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情报处
编辑|文史情报处
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官至正一品丞相,却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名赐死,并株连其九族三万人。这场血腥屠杀震惊朝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件之一。
胡惟庸究竟有无谋反的嫌疑?朱元璋为何要将一个功臣处以极刑?本文将深入探讨胡惟庸案中的种种疑点,剖析朱元璋疯狂杀戮的动机,让这段惨烈血雨腥风重现人们眼前。
01湖广难任便育英才,江左清官难得无人赏
胡惟庸曾是朱元璋麾下的一位大将,后来被提拔为中书省左丞相,掌管朝政大权。然而,一旦权力到手,胡惟庸就开始滥用职权,妄图谋取帝位。
这一切始于胡惟庸的一场奇怪的邀请。
朱元璋建立明朝,仿效宋元之制设立中书省,由李善长和徐达分任左右丞相。然而徐达长期在外征战,中书省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李善长一人手中。
李善长赏识胡惟庸之才,提拔他进入中书省任职。胡惟庸深谙权谋,开始低调行事,在李善长的扶持下稳步晋升。
仅三年时间,他就从一个小小的太常寺卿,蹿升至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已成为仅次于李善长的第二号人物。
胡惟庸这个人,可谓是龙生龙,凤生凤,生而聪颖,有才干。他年少时便通过科举闯关夺关,一个跃登翰林。
但好景不长,父母双双病故,家道中落。胡惟庸不得已离开故乡,四处流浪谋生。多次被好心人提拔,却因缺乏背景再次落魄。直到在李善长引荐下,胡惟庸终于见到了赵王朱元璋。
朱元璋眼光如电,一眼看出胡惟庸非池中物。他便问计于李善长,李善长毫不吝啬地盛赞胡惟庸的才华。
朱元璋却没有即刻重用胡惟庸,而是将他调往宁国县任主簿。宁国县乃是贼寇横行之地,县官多无能。
胡惟庸上任后,靠着过硬的工作能力,很快就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贼寇消弭无踪。宁国的成功给了朱元璋更大的信心,他再次提拔胡惟庸为知县。
知县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手握人民生计。胡惟庸深知职责所在,他调查民情,了解疾苦,处理政务公平清廉。
百姓们争相向他献计献策,县中从此风调雨顺。朱元璋见状大喜,决定再次测试胡惟庸。这次,他派胡惟庸去了吉安任通判。
吉安乃是朱元璋麾下大将军控制的军事要地。胡惟庸到任后深得民心,却也引起某些武将的忌恨。
这些武将设计陷害胡惟庸,并向朱元璋进谗言。胡惟庸不为所动,依然坚持正义公道之道。
最终,他以实际政绩说话,那些武将无可奈何,只得低头认错。朱元璋这才彻底放心,1367年召胡惟庸入京任太常少卿。
胡惟庸历经艰辛困苦,磨砺出了过人的官场能力和民心。正是这些丰富的基层经验,成就了他后来在朝中的地位。
02胡惟庸谄媚之路:小人得志篡权篡政的阴谋
得志之后,胡惟庸开始展现他的穷党性格。胡惟庸初任右丞相时,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宠幸。他处理政事谨小慎微,时常迎合皇上,因此逐渐成为朝中红人。
他利用丞相之权,通过控制奏折来操纵朝政,可以随意筛选或者修改奏折内容,让朱元璋只能听到他单方面布置的谎言。
此举让胡惟庸可以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违法乱纪之事,却无人敢言。一些官僚趋炎附势,纷纷他赂赃,希望得到提拔重用。这使胡惟庸更加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可以独揽大权的地步。
然而,权力让胡惟庸变得骄纵跋扈。他开始暗中培育自己的势力,私自处理官员的任免不告诉皇上,将批评自己的奏折隐匿不报。许多想要功名的人都对胡惟庸礼财攀附。
刘基和徐达曾勇于指出胡惟庸的奸诈,遭到胡惟庸痛恨。刘基某日猝然离世,疑似被胡惟庸设计毒死。胡惟庸又意图刺杀徐达,所幸被徐达识破并避开。如此狡猾残忍的胡惟庸,让人忍无可忍。
朝中仍有正人君子不满胡惟庸之为,伯温和徐达等重臣决定戳破他的假面,将其险恶用心向朱元璋禀报。
胡惟庸得知后大为光火,决心除掉这两个眼中钉。他设计使伯温暴毙,又开始密谋图穷匕见,排挤左丞汪广洋。
李善长终因老迈告归田园,胡惟庸趁虚而入,巧立名目压制汪广洋,终于在朱元璋面前夺得左丞相之位。此时徐达仅为有名无实的右丞相,中书省大权已牢牢掌握在胡惟庸手中。
胡惟庸明哲保身之道,先是低调行事,待时机成熟后一举夺权。他通过排除异己,再用谄媚之计博得朱元璋信任。
权倾朝野的胡惟庸心生谋反,拉拢了陆仲亨、费聚等军将为党羽。他还暗通外敌,联络倭寇与蒙古人,企图两面出击。
一个小官僚就这样凭借权谋之术,在明朝初年逐步登上了丞相宝座,可见胡惟庸乃是真正的权谋家也。
此外,他还收买许多亡命之徒为自己效力。就在胡惟庸准备起事之时,一场鸡毛蒜皮的车祸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胡惟庸的儿子撞死车夫后,胡惟庸暴跳如雷,当场杀掉了车夫泄愤。
这一蛮横行径引发民愤,众人聚集要求丞相交代。强者也有强者制肘的时刻,胡惟庸的跋扈终究惹恼了君王。
03胡惟庸案:独裁暴政的开端
1360年冬的一天,胡惟庸突然前来邀请朱元璋前往他家,声称家中的井里涌出了吉祥的“醴泉”,希望能邀请朱元璋前去观赏。
朱元璋对此深感兴趣,因为在古代传说中,“醴泉”代表着天意昭示,主人将成为天子。于是朱元璋欣然答应了胡惟庸的邀请。
第二天清晨,胡惟庸带着随从来到朱元璋住处,准备一同前往他的府第。出发前,朱元璋特意叮嘱胡惟庸,路上要保持低调行事,切勿张扬。
然而行至半路,突然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这名乞丐显得极为惊慌,用手势疯狂示意他们停下来。
胡惟庸厉声骂责乞丐,命人把他赶走。朱元璋对此感到十分疑惑,他相信这个乞丐的异动并非偶然。
加上胡惟庸的咄咄逼人和粗暴态度,朱元璋决定立即离开。他派遣贴身侍卫将自己护送回了居所。这件奇怪的邀请和遇见乞丐的经历,使朱元璋对胡惟庸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这件事发生后的几天里,朱元璋反复思考,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于是他暗中调查胡惟庸的一些往事。
朱元璋很快就找到了证据——原来几年前,胡惟庸的儿子骑马时不慎撞死了一个农夫,可胡惟庸却将一切过失归咎于那名可怜的农夫,下令将他斩首处死。这证明了胡惟庸内心的残忍与冷酷无情。
接着,朱元璋又得知,胡惟庸家的四周竟然悄悄地布满了武装士兵。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胡惟庸果然别有用心,这次邀请只是设下的一个陷阱,目的就是要置自己于死地。
意识到危险的朱元璋立即采取行动。他先是派人前去胡惟庸家中调查,很快就发现了他与北元勾结的证据。
于是朱元璋决定先发制人,下令清洗朝廷,处死胡惟庸全家。通过进一步的彻底调查,与胡惟庸有关的官员也被株连处死,总计三万余人被卷入此案。
十年后的1370年,朱元璋突然收到线报,指认李善长曾经与胡惟庸有过秘密勾结。当年李善长虽然拒绝了胡惟庸的拉拢,但并未向朱元璋报告。一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一家70多人赐死。
可以说,胡惟庸案开启了明初的政治恐怖和大清洗。朱元璋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清除积弊,重建皇权威严,于是在全国范围展开政治清洗。同时,他还大力提拔新的年轻官僚,以改革官场。
胡惟庸之死还导致中书省被废除。朱元璋认为中书省权力太大,有颠覆王朝之虞,因此决定直接管理六部。此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宣告终结。自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度彻底改变。
可以看出,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建立统治的重要转折点。通过此案的血腥手段,朱元璋清除异己,奠定个人权力的基础。
尽管历史细节还有争议,但胡惟庸案作为明初第一大冤案,其重大历史意义不容否认。它开启的恐怖与强权为明朝后期的独裁统治埋下了祸根。
04结语
关于胡惟庸案,历史上的争议可能永远难以得到定论。作为后人,我们虽无法百分百确定当年的真相,但可以继续怀疑权力的滥用,关注权力制衡的重要性。
历史并非止于书本,而是需要每一代人不断思考和讨论,才能使之不至于变得僵死。让我们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思维,继续探讨这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