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之变后,四十五岁的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但是这个时候的李亨不管是名义还是实力,都不足以威服四方,他要解决的问题远远不止安史之乱。
首先是前往蜀地的老爹唐玄宗如果不认同,那原本就危在旦夕的大唐就真的要分裂成几个小朝廷了。要知道唐玄宗总共可是有三十多个皇子的,当时永王李燐手握重兵随时准备割据江东,但凡李隆基一点不认可肃宗的正统性,那整个天下就是一副明朝末期崇祯死后的乱象。
其次潼关战败后,唐朝主力军队损失惨重,封常清和高仙芝被玄宗所杀,哥舒翰也兵败阵亡。如今唐肃宗能指望的就只有正在河北平叛的朔方军。但是此时的朔方军统帅郭子仪的名气远没有哥舒翰安禄山等人那么大,郭子仪是否斗得过安禄山和史思明,另外统军在外的他又是否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安禄山,这些都是唐肃宗放心不下的问题。
好在上天还是眷顾大唐的,远在蜀地的唐玄宗顺水推舟的承认了唐肃宗的合法性,还派来了房琯等朝臣来充实肃宗的人手。正在河北所向披靡的郭子仪在扩大战果和新君昭令中,也毫不犹豫的率军回返以示忠心。原本大猫小猫三两只的灵武朝堂终于走上正轨,有了几分真正的王朝气象。
但是接下来刚刚上任的唐肃宗就将面临一个事关生死的抉择,究竟是应该先攻河北釜底抽薪控制叛乱的规模,还是应该先收复长安洛阳加强自身的威望。
如今后世看来当然都认为应该选择白衣卿相李泌的策略,以长安洛阳两京为局困住安禄山主力,然后以雷霆之势扫平河北拿下范阳,这样那些身在两京的范阳军卒也势必军心动荡,对于平定整个安史之乱肯定是更加有利。
可是很多时候决策者要考虑的问题是更复杂的,按照上面的方案,那最后朔方军的势力只会比当初的范阳军更大,安史之乱后是否又会有郭李之乱?另外这些朝中大员的家眷基本都还在两京,如果不去解救长安,那这些人是否会继续支持自己?
唐肃宗前面四十五年如履薄冰终于有了掌握自己生死的安全感,这个时候让他再把这种安全感重新交给任何人都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唐肃宗即使在见识了房琯陈涛斜之战溃败,以及郭子仪清渠之战失利后,依然孤注一掷的要光复两京,甚至主动请回纥劫掠长安,为香积寺之战压上了所有的筹码。
《资治通鉴》中记载“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最终在广平王李俶周旋下,将原本的劫掠长安改为劫掠洛阳,回纥在洛阳烧杀抢掠,三日方止。
唐肃宗成功光复两京终于坐稳了皇位,同时与回纥和亲也缓解了一部分外患。站在他的立场上,既保住了大唐江山也保住了自己的皇位,他的决策并没有问题。
唐肃宗一生都过得战战兢兢,最终倒在了安史之乱平定的前一年,后世对肃宗的评价也多是平庸。但是在没有开全知视角的情况下,乱世之中能将唐王朝平稳的过渡到代宗李豫手中,已是殊为不易。
自肃宗时代,唐朝患上了宦官专政和藩镇格局两大绝症,也开了以真公主与回纥和亲的先河,但最少给后世子孙留下了拯救祖宗基业的机会,才有了唐朝后面一百多年。
最后聊个题外话,虽然有关公战秦琼之嫌,但是唐肃宗当时面临的局面确实不比明朝崇祯帝的光景要好,大家都将目光放在安史之乱,却忽略了当时北方回纥和西面吐蕃的趁火打击,这种外忧内患与明末清初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