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的寒冬已来临,基层员工的一岗多职将成为常态

张南工业知识 2024-12-30 03:18:13
央国企的寒冬日渐刺骨:年度绩效干掉正式员工,劳务派遣不再续约,一岗多职低待遇将成为常态

原创 不爱吃香菜灬 不爱吃香菜灬

“今年的年终奖发了吗?”“发啥发,去年的都没着落呢!”“那工资呢?是不是也欠着?”“别提了,好几个月没发了。”

年底的办公室里,类似的对话此起彼伏。再配上几张大家熟悉的“工资表截图”,简直堪称年度职场魔幻剧。更魔幻的,是一场“年度绩效”风暴,直接让一些人连“明年”都没机会再见。绩效考核本是用来激励员工的工具,如今却成了裁人的利器,杀人不见血。

2024年,这个寒冬来的格外早。

年度绩效:一把锋利的刀

年底这段时间,很多正式员工的绩效考核直接“红灯亮起”。绩效不达标的结果是什么?降薪、调岗,甚至直接被优化。“优化”这个词,听起来体面,但背后却是实打实的裁员。

而劳务派遣人员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有小兄弟跟我吐槽,领导找他谈话时,开门见山就是两条路:

“你是谁的关系?”如果关系人还在“保质期”,或许还有机会转为正式员工。“没关系?不好意思,准备走人吧。”

而这次谈话的背后,是一个冰冷的事实:10个劳务派遣里,或许只有1个能转正,5个直接走人,剩下的4个也不过是暂时留下,等合同到期后,很可能不再续签。央国企已经养不起这么多人了。

有的人努力了很多年,一直期待转正,却忽然发现,连正式工的“铁饭碗”都开始摇摇欲坠,自己这点希望更是渺茫。甚至有人被突然通知不续约,完全没有提前准备,瞬间陷入迷茫,找不到新工作。“铁饭碗”没了,连“瓷饭碗”都快砸碎了。

劳务派遣:从“省钱工具”到“清理对象”

我们都知道,央国企喜欢聘用劳务派遣人员的原因:省钱、省事。用人时招一批,不想用了直接扔。相比正式员工,劳务派遣的福利待遇更低、稳定性更差,但干的活儿一点不少。

以前劳派人员抱怨的是:“干一样的活儿,拿更少的钱,什么时候能转正式工?”现在抱怨的内容变成了:“连正式工都被优化了,我们劳派更保不住了。”

某些央国企的劳务派遣使用,早就不符合规范。根据规定,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岗位上实施,但事实上,很多劳派岗位早就干成了普通岗位。清理劳务派遣,是迟早的事。而这个迟早,正在变成现实。

有的人因为业务能力强,暂时留下来了,但这不是好消息,而是更大的压力:工作量翻倍。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却拿不到两个人的钱。

正式员工:“铁饭碗”成了瓷饭碗

如果说劳务派遣人员的处境是“悬崖边的挣扎”,那么正式员工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在这个寒冬里,正式工的“铁饭碗”早已布满裂痕。

有人因为绩效不达标被调岗,降薪后还得承担更多的活儿;有人被边缘化,成了“边角料”,不明说,但明显是被逼着主动离开;还有人,直接被优化了。

更别提年终奖了。去年的年终奖没发,今年的工资还欠着几个月,这已经不是新闻。年终奖?别想了。

2025年,可能会更加普遍:一岗多职、低待遇、无保障将成为常态。央国企的寒冬,只会越来越冷。

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人抱怨:“为什么干得好好的,突然就变天了?”其实,这一切早有预兆。

央国企的改革转型,数字化浪潮,绩效导向……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背后却是基层的无尽疲惫。“数字化”是领导嘴里的“降本增效”,却是基层员工眼里的“折磨工具”。“转型”是企业年报上的漂亮话,却是员工夜不能寐的隐忧。

有人说:“去年的国企大下岗潮,难道又要重演了吗?”我想说: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铁饭碗”。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已经说明了一切。

三条生存建议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企业内部有机会,要争取。有变数,要学会躲。有消息,要灵通。如果只会埋头苦干,大概率要吃亏。保留工作成果,留意同行机会央国企说到底是企业,同行业里跳槽,寻找新的发展,是很常见的事。这就要求平时注意留存自己的工作成果,总结工作方法,以便得到新单位的认可。转变思维,保持危机感国人大多喜欢稳定,但这个时代,稳定只是幻觉。“铁饭碗”是过去的神话,“危机感”才是今天的生存之道。

2024年的寒冬,注定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是正式员工还是劳务派遣,都无法再用“稳定”来安慰自己。

“铁饭碗”早已成为过去式,未来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

取暖,或许是抱团;生存则只能靠自己。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表内容及图片,标原创内容为本人原创,对转载分享的内容均标明了文章来源。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原创、转载和分享的内容只以学习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和错误,请联系删除或修改,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学习

0 阅读:3
张南工业知识

张南工业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