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辽东,仗打得非常漂亮,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场经典战例。
不过,司马懿平辽东后的做法,却被许多朋友“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这是怎么回事呢?司马懿该不该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呢?
战国秦汉以来的东北亚格局司马懿灭燕的历史影响,要从另一个燕国的历史说起,也就是要从周朝的那个燕国说起。
当年,武王伐纣后,让自己的庶兄召公领了燕国。
燕国所在的地方,是“北境”,以北多为东胡等游牧民族区域。
燕国屡屡被游牧民族侵扰,春秋时,还一度被今河北北部的山戎所破,幸有齐桓公相助才幸存下来。
不过,随着燕国历代的苦心经营,燕国也不断向北扩张。
燕昭王时,燕国国力鼎盛,以乐毅、秦开为将。其中,秦开主持,先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却千余里,其后,又攻入箕氏朝鲜,直至今朝鲜境内清川江。
随后,燕国在北方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辽东遂入燕国版图。
其后,大量的燕人迁徙到辽东地区。
尤其是在燕国灭亡前,末代燕王僖和太子丹曾率公室卫军退到辽东,做最后的顽抗,其间,又有许多不愿归秦的燕人迁徙至此!
其后,秦灭燕,将东北大部分地区统治下,势力进一步发展。秦长城的最东端,就在今朝鲜境内大同江入海处。
秦灭亡后,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皆将辽东为诸侯统治之下。
汉武帝时,一心加强中央集权的武帝取消燕国,设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由中央直接统治!
其间,中原王朝或中原王朝册封的诸侯国,始终在东北地区保持着强有力的统治。
由于人口、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皆占据着绝对优势,因此,中原王朝或其册封的诸侯,在此掌握着主导权。
如此,战国、秦汉时期,东北方向没有出现如西北匈奴一般强大的地方势力,帝国的东北方向是安全的。
不仅如此,中原王朝在此建立了贸易体系、朝贡体系,主导着东北亚的秩序。
辽东公孙而到了汉末,维系着这个秩序的,是辽东公孙氏。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于大河南北。
董卓时,受到同乡徐荣的推荐,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到辽东后,励精图治,使当地政行令通。一时间,许多中原人士为避战乱而来,辽东的人口大增,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即,公孙度东伐高句丽,西破乌桓,“威行海外”。
为了加强统治,公孙度又分辽东郡为辽东、辽中、辽西三郡,加上玄菟、乐浪,达五郡之地。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统治时期,先是东击掠夺人口的高句丽,破其都城,收降三万余人,其后,又破韩濊,在朝鲜半岛屯有县(今朝鲜黄州)以南设带方郡!
鼎盛时期的公孙氏,西越辽河,北与夫余和鲜卑相接,东南至朝鲜半岛东南部,南至大海,并跨海领有山东半岛部分地区!
当时,夫余、鲜卑、高句丽,皆接受辽东的威服,辽东成为事实上的秩序主导者。
辽土之不坏,实度是赖。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向不遭度,则郡早为丘墟,而民系于虏廷矣。遗风余爱,永存不朽。——《三国志.公孙度传》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以近乎肉麻的评价赞许着辽东公孙氏的贡献。
陈寿赞许公孙度,如果没有他,“而郡早为丘墟,民系于虏廷矣”。
然而,当时的陈寿或许还不知道:“郡为丘墟,民系于虏廷”的局面,在辽东公孙氏覆灭后不久,就成为了现实!
而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司马懿!
司马懿平辽东司马懿平辽东,仅从军事角度讲,打得非常漂亮。
从当时的政治上来讲,曹魏消灭了北方最后一个地方割据势力,不仅真正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而且,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对付吴、蜀,对全国的统一也有着积极意义。
但是,司马懿的短视,到底带来了长远的灾难。
1、杀戮近万。
司马懿破襄平后,将城内15岁以上的男子7000余人全部杀戮!
同时,司马懿又杀害了公孙渊所委任的公卿及将军毕盛以下2000余人!
这些尸体,被筑成京观,炫耀胜利!
这些人,是公孙渊势力的拥护者,虽然帮助公孙氏对抗大魏,但同时,也是帮助公孙氏维系周边秩序的精华所在。
“一朝屠戮,宁非自残猛士乎”?
2、迁徙人口到内地。
同时,司马懿又开始将这一地区的人口大批内迁。
一方面,司马懿表示:从中原迁过来的,可以回到故乡!
另一方面,司马懿又开始大量迁徙诸县人口到内地。这些迁徙人口中,既包括了由中原迁徙而来的,也包括辽东土著。
从中原过来的人,可以回到故乡。听起来,好像还很人性。
但是,由于司马懿以行政手段大量迁徙各县人口内徙,其他迁徙过来的豪族哪里还敢在当地继续待下去呢?自然也就都回老家了。
在豪族社会,这些豪族迁走后,剩下的百姓又如何在危险形势中自保呢?于是,剩下的一些百姓有故乡的回故乡,故乡不在中原的就去投靠了周边少数民族。
如此,仅仅一两年的工夫,曾经人口密集、经济不错的辽东等地,人口大量迁徙,经济、兵源皆受到严重破坏。
或许,司马懿的这些做法,立足于避免偏远的边疆地区再出现一个公孙氏;或许,司马懿的这些做法,是为了充实内地人口。
然而,自古以来,维持边境安宁,都是“徙民实边”,保持在边境地区的人口、经济基础,以从容应对边疆复杂的形势。
司马懿这一做法,反其道而行之,从长远看,是破坏了对边防的致命破坏!
大变由此,东北地区的形势大变。
1、编户人口大量减少。
太康元年,也就是280年,晋灭吴,一统天下的这一年。
辽东诸郡国人口统计如下。
辽东国5400户;玄菟郡3300户;乐浪郡3700户,带方郡4900户;合计17100户。
以一户五口算,不过85500人!
而在东汉时,只乐浪一郡,就有257050人!
这也意味着,中原王朝这些边境郡国,在周边环境复杂、胡汉杂居的情况下,处于绝对劣势,没有自保的能力!
2、地方少数民族势力发展。
当时的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区,不同文化、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生活在一起。
其中,,既有融合,也有竞争。
竞争,就是此消彼长。
自战国燕以来,以中原王朝或诸侯确立秩序,占据主导地位。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代表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抵御、压制少数民族地方势力的,就是公孙氏。
因此,司马懿攻公孙氏期间,高句丽、鲜卑纷纷配合魏军。
公孙氏败亡后,随着东北地区大量人口内迁,这些势力纷纷开始积极行动,扩大自己的实力。
首先是鲜卑。
慕容鲜卑在帮助司马懿平辽东有功后,被拜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在辽西地区的实力巩固、发展起来。
接下来,是高句丽。
公孙氏灭亡后,高句丽马上就有点飘,企图立刻向西扩张,侵入辽东东部。
结果,毋丘俭两次出征讨伐,给其沉重打击。
此后,高句丽老实了,在魏国后期及西晋大部分时间不敢造次。
但是,由于司马懿破坏了原有格局,中原王朝在东北势微的格局是没有变化的。
因此,西晋末年开始,高句丽开始扩张,吞并了辽东、乐浪、玄菟、带方,“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
此后数百年,东北地区,只有鲜卑与高句丽争雄。
可以说,在司马懿灭公孙之后短短几十年,中原王朝丧失了对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控制。
对后世的影响司马懿灭公孙,风驰电掣,很快就彻底破坏了自战国燕以来,辛辛苦苦建立的东北亚秩序。
而中原王朝为了恢复对东北的控制,却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是惨痛的代价!
代价有多惨重呢?
可以问一问隋炀帝、唐太宗。
为了复辽东,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耗尽国力,甚至因此亡国!
其后,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又用了25年的时间,屡屡征伐,才收复辽东,灭高句丽,重建秩序!
此时,已是公元668年!中原王朝退出辽东已经整300多年了!
个人看法司马懿灭公孙氏,客观上确实打破了东北亚秩序,为中原王朝此后长时间丢失东北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但是,归责于司马懿,甚至将之与石敬瑭相比,却是不客观的。
石敬瑭为一己之私,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从主观上就是典型的卖国行为。
司马懿则完全不同。
司马懿的初衷,主要是杜绝辽东割据的可能性。
毕竟,与秦汉时期不同,自东汉各少数民族内迁以来,辽东事实上已经是“孤悬”于外。
如果重新任命地方官统治辽东,重新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此外,司马懿迁辽东人口回归中原,本意也是为了充实内地州郡的人口,增强国力。
自东汉末年的战乱后,中原地区人口大为减少,此时人口虽比低谷期有所增长,但仍然严重不足。
曹魏只有增加人口、增强国力,才可能加速对吴蜀的统一进程。
事实上,正是平辽东后,司马懿发出“并吞八荒”的豪言的。
至于最后丢失广大地区,其实与其责怪司马懿,不如责怪他的后人。
而从实际效果看,在司马懿此后几十年间,无论是曹魏还是西晋,都保持了对东北的直接统治。
至于西晋末年以后,“神州沉陆”,连中原地区都丢失了,又何只是丢失了一个辽东呢?
司马懿不毁辽东,到八王之乱以后,中原王朝失辽东恐怕也是不可能避免的了!
所以,过度归责司马懿,确实不客观!
可以说司马懿有些短视,有历史局限性,但若将其归为卖国的历史罪人,就失当咯!
三国皆亡于司马之手,所以,很多很多朋友在情感上就不喜欢这个司马家。
加之司马家行事过于阴谋,勾心斗角的,确实令人厌恶。
而八王之乱,内讧导致“神州沉陆”,更是可恨。
所以,情感上,大家不喜欢司马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过,一码归一码,读史,咱还是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历史人物做出有失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