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局中人

徙竹散人 2024-09-27 08:27:17

看到提问:

程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与中庸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相违背吗?

这是个很不错的问题,我在之前的《张拙秀才的悟道机缘:圆觉,巧都没有哪来的拙​》一文中说过,写文章中迸发的灵感竟然是来自于把脑子停下来,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只是无法系统性地把道理总结并梳理出来,毕竟从感受到具体又落了下乘。

灵感之所以称之为灵感,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得出,这绝不是“思”出来的,但凡“思”出来的都会有模仿的蛛丝马迹,给人似曾相识感。只要“思”,就会有附着,否则依何而起?所以,如今流行的“独立思考”就是个灯下黑了,能独立于什么去思呢?

佛法所谓“无明烦恼”,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不附着于任何事物而生。

“本于思”和“独立思考”这两个表述是高下立现的,人不能不思,而“本于思”正是“思无邪”,如此看来,如果把“独立思考”改成“思独立”,看起来则更具气宇一些,更正一些;或者把“思无邪”改成“无邪思考”,看起来则更主观一些,更私货一些。

“思”本身中性,并无正邪高低之分,是全量。“独立思考”却赋予了“思”相对的意义,至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能拿来与之针锋相对。但如果绝对化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就等同于强调“独立思考”了,因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样也是相对的,有些时候主意多了事情就定不下来。

由于“独立思考”的相对性,由此产生的诸多思维游戏大行其道,尤以金融界迫切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甚。因此,先要用“独立”把意识标签化,留神,标签化就是相对化——难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还要硬挺着独立吗?给自己打上这个标签就等于掉进圈套,到了寻求合理的帮助时,自己就难以启齿了,所以,标签同样也是自缚。

凡中性在前之表述,如“思无邪皆是正途;凡相对之中取其一者,如“独立思考”皆是邪路。

我们来欣赏一个广为流传的金融套路:

前提:每个人都负债累累,靠赊账度日的一个地方。

一个富有的旅行者从别处来,走进一家旅馆,拿出一张100元的钞票放在柜台上,这是押金,他要先看看房间。等那人上了楼,店主抓起100元的钞票跑到隔壁的肉店去还他欠的钱。

屠夫拿这100元还给养猪户;养猪户拿这100元还给养蜂人;养蜂人拿这100元钱还给面包店;面包店老板拿这100元付清了他欠的房款;最后,客栈老板把这100元又放回柜台上。

这时男子下楼,声称他对房间不满意,于是店主将100元又还给了他。

在这一天中,没有人生产任何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任何东西,但整个城镇的债务都清偿了。

结论: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只要流动起来,钱即便不会生钱,死钱会变成活钱,活钱就能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许多困难。

从“每个人都负债累累”的设定开始,就启动了相对性。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中瞬间涌现如下感受:

1、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每个人都欠债,欠债已经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观念,哪怕我不得已欠些债,我也不觉得这是没问题的;

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欠债的只会、只能、只有去找到欠债的玩,他们都有以欠养欠的观念,那就上债欠下债,下债欠下下债,弄成三角债、圆圈债;

3、这个富人实则是一种外部力量对欠债圈子的干预,这个设定在我看来只是在“思独立”的层次,因为这个外部力量的干预暂时是无心的,尚未夹杂私货;

4、如果你真的相信了这种设定,在现实操作中就会发现,该设定隐去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外部力量的介入是有利息的;

5、现实操作中要付利息,这个就是“独立思考”了;

6、无论你被什么新发明的观念所折服,付诸实践的时候一定会碰到各种相悖于预设的 情形,因为推销这些观念者会像上述例子中隐去“利息”这个关键点一样,隐藏掉最为关键的信息;

7、现实操作需要一环扣一环的合约,等你回过味来发现上当,想解开一环扣一环的扣的时候,就是付“违约金”的时候;

8、“违约金”才是这个局的真正目的。

所以,“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只要流动起来,钱即便不会生钱,死钱会变成活钱,活钱就能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许多困难”这句话就可以改成:

只要血液流动起来,血即便不能生血,但死血会变成活血,血液流通就能解决人的生命问题。

血液需要循环,但血液循环并不要需利息。虽然人为了生存需要钱,但生命本身并不需要。利息,就是在向生命本身进行索取。你可以因为无奈付利息,但不能上利息的当。

所谓“生知安行,学知厉行,困知免行”,程颐的“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是学知厉行;《中庸》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这是生知安行。看根器,看修为。

不思而得,可尽得;不免而中,能真中。

不思而得,如一镜到底,从心中来,能知始作俑者之真意,真意之下洞穿所为;不免而中,如浩瀚无垠,亦打心底来,能容始作俑者之造作,造作之下不为所动。

若需思而得,免而中,则思和免皆要外力抑或虚空造靶,那这外力或靶又是否带着私货藏着利息?有学佛者弄成“一脸佛像、一身佛气、一嘴佛话”,这佛就成了外力,成了虚空之靶,弄得圣贤大德们不得已寄出“呵佛骂祖”,骂完还得被后事“困知免行”者诟病。

你是做什么的?不知道,不说就看不出来,不去固定下来,也固定不下来,但做什么就是什么。这叫“君子不器”,这才是佛性。

所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左右皆是入局。“想太多”实则无碍,只是怕“太多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