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河有多震撼?穿越900公里河套,造就607米落差奇观

地理侃世界 2025-01-24 10:40:38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关于黄河的诗句。

在这首诗里,诗人充分调动动与静的描述,远与近的切换,声与画的互衬,把黄河之水的遥远与镶嵌在万仞之山的孤臣强烈比拼,进而抒发诗人对华夏大好河山的种种感悟和敬畏之情。

面对波涛汹涌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之水,其实我们在想,这黄河到底是什么?她象征着什么?

当然这黄河不仅仅是绵延数千公里的中国内河,也不仅仅是她带来的泥沙造就了广袤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更不仅仅是她灌溉着数以万计的千年良田。

其实在我们心里,黄河水就是母亲的乳汁,黄河水就是优美的史诗,黄河水就是民族之魂,黄河水就是华夏之根。

中国有句老话叫追根求源,我们还是带着大家来到号称华夏脊梁的昆仑山下,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遥望广袤的西域之地,走近巴颜喀喇山北麓这个叫做约古宗列的盆地,去探究黄河的千年不竭之源。

其实对于黄河之源,千百年来一直有过争论。从根本上来说,黄河就是地表水的积攒,这也是淡水河最普遍的水源。

比如巴颜喀拉山雪山的融化形成大小不等的湖盆,后来因为该地区在地壳运动中被逐渐抬高,湖盆里原先积攒的水开始汇流,这就是黄河水形成的大致脉络。

按照这个节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也不算为过,生动形象。这里的天就是雪山,就是巴颜喀拉山,就是青藏高原。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凭借李白的诗句来判定黄河的水源,还是应该把这件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

后来的考证发现,黄河源的正源在青海省的玛多县一个叫做多石峡的区域,拿专业来说就是黄河的水源积蓄区,也就是在这里,黄河积蓄来自三个方面的水流,进而获取能力得以落地成河。

那么黄河这个称谓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不少认为黄河夹杂着黄土高原的泥沙,河水发黄因此得名,其实这里有个误区。

黄河因为黄土高原的沁润颜色发黄其实是后来的事,那么黄河之源的河水显然是清澈的,这个名号的的来其实全不费工夫。

经过水文专家的考证,黄河的正源是一个叫做玛曲的小溪流,而在藏语中,玛曲翻译过来就是黄河的意思,又被称之为孔雀河。玛曲后来成为一个县,这也是全国唯一用黄河这个词汇来命名的县城。

有趣的是,玛曲县不仅因为因河得名,更是因为初期的黄河自西向东然后自南而北绕着县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也就成就了黄河十八湾的第一湾,因此闻名天下。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国的两大内河其实就隔着巴颜喀拉山这一个屏障,巴山以南就是长江流域,以北便是黄河流域。

在初中的时候学地理课,就有这样的奇妙想法,如果没有巴颜喀拉山的话,黄河与长江交汇该是什么样子?这个悬念迄今依旧纠结在心头。

顺着玛多往下走就是著名的河口镇,这一段的行程大概有900公里。搞笑的是这一段河流原先是自南而北再朝东,到河口居然又往南奔驰而去,也就形成了黄河的第二湾,又称黄河河套,成就了后来的宁夏冲积平原。

当然因为篇幅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黄河十八道弯一一来展示,只不过黄河的湾其实在彰显一个哲理,这就是道德经里面所说的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道德经一直把水这一自然事物作为道的代言人,追崇的就是出身低微才能积聚能量,进而成为百川之王,这也彰显出道的不争风尚。

其实想想也是,因为不争,所以遇见大山拦路,水就绕道而行,有点大人不记小人怪的画风,这大概也是黄河十八湾的内生动力所在吧。

话不多扯,此时的黄河之水开始进入湍急阶段,我们顺流而下,便来到今天郑州西南的桃花峪。

从河口镇到禹门口,这一段距离大概在七八百公里,也是黄河落差最大的河段。面对这样的画境,不由得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词。

当然这里的三千尺是一个描述语句,然而黄河在这里落差居然达到607米,也算是对古诗人夸张修饰的一个写实。

叫人惊叹的是,禹门口之上的黄河直接把黄土高原一分为二,一边是山西,另一边就是陕西,因此得名晋陕峡谷。

话说这晋陕峡谷有着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又被称之为龙门。我们后来的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大概就出自于此。

从禹门口到黄河的出海口,历史上就是黄河的下游。在这一段河道上,演绎着历史很多的画面,著名的商都新郑就在这里衍生,当然,更有曾经辉煌一时的汴京繁荣。

其实在黄河下游,就像一条藤上的七颗硕果累累的瓜果,这里有九朝古都洛阳,有著名的商朝古都郑州新郑,有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都,有繁星闪烁的汴京古都,当然还有稍北一点的明朝都城北京。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从桃花峪往下,黄河就已经是地上河,也就是黄河水在高出地平线以上三四米左右的河道里流畅,史称地上河,也给黄河下游带来巨大的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在这一阶段曾经有过多次的改道,因此这一地区被称为黄泛区,当年蒋公为了阻止日寇南下,就是在这里炸毁河道,一时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有趣的是,黄河在入海口经常会出现入海口的漂移,被世人传说是神龙摆尾,这不仅使得黄河三角洲发育成熟,更是引来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从黄河发源地漫步黄河入海口,其实就是在翻阅黄河的发展史,流淌在历史的画卷之中,我们知道,能够被为华夏的母亲河,黄河当之无愧,永彪青史。

0 阅读:117
地理侃世界

地理侃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