孙坚太像了,依仗武力肆意妄为。在孙策征讨吴郡地方武装严虎时,严虎派弟弟严舆求和。严舆和孙策见面时,孙策用利刃向坐席砍去,严舆看见后身体晃动了一下。孙策笑着对严舆说:“我听说你可以坐着跳跃,身手矫捷,所以跟您开个玩笑罢了。”严舆回答道:“我一见到兵刃,就会变得这样。”孙策听了他这句话,知道他其实很无能,于是立刻用手戟击杀了严舆。人家来求和,孙策却杀了对方。后来严虎及其残党继续抵力孙策。
当时孙策击败了邹他、钱铜、王晟等地方武装。这个王晟曾在交州担任过太守。吴夫人对孙策讲:“王晟跟你父亲是升堂见妻的朋友,他的兄弟子侄都已经被杀。何必还怕一个老头。”于是孙策留王晟一命,但其他人都被孙策诛族。在孙策所杀的人中有个叫高岱,史书记载轻财贵义。他有八个好朋友,皆世之英伟也。比如出身吴郡四大家族之一的张允就是其中之一。孙策因为高岱轻视自己和他太有名望而杀之。据《吴录》记载当时有很多人为高岱求情纷纷露天而坐,数里之地都坐满了。八友之一的沈友也为孙权所杀。孙权问:“有人说你要谋反。”沈友知道自己脱不了身于是回答:“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意思是讲天子在许昌,反你怎么能算谋反。你不忠于天子,才是谋反。孙权认为沈友最终也不会为自己效命杀之。
(高岱)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在孙策兼并江东统治期杀了好多人。有个会稽人魏腾在孙策手上任功曹,因为违背了孙策的意旨。孙策大怒要处死魏腾。当时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得知走到井边以跳井威胁,孙策才放过魏腾。后来孙权也要杀魏腾,扬言谁劝谁死。这个魏腾其家族是会稽郡望族。其祖父魏朗当过太守,是八俊之一。也就是说是天下名士。同样是会稽郡有个叫盛宪名士,曾任吴郡太守。因病辞官,躲起来了。因为盛宪非常有名望,孙策深忌之一。被孙策杀掉的高岱就曾是盛宪的部下,也对盛宪有救命之恩。后来孔融写信给曹操请求救天下仅存不多的名士盛宪。曹操于是以朝廷的名义下诏征召盛宪,但孙权却抢先杀了盛宪。
公元204年孙权弟弟孙诩被杀,当时任丹阳太守。庐江太守孙河跑去责问妫览、戴员保护不周。两人于是把孙河干掉了。两人联络扬州刺史刘馥,准备举丹阳为内应。妫览、戴员曾是盛宪的故吏,在盛宪死后他们躲进山里。孙翊担任丹阳太守后把他们请出来。据《吴历》记载孙诩之死就是两人指使边鸿杀掉孙诩。史书并没有他们的所为是为了盛宪,只是讲有这个可能。
在古代世家大族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盛宪、高岱、沈友等也并没有反对孙氏政权,但在孙策、权看来你们不为我所用就是反对。孙策还杀了原丹阳太守周昕,他是江东的代表人物,天下名士。其弟周昂九江太守,袁术派孙策堂兄孙贲打跑了周昂夺取九江。孙坚在世时,周昕、周昂曾攻击孙坚并争夺豫州。高岱曾是盛宪旧部,又有对盛宪有救命之恩。妫览、戴员也是盛宪旧部。沈友、张允和高岱是好友。张允的女儿和顾雍的儿子有婚约。陆逊是顾雍的舅舅。所以讲顾、张、陆是互相联烟。
历来大多数人孙策杀那么多江东英豪是为立威刑。但我认为不排除利益之争。那些英豪都是能得人死也,所以不是杀了那些人就能以绝后患。孙策所想的是快速拿下江东,然后扩充地盘。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其性格和项羽很像。项羽认为没有什么是武力搞不定的事。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我认为临死前的孙策也意识到了问题。孙策对孙权讲:“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虑难于将来?—东晋孙盛
在孙策去世后,孙权接班。当时孙氏政权内忧外患。当时孙氏政权只是控制着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核心地方。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江东豪杰蠢蠢欲动。也就是说孙策只是控制了江东各郡县,很多山川险地尚未控制。在汉末天下大乱,很多百姓为避战乱、徭役税赋躲进山里。有些是宗族和同乡一起。史书一般称他们为山贼、山民、山越人,他们同时又依附当地豪强大姓。
当时有很多避乱江东北方士人,以徐州人为主。孙策也任用了不少徐州人。在孙策去世后,他们担心自己的安危准备逃离江东。因为他们跟孙氏的君臣关系并不稳固。孙权接班后派周瑜等人率军镇守各地。另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主要是安稳避免江东的北方士人。像鲁肃、诸葛瑾等徐州人都愿意出仕,他们在孙策时是不愿意。这是孙权比孙策利害的地方。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利益分配不均在孙策大体兼并江东后发布了新的人事任命。首先把各郡的长吏更换。孙策自己担任会稽太守、吴景担任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担任庐陵太守(从豫章划出)、朱治担任吴郡太守。首先来讲长吏指的郡府属吏,是由本地人担任。但是孙策把他们都换了。吴景是舅舅、孙贲和孙辅是堂兄弟。朱治虽然是江东人,但早年就跟着孙坚讨黄巾。所以各郡太守都是孙氏自家人。孙策这个新的人事任命是有问题,连口汤都没给江东人留下。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因为孙氏出身江东,这样一个身份导致孙氏不能合法据有江东。我前面讲过本地人无法担任本土州郡长官。孙策的官职是讨逆将军。孙策死后由孙权任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所以江东人和孙氏在法律道德上并没有上下级关系。孙策无法担任杨州牧(刺史),也就无法以杨州牧(刺史)开府,任命江东人为州府属吏。在法律上江东人跟孙策也没有上下级或者臣属关系。在汉代属吏把州郡长官视为君,已为人臣。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的官职太低,即使开府其属吏级别也太低。逆将军或会稽太守都无法使江东臣服。
从刘备入蜀和孙策入江东,两个人的所以就知道两人不在一个水平。刘备以诸葛亮为辅佐,法正为谋士,关羽、张飞、马超为武将,许靖、糜竺、简雍为幕僚,其他如董和、黄权、李严等原是刘璋授用的官员,吴壹、费观等又是刘璋的姻亲,彭羕又为刘璋所排挤,刘巴为过去遭忌恨之人,刘备均安排在显要的职位上,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于是有志之士,竞相劝勉尽力。益州人李朝、李恢、马勋、彭羕、黄权、杨洪等人担任益州牧府别驾、治中,他们都是因为才干得到重用。他们在刘璋时的官职位是非常低。李朝是县令,李恢是郡吏,马勋是小吏、彭羕是小吏、黄权是县令、杨洪是郡吏。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人是非常难升到别驾、治中这样的职位。当年庞统获得刘备赏识,也是担任荆州牧府治中。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在孙氏政权里江东人只能担任郡县属吏县令或者讨逆将军府属吏,没有人能担任太守。因为孙策、孙权不能担任杨州牧(刺史),所以不能任命本地人为属吏。在汉末三国州府属吏中的高级属吏,比如别驾、治中、祭酒等职位都在太守之上。比如陆逊任海昌(县)屯田都尉、顾雍任会稽郡丞。张允任东曹掾。其他人大多数也就是县令。益州人在刘备那里获得的待遇远比江东人在孙策要远远好得多。不讲在左将军府和益州牧府。就是在地方担任太守就有十多人。益州最大蜀郡、广汉、犍为,就有杨洪、何祗、王离、龚谌等人担任过太守。
在孙策和孙权前期江东人完全给排挤出政权中心,少部分投诚的江东人稍微好一点。孙策在世时四大谋主是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他们都是徐州人,避乱于江东。武将主要依重江西人,据史书记载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江西即杨州九江和庐江郡。江西人有周瑜、蒋钦、陈武、周泰等。当然孙策还有父亲孙坚留下的一批武将程普、黄盖、韩当等人,他来自不同地方。同时孙策还依重宗室制衡。文官是徐州人,武将是江西人。根本没有江东人的位置。
在孙策去世后,孙权接班之初人心不稳。孙权对江东人更加防范。孙权以程普、周瑜、吕范等为统帅,大幅提高他们的地位甚至在宗室之上。程普是旧部代表,周瑜是江西诸将的代表,吕范是代表着汝南籍势力。当时南渡来到江东也有不少汝南籍。比如吕蒙、陈化、屈晃、胡综等。程普、周瑜、吕范负责镇压江东各郡。在行政方面以徐州人张昭为长史,负责安抚百姓。这是最高属吏。也就是说张昭是孙氏政权坐第一把交椅。这时的张昭就相当于后来的诸葛亮,孙权就是刘禅。张昭在避乱江东的北方士人有非常高的威望。当时避乱江东的北方士人以徐州人最多,张昭也是徐州人。孙权也大量起用北方士人。比如诸葛瑾、鲁肃、步骘、卫旌、是仪、严畯、薛综等人。张昭、张纮、诸葛瑾三人都担任都长史,其职责安抚百姓。有战事时坐镇后方。所以行政方面已经完全由北方士人主导,特别是徐州人。
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吴书》
当时避乱江东的北方士人以徐州的为主。孙策在世时只是任用了少量北方士人。孙权和哥哥不同对待北方士人给足面子以礼聘求名士。因为孙氏的班底大多是武将,让他们平江东可以,但是让他们治理江东却不行。孙策孙权也不敢让江东人治理江东。另一方面就是不能让北方士人为江东豪强所用,北方士人避乱江东为生存不得不依附当地官员和豪强大姓。一些江东人看不起北方士人。比如步骘和卫旌在会稽人豪族焦矫地盘谋生。他们白天种地,晚上读书。他们带着名帖和瓜果,前往献给焦矫。他们到了焦矫的家里,焦矫正在室内睡觉,很久焦矫开窗看见了他们,于是让人在外面铺上座席。让他们坐在室外,而自己却在室中帷幄端坐。吃饭时焦矫大案上堆满了佳肴美味,却以小盘盛饭给步骘、卫旌,只有少许蔬菜而已。卫旌坚决不吃,步骘却吃个干净。江东人全琮就不一样了。据《三国志吴书全琮传》记载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
外部势力参与我前面讲杨州情况时讲过有很多外部势力参与。杨州牧刘繇能入主江东,也是有一定能力。但是他入主时间太短了,还没有真正掌控江东,孙策就来了。孙策也是捡了一个大便宜,当然孙策也是非常有能力。孙策的父亲孙坚在讨董卓时投了袁术。在讨董卓之后袁术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孙坚就率军进入豫州。袁绍也任命杨州会稽人周喁为豫州刺史,和孙坚争夺豫州。周喁的哥哥周昕是丹阳太守,袁术派吴景夺取了丹阳。周昕回家乡投了王朗。孙策攻打王朗时斩杀周昕。周喁的二哥周昂是九江太守,袁术夺了其九江。从周家三兄弟的官职来讲,其地位不亚于江东大族陆氏。周昕是天下名士,其老师是太傅陈蕃。史书对于三兄弟的记载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这不是重点。
在杨州刺史陈温死后,朝廷任命刘繇为杨州刺史。袁绍和袁术分任命袁遗和陈瑀为杨州刺史。陈瑀是徐州人,其父陈球担任过太尉。袁术和陈瑀从小来往,因为都是公族子弟。陈氏也是徐州的世家大族。陈瑀后来跟袁术闹翻了,于是返回徐州。朝廷任命陈瑀为安东将军、行吴郡太守。陈瑀率军屯驻于徐州广陵郡海西对江东虎视眈眈。陈瑀刻了三十多枚官印让人秘密去江东联络祖郎、焦已、严白虎等江东地方武装,让他们作为内应。但是陈瑀被孙策击败了。后来陈瑀的堂侄陈登担任广陵太守时派人联络严白虎余党。让他们作为内应,以报堂叔陈瑀见破之辱。所以讲祖郎、焦已、严白虎等江东山贼宗帅武装反抗孙策是有徐州陈氏作为后盾。
在孙坚在世时和江东陆氏的关系应该是不差。陆康的侄子担任宜春长时被叛军所围,向长沙太守求救。宜春属于杨州豫章郡。袁术攻击徐州时曾要求陆康给米三万斛。因为陆康不给,所以袁术派孙策率军攻破庐江。陆康宗族因战乱饥荒百余族人死了一半,虽然不是孙策亲手所杀,但是跟他脱不了关系。在孙策攻城前,陆康就把一部分族人送回江东。其中就有其子陆俊和侄孙陆逊。
当初朝廷任命刘繇为杨州刺史,但是因为九江郡已经给袁术占据。根本无法去杨州治所寿春上任。所以刘繇就渡江去江东,吴景、孙贲迎接刘繇来曲阿。后来因为袁术攻打庐江,刘繇就把他们赶走了。从徐州南下江东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就依附刘繇。笮融咋是因为曹操征徐州带着上万人口跑了。笮融原本就是江东丹阳人。在孙策进入江东于曲阿击败刘繇,于是刘繇退守豫章。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争夺豫章。但是据《献帝春秋》是刘表任命。刘繇派笮融助豫章太守朱皓,但笮融却把朱皓杀了取尔代之。刘繇经过两次征讨才打败笮融,但也元气大伤。不么刘繇就病死。
在孙策击败刘繇后,有一定实力后就把袁术所任命的丹阳太守袁胤驱逐。袁术在江东也是有一定根基。在袁术打败九江太守周昂后就任命杨州丹杨人陈纪为九江太守。在孙策敢驱逐自己的堂弟袁胤后派人丹阳郡宗帅祖郎等,让他们煽动山越人一起攻打孙策。宗帅是地方武装的头领,称宗帅是因为这支武装是由同宗子弟和同乡组成的武装。所以江东豪强地方武装背后是袁术、陈瑀、陈登。
策既平定江东,逐袁胤。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江表传》
在孙策兼并江东后就一直令曹操很忌惮。但是因为尚未解决袁绍,暂时腾不出手。陈登搞的那些动作,也许也是在曹操的支持下。曹操和江东人周氏的关系很好。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严象杨州刺史,但为孙策部下李术所杀。史书没有讲是否是孙策、孙权指使。在孙策死后,李术就不愿意继续给孙权卖命。孙权向曹操请求讨伐李术,并言李术杀严象一事无道。孙权派军讨伐李术,而李术向曹操求救。曹操并没有救援,因为当时曹操忙于官渡之战。我个人认为李术杀严象一事很可能是孙氏指使。在孙策死后,曹操就一直以朝廷的名义扇动江东地方豪强武装。比如贼帅费栈,曹操就派人送去了蕲春太守印绶。让费栈扇动山越人作为内应。孙权派陆逊征讨。鄱阳郡(豫章郡)民尤突也接受曹操印绶,陵阳、始安、泾县三县响应。当时江东的山贼、宗帅、山越人其实都是依附当地大姓豪强。
在曹操征讨孙权时曾发布了告江东诸将校文,希望他们倒戈。在檄文中提到了江东出了不少名士名臣。周泰明就是周昕,为孙策所杀。盛孝章即盛宪,为孙权所杀。魏叔英即是魏朗,八俊之一。虞文绣即是虞歆。魏虞两人都是江东代表人物,昔日在汉朝为官。魏周荣即是魏腾,虞仲翔即虞翻。魏朗和虞歆是昔日江东魏虞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魏腾和虞翻是新一代代表人物,他们都在孙策手下。所以曹操希望他们能负析薪。魏腾差点让孙策杀了,后来又差点让孙权杀了。还有就是顾、陆两家昔日很多人在汉朝担任官职,你们应该以报汉恩,不能给你们的父祖辈抹黑。江东的诸将校和跟孙氏有联烟,你们国家的栋梁。但是你们也是受到孙氏的胁迫。
丞相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近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周泰明当世后彦,德行修明,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及诸将校,孙权婚亲,皆我国家良宝利器,而并见驱迮,雨绝于天。—《檄吴将校部曲文》》
江东士族太过强大在孙权去世后,司马师想趁机伐吴。邓艾劝谏:“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就是说孙权死了,虽然东吴大臣还没依附顾命诸葛恪。但江东的有名望的宗族和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依靠天险足以自保。到了东晋时江东士族依然是非常强大。晋元帝司马睿到江东后对骠骑将军顾荣讲:“寄人国土,心常怀惭。”司马睿讲寄人国土,这个人当然是指江东士族。由此也可见江东士族的强大。
汉末天下大乱,特别黄巾之乱之后,朝廷无力征讨。世族豪门大姓原本财大气粗,拥有大量田产和产业,也不少奴仆。所以他们拥由奴仆组成的武装,称为家兵。由宗族和同乡组成的武装,称为部曲。还有很多人口依附于世族豪门豪门大姓。他们目的是一方面躲避税赋、战乱。比如李典的家族,合宾客数千家。许褚在家乡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抵御贼寇。他们原本的目的是抵御盗贼、山贼武装,保卫家族家乡。当时还有以同宗同乡组成专门抢劫为生的武装团伙,称宗贼或者宗部。其他地方大部分都给各诸侯吸纳到军队中。
江东因为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州府是比较乱,所以依附于豪门大姓的人口非常之多。江东会稽人贺齐代理剡县长时有位叫斯从的县吏以行侠义的名义做坏事。贺齐准备处死斯从。县主簿劝谏:“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贺齐大怒处死了斯从。斯从的家族就纠千余人武装攻打县城。一个在江东不入流的家族都能有千余人武装。像豪帅严虎、宗帅祖郎等他们的武装都在万人。还有邹他、钱铜、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
当时江东大族都能有万人武装,更何况世家大族。比如吴郡全柔就非常有钱。全柔曾让儿子全琮带数千斛到吴卖掉,但途中全琮就救灾了。全琮还收留了北方避战江东的士人,史书记载百数。全琮还自己招募士兵,得精兵万余。陆逊在担任海昌屯田都尉时,史书明确其部曲已有二千余人。在陆逊死后其武装由子陆抗接管。史书记载逊众五千人,这里也明确了是逊众。同样出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朱桓,据史书记载有部曲万口。部曲的老婆儿子朱桓都认识,这显然是扯淡,但也说明了其关系是非常好。朱桓的俸禄和产业收入都拿来供养部曲。朱桓病重时,举营忧戚。
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江东士族拥有独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不能不令孙氏忌惮。私人武装,其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他们只会忠于家主、宗帅。据《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成当、宋定、徐顾三将死了,因为子弟还小。于是孙权让吕蒙接管他们的军队。吕蒙推辞讲:“子弟虽小,不可废也。”。凌统有精兵万人,其去世后由骆统接管。孙权把凌统几岁的儿子养在宫中,对待他们像对待亲子一样。只要有客人来孙权就不要脸地讲:“此吾虎子也。”长大后还其故兵,也就是说原来凌统的人马让其子统领。
所谓江东化在孙权逐渐稳定江东后主要采取联烟的方式缓和和江东人的关系。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孙权女儿也是嫁给江东士族。孙权自己就娶了江东谢氏、徐氏、潘氏和徐州步氏、王氏。儿子娶的也是江东士族中比较亲近孙氏或者徐州人。这一招孙权还真是用的极至。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自孙权夺取荆州和刘备闹翻了,就开始大幅提高江东人的待遇。夷陵之战后任命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江陵侯。但是不久后的江陵之战陆逊只是作为观众。指挥防御的是诸葛瑾和朱然。
在孙权称帝时任命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看似权力很大,但实际上陆逊远离建业,远离政治中心。所谓的荆州牧也是有名无实。太子孙和在武昌,诸葛瑾坐镇公安,朱然坐镇江陵。历次北伐大多都是孙权为统帅。陆逊很少参与北伐,即使参与人马也不过一万人。在后期孙权不参加北伐了。派诸葛瑾、诸葛恪、朱然、全琮等独自率军北伐。诸葛父子是徐州人,朱然全琮虽然是江东人,但是早就投效父兄。
这时陆逊在东吴位极人臣,但实际上只是有职无权。首先来讲陆逊远离中央(建业),所谓的董督军国只是空头支票。陆逊是江东人在荆州没有根基,把他留在荆州比在杨州要好。原本陆逊是驻守西陵(夷陵),调到武昌,实际是解兵权。西陵(夷陵)由骠骑将军步骘镇守。公安由大将军、左都护诸葛瑾镇守。江陵由车骑将军、右护军朱然镇守。公元244年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原来的职位照旧兼任。(当时汉景帝也任命周亚夫为丞相)所以说陆逊还是待在武昌。至于丞相顾雍,实际上不过是一顾问。有什么建议也只是秘密汇报给孙权,如果采用就对外讲是孙权自己的主意。如果不采用就会保密。当其他大臣提出建议和不同意见,孙权就会询问,而顾雍也只会讲我知道的情况和他们讲的差不多。
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权尝咨问得失。—《三国志吴书顾雍传》
在孙权晚年,曹魏已经对东吴的军事行动有所减少,蜀汉这边已经是盟友。孙权开始着手处理江东士族问题。帝王可不会因为你有没有反意,而是顾忌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孙权一手炮制了吕壹事件和南鲁党争。孙权任命吕壹为中书典校郎,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太子孙登数次谏,孙权不听。于是大臣都不敢说话。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劝谏都不管用,于是准备在宴会时亲自刺杀吕壹,但是可惜的是让人告密。陆逊和潘濬也没有办法,只得偷偷流泪。
但是吕壹的事情闹太大,孙权就把吕壹下狱。丞相顾雍前去审理。顾雍对他讲: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吕壹只是叩头不说话。因为吕壹知道自己是弃子说了也没用。孙权处理吕壹后专门派人向诸将道歉,并向他们询问有什好的建议。诸葛瑾、步骘、朱然、 吕岱等都以自己不管民事,不知说啥。只有陆逊和潘濬流泪回答。虽然事后孙权下诏责备诸葛瑾他们,嘉奖陆逊他们。我认为诸葛瑾他们才做的对。皇帝让你们指出错误,不过是客套话。皇帝可以认错,但不能由臣下指错。
在南鲁党争之际,很多官员被处置。太子党的太子太傅吾粲被诛杀、太常顾谭流放、骠骑将军朱据贬为郡丞、太常官姚信流放、顾承流放、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陆胤下狱、无难督陈正诛族、五营督陈象诛族......。鲁王党的全寄、杨竺、孙奇、吴安等被诛杀。从上面的名单来看,受处罚的几乎是江东人。张休是张昭的儿子,因为他卷入顾谭一案中。孙霸一党被诛的理由是他们帮助孙霸陷害太子。鲁王的老师是仪上书孙权建议降低鲁王的待遇或者出京,但并没有受到处罚,因为是仪是北士。太子太傅吾粲向孙权谏言让降低鲁王待遇和让其离开京师,却被诛,因为他是江东人。而且他经常给陆逊通消息。
南鲁党争,其实就是孙权要江东士族内斗,趁机削弱他们。他们想通过拥立新君获得利益。北士和淮泗将领虽然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但他们基本上保持沉默。比如太子党二号人物诸葛恪(北士之后)和鲁王党头号人物步骘。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他们为太子和鲁王发声的记载。反而江东士族积极参与。在陆逊死后,其职位由诸葛恪和步骘接任。诸葛恪任大将军、假节、驻武昌、督武昌左部、领荆州事。步骘则任丞相。他们都不是江东人,而是徐州人。也就是宾旅寄寓之士,也可以讲是流亡北士。
公元250年八月孙权废掉太子孙和并赐死鲁王孙霸。孙权赐死鲁王孙霸的理由是他陷害太子孙和。但是太子孙和没有罪,却被废。十一月孙权立孙亮为太子。公元252年二月孙权去世,遗诏任命诸葛恪(寄寓之士之后,太子孙和党)、滕胤(寄寓之士,太子孙和党)、孙弘(江东人,鲁王党)、吕据(吕范之子,淮泗将领,鲁王党)、孙峻(孙权堂侄)为顾命大臣。孙弘能入选,因为他专门整人。孙权死后第二天孙弘想搞死诸葛恪,但是诸葛恪先搞死了孙弘。孙峻整死了诸葛恪。孙峻死后由堂弟孙綝接替,又整死了吕据、滕胤。五大顾命皆死。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陈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