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唐 韦庄
真知堂上古史:《山海经》中有很多上古英雄人物,刑天就是其一。据说刑天与帝争神,被帝斩首。帝赞叹其尚武精神,把他的尸身埋在常羊山。他的尸身则以双乳为眼,肚脐为口,手持盾牌和短斧,犹自跳着战舞。后世有诗赞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被斩首还持干戚舞之谜,困惑了无数古人。在研究上古史的过程中,真知堂发现,这一则故事极有可能是楚人所写的先祖传说,歌颂的是楚人的尚武精神。楚国先人居于陕甘陇山一带。
刑天-刑夭?真知堂上古史:刑天又称刑残之尸。
《淮南子•墬形训》。“西方有形残之尸。”高诱注:“形残之尸,于是以两乳为目,腹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按:形残之尸,即刑天。刑天断首,形体夭残,故曰形残。
我们再来看看《山海经》原文: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后人解释这个帝是黄帝。南宋罗泌著《路史·后纪三》曰:“(炎帝)乃命刑天作扶犁之乐。”
但此说并不可信。
真知堂上古史:其实,陶渊明那句脍炙人口的“刑天舞干戚”,还有一个版本叫做“形夭无千岁”,这是一桩公案。
只不过后人觉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要比“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写得好,所以流传下来。
清毕沅《山海经注》云:刑天“旧本俱作'形夭,按唐《等慈寺碑》正作'形夭。依义夭长于天,始知陶诗'形夭无千岁'千岁则'干戚之伪,'形夭是也。”
陶诗“刑天舞干戚”一句,清影刻宋刊曾集诗文两册本、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传为苏轼笔迹的元刊苏写大字本,俱作“形天无千岁”。
刑天还是形夭,这两个字本来就形近,中国古文字还有通假一说,所以刑天还是形夭就是一桩无头公案了。
《山海经》这一则神话里面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常羊山。
常羊山-仇池山?真知堂上古史:常羊山在哪?这是破解刑天之谜的钥匙。
学界一般认为,常羊山就是陕西的仇池山。常羊,仇池是一音之转。
仇池山位于今天陕西陇南市西和县,距九寨沟100公里,
此地地势险要,西汉水,洛峪河汇流而下,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实乃天然形成的险关。见下图。
《水经注》:仇池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状若覆壶,其高二十余里,隘路若羊肠三十六盘,上有平田百顷,煮土为盐。
仇池山-桌山?
仇池山地交西和、成、康、武都四县,北有骆谷城,三国时代魏将钟会谋取汉中,就曾经屯兵于此。
仇池山还是虞夏时期齐家文化的边缘地。仇池山上有良田3000亩,且有盐矿资源。可以凭险固守,难怪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仇池山所属的陇山地区有丰富的伏羲(天水),炎帝(宝鸡),黄帝(天水)传说。
真知堂上古史:仇池山之得名来自仇池国。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氐族杨氏以此山为根据地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国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统治386年。仇池国面积最大时管辖了陕、甘、川三省边境的六郡十八县。
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瞿堆”。
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汉水又东南迳瞿堆西,又屈迳瞿堆南。”。
仇池山本名瞿堆,或仇维山,则可能跟历史上曾经为瞿姓或仇姓占据有关。
那么,仇维山又为什么被称为常羊山呢?
常羊山,真知堂认为是盘羊山之误。常和盘是一音之转。此山古多盘羊。所以上古时代还无人占驻山顶的时候,此山被称为盘羊山。讹为常羊山。
常羊山除了是埋葬刑天尸体的地方,还有一则记载容易被忽视。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母曰任姒。。。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这也是常羊山位于关陇之地的一个证据。
常羊山就是仇池山应无大误。别划走。精彩的部分来了。
邢天=荆夭?说了半天,刑天怎么会是上古楚人的祖先呢?这是什么逻辑?
刑天=邢夭=荆夭
真知堂上古史:荆夭,或许才是刑天的本来面目。
荆即是楚,刑天与帝争神之战,指的极有可能是楚先(荆夭)与帝争战之事。
刑和荆通假。《正字通》:“荆,木之最轻者,古刑用之,故字从刑,寓戒也。”
妖就是女夭。“夭”的甲骨文字形,是人弯曲两臂摆动,好像在跳舞,又有夭折的含义。妖媚后来特指女性之夭。
真知堂上古史:荆夭就是刑夭,本意是荆人的早亡者,《山海经》本为荆夭,后世误为刑天,乃笔误加误读也。(此研究结论为真知堂上古史独家首发于今日头条平台,时间为2024年1月23日)
文章到此似乎该结尾了,但是,证据链没有闭环!
说刑天就是荆夭,从字理上说得通。但周代楚国在湖北湖南地,和陕西仇池山并无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深入研究后,真知堂认为:
商晚期(公亶父到灭商之前),楚国先祖鬻熊居于陕西省的陇南一带,也就是仇池山附近。陕西陇县(汧县),是楚国人的发源地!
请看证据链!真知堂上古史:荆,得名于汧水,即今渭河支流千河。
《汉书·地理志》 :“汧水出汧县。”
《水经·渭水注》:汧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汧水又东流注于渭”。
请注意!汧山,又名吴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陇县,即汧县。汧源县故址即今陇县城址。
《书·禹贡》:“导岍及岐。”
来看看真知堂的证据链。
第一,周公奔楚的史实说明,楚本在关中附近。
《史记》记载:“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后来成王醒悟,迎回周公。此时楚国还没有建立。
楚国始封之君为熊绎,是鬻熊的孙子。
《史记·楚世家》:"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周公奔楚之时,楚国还没封丹阳,周公怎么可能去湖北?再说,古代交通,通讯不便,一去丹阳路迢迢,此生还能再回关中吗?这是周公应该考虑的问题。以此推之,先周时代,西周国都城附近一定有个楚地。
第二,鬻熊为文王师,说明鬻熊居住在周原附近。
荆州包山楚简和江陵望山楚简中,提到的“三楚先”是老童、祝融与鬻熊,而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提到的却是老童、祝融与穴酓三人。酓就是熊这个不再解释。
真知堂上古史:《史记》记载:鬻熊子事文王,后来楚或者荆却没有出现在武王伐纣的大军中。所以,武王时期没有分封鬻熊之后。周公奔楚后,受到熊绎的优待,于是想起鬻熊的功劳,成王分封熊绎为楚子,给了湖北丹阳之地。这才是楚国建国的真实历史。
鬻熊以九十高龄为文王师,则说明鬻熊时期荆人(汧人)本就在周原附近。
第三,周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楚子来告”,说明楚人此时在周原附近。
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是先周时期的卜辞,此时西周尚未灭商。
楚子来告说明,楚此时就在周原附近,才能来告。这个楚子,应该就是鬻熊。
第四,泰伯奔荆蛮又称太伯奔吴,奔的是汧山(吴山),也就是投奔先楚。
史书记载,公亶父迁居周原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就是公季,文王之父。
《史记》记载:“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真知堂上古史:荆蛮,就是汧蛮,位于陕西陇县。
汧水(今千河)有两个源头,其一就是吴山。《水经·渭水注》曰: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
泰伯后来被分封于江苏。建立吴国乃以旧地名命名新地。
第五,仲雍即虞仲,他被封于吴山,雍州,占据了先楚之地。
仲雍却没有记载封国。
《左传》记载:““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可见虞仲就是仲雍。
真知堂上古史:虞通吴,说明虞仲在西周建国后没有离开吴山,就地建国。所以原本居于此地的荆蛮(汧水吴山之蛮)被成王分封到了湖北丹阳。
雍州即今陕西、甘肃二省和青海东部。《尚书· 禹贡》: “黑水西河惟雍州。”
虞仲又名仲雍,即能说明其国就在雍州之地。
第六,《水经注》记载,楚在汧阳县。
“楚水又南流注于渭。”《水经注》。
“凤翔府,虢,有楚山,渭水。”《元丰九域志》
结语真知堂上古史:证据链完善了!综上述,楚国始祖鬻熊(即周原甲骨文中的楚子)本为渭河流域两大支流(楚水、汧水)土著。因为占据了“楚水”和“汧水”故称“荆楚”。仇池山古称常羊山,就是楚国先祖“荆夭”(荆人的早夭者)葬身之地。
鬻熊时期,周人迁移到周原与先(荆)楚人比邻而居。鬻熊成了周文王之师。
荆楚人居住的吴山(汧山),就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奔吴之地。也是周公奔楚之地。
武王灭商后,封泰伯后裔到江苏的吴地,封仲雍就在荆楚吴山,号为虞仲。周公奔楚之后,收到熊氏优待,成王迁移原荆楚人到湖北丹阳,号称楚子,建立楚国。
这或许才是这段西周早期历史的真相!
真知堂上古史:本文一次性的解决了“刑天即荆夭,泰伯奔荆楚,仲雍封地,周公奔楚,先楚在哪”五个先秦史谜题,证明商代楚先居于关陇之地。本研究结论为真知堂首发于今日头条,欢迎转发,请勿剽窃。感谢您的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