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兰溪古墓发现不腐老太太,身铺“高奢定制”棉毯,将黄道婆拉下了神坛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0-23 13:32:27

1966年8月,浙江兰溪古墓发现一具不腐女尸,身下铺着一条“高奢定制”棉毯子。这条毯子不仅让后世人窥视见了宋代贵妇的日常生活,还挑战了“黄道婆”在纺织行业的神圣地位。

说起这条毯子的发现,还要从当地老农的“勤劳”和“贪婪”说起。盛夏酷暑,当地密山生产大队的几户社员房屋翻建,为了节省砖石的费用,男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山上裸露出的砖石。

趁着夜色,男人们悄悄上山,挥动锄头铁钎撬动砖石,结果,他们发现这砖石竟是古墓的墓砖。如此一来,贪婪之心大动,他们欲求的已不是已不是几块老砖,而是墓中可能存在的金银珠宝。

满怀期待掏挖墓葬,甚至面对坚固的墓葬还用上了炸药,最后用力撬起棺盖,一具古尸登时映在眼前。一位白发老妇静卧棺中,骨肉仍在!

“啊呀”一声,开墓者惊叫连连,但发财的心仍火热,于是忍着惊惧在尸体身下一摸,只觉触之柔软,再一划拉,似乎有钱币若干。于是,他有力的大手抓了一把,急急而去……

男人们自认为人不知鬼不觉,但山坡上暴露的古墓,很快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乡村人爱热闹,古墓里出现不腐的老太太,一时间不断有人大着胆子前来猎奇。

因为好奇者们的侵扰,这位老妇再也没有了平静,甚至打开棺盖翻看以及寻找宝物的人们,连古尸身上的衣物都毁坏了……

后来,棺内因为并没有所谓的“金玉珠宝”,人们的好奇之心渐渐冷却,而铺盖、衣衫等也被得知消息的当地干部追回并收集起来,送到了县文化馆。

这些在地下埋葬了许多岁月的织物颜色发黄,文化馆的干部们将它们搭在竹竿上晾晒,似乎就是家常物件。但当时众人没有想到,这些乱糟糟的事物之中,竟藏着一件“国宝”。

这件宝贝,是一件棉毯,铺在墓主人的身下,也就是上文开墓者触手所及的“软绵绵”的所在。后来,这条墓主贴身的毯子遭到嫌弃,扔到了水渠里……这件毯子2.51米的长度,1.18米的宽度,1600克重,纯用棉花织成,经纬条干一致,采用了双面拉毛工艺,细密、厚实、柔软。毯上原本缀着铜钱,但因为铜线腐朽以及人们的翻看搜寻,已不见实物,只留下了铜钱锈蚀的痕迹,共81枚。

在追回的文物中,有文书的残件。经辨认,应为“告身”,也就是朝廷命妇的身份证明。以告身抄件为随葬,以示身份。既是生之地位的光耀,也是死后世界的荣显。 这些残件纵26.6厘米、横35.9厘米。本有八卷,可惜的是出土后散佚了。虽然残文只有八行,但仍可以看出下发时间为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乾道(1165年-1173),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二个年号,共计9年。这个时间,也让人们意识到,这件毯子来自900年前,是件“南宋高定”。

原来,这件毯子的宽幅达到了1.16米,已超过了当时单人操作的织机形制。制造这样的毯子,不仅需专门定制纺织机,还至少需要2人共同操作,左右轮流投梭。即便这样,其中一人也还需要兼顾打纬才能行。

不仅如此,这条棉毯还采用了双面拉毛工艺。而根据棺内发现的苍耳推测,这条棉毯织成之后,正是使用粘嵌苍耳子的刷子使毯面起绒的……

如此巧思突出、工艺突出的毯子,经过了数百年的素岁月,仍旧保存良好,足以证明这件文物的珍贵。

但这件毯子的珍贵,不仅如此,这件毯子的材质为木棉,又称“中棉”,是一种亚洲棉,品质较新疆地区在西汉时就有种植的非洲棉品质更高。而作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棉毯,这件宝物直接让元人所载的“黄道婆从海南带回棉纺织技术”的普遍认知,受到了挑战,毕竟比之黄道婆,这条毯子已早了120余年。

也许有人会说,这件毯子很可能也是“舶来品”,不能证明宋代内陆已有成熟的棉纺织技术。但与这条棉毯同时在棺内发现的,还有单衣、夹衣等,其中宽一尺,长五六尺的棉织“浴巾条”以及垫在棺底的去籽棉花,都为棉毯出自本地提供了证明。

但可惜的是,因为这棺木被太多人乱翻,这些证据大多已遗失了。但南宋初年的史炤,宋末的胡三省都曾提到,“木棉江南多有之”。这证明,浙江各地至少在宋末元初种植棉花已相当普遍。这也为棉毯出自本地,提供了更多可能。

宋代婺州地区的丝织业发达。欧阳修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来形容丝织业繁荣景象。到了明代,婺州官方设有金华纺织局。而兰溪时属婺州,地处钱塘江中上游,也是通江达海之地。明清时期,兰溪的棉纺织业已十分发达,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已进入专业化分工阶段。这同样说明,此地非常有可能有纺织这件毯子的工艺水平。

那这条奢侈品的棉毯,属于谁呢?

因为文物大部分遗失了,墓葬主人并没有确定身份,直到1971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周中夏、汪济英获知此墓后赴兰溪调查,通过走访收集到大量的口头资料,并在下潘村找到《古溪潘氏宗谱》。

宗谱所绘南宋潘慈明及其妻高氏合葬于密山的坟图,与出土石椁墓地点吻合。结合墓中出土的告身残件记载了潘慈明的仕历及其妻子高氏,墓主人身份由此确定。

墓主人为高氏,出身明州望族,父亲高闶,官至礼部侍郎,是南宋知名经学家。作为名门闺秀,高氏出嫁兰溪大族,夫名潘慈明。

而这位潘慈明也不简单,家族乃是宋代兰溪望族,绍兴二十三(1153)进士,历官国子监主簿、秘书郎、荆湖南路转运使,赠特进荣禄大夫。

高氏得朝廷诰封命妇,寿高八十一岁。公元1209年,“不幸以疾终于江宁官舍”。儿孙们将灵柩运返故里,将她与早先去世的丈夫合葬在了一处。

高氏享年81岁,这个数字也和棉毯上的钱币数量恰好吻合。

与唐代相比,宋代墓葬随葬品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这和官方强调的“务从简朴”“不得奢僭”的思想有关。墓主高氏下葬时,正是中世纪暖期中的冷阶,气候异常寒冷。但这条棉毯,为高氏的泉下岁月,带来了温暖的慰藉。

历经近千年时光,这条毯子以不腐之身重见天日,不仅为人们了解宋代的纺织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也让人们窥见了宋代士族的风雅生活。

0 阅读:4
瑞知道讲故事

瑞知道讲故事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