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无忌,乃战国四公子之首,培养出来的学者也多为俊杰。他麾下有侯赢,有朱亥,有毛公,有薛公,无一不是惊才绝艳之辈。信陵君以救赵却秦为己任,能有如此成就,实是他的心腹部下的功劳。也就是他这种以礼相待,以急人之心的高风亮节,使他的随从们都在他手下出类拔萃。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信陵君的救国之举,在此就不赘述了。
信陵君是个不道德的人吗?我今日要谈谈《史记》司马迁未记载之事,但经本人之分析与猜想,确系历史事实之情形。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末尾,对信陵君之死作了详细描写。由于魏王每天都有污蔑信陵君的话传出来,使他不得不信,最后还真派人取代了他的大将之职。信陵君自知被诬陷,再次革职,借口生病,不肯出席朝,与大臣们畅饮至半夜,喝烈酒,与女人为伍,这样持续了四年之久,终于暴毙而亡。许多人见了,都忍不住唏嘘不已,堂堂魏无忌,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威震秦的大人物,竟落得这般凄惨下场。试论汉高祖的态度。当初我第一次读到这一点的时候,也是感慨万千,但如今想来,这或许并不是真正的事实。因为在那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明。在刘邦功成名就之前,他就听闻过这位魏先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登基之后,他每次去大梁都要祭拜魏无忌。高祖十二年,他击败了英布军,经过了大梁,便下令派人守护在魏无忌的墓周围,每年都会有人来祭拜他。
问题的答案。刘邦不可能平白无故就对信陵君这么恭敬,那些传说实在是没有什么说服力。这个问题,可以从《史记》中的《张耳陈馀列传》中得到解答。张耳出身魏国大梁,少年时曾作过无忌的门客。在刘邦还是一介草民的时候,他和张耳有过很多接触,经常在他的家里作客。秦灭魏国数年之后,闻张耳和陈余在魏国颇有名气,于是开出一千金,要抓张耳,又出五百金,要抓陈馀。唯有亲眼所见,方能娓娓道来。所以,刘邦对于魏无忌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他的门客,即张耳。被追捕的理由。秦灭魏之后,对张耳和陈馀的通缉,其中的蹊跷之处实在太多了。这两个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怎么会被追杀?这一切,都发生在魏国覆灭的数年之后。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两个人都是魏无忌的门客,在暗中进行着反秦活动,手中有许多资料,亦是这反秦集团的头目。就是被人举报,所以他的身份才会曝光,被追杀。陈馀在赵国身居要职,就连赵王都不得不采纳陈馀的意见,所以才会不顾李左车的反对,被韩信击败,可见陈馀在赵国的权势和地位。刘邦一统天下后,张耳成了赵王,张耳之子刘邦曾把他最疼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他。张耳虽然没有立下什么大功,但是他已经是一个异姓王,所获的赏赐比萧何和曹参都要多。可能是因为张耳的特殊地位,在信陵君去世后,张耳便成了魏无忌的代表,他背负着反秦的任务,暗中联系各地反对秦国的力量,并扶植反对秦国的人士。
张耳的弟子,信陵君的追随者。至于刘邦,那时候也只是张耳手下的一个小跟班而已。如此一来,刘邦对张耳和魏无忌的所作所为,也就说得通了。而陈胜则是受到了特别优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这一段话出自刘邦的同门之手。这一点从《陈涉世家》中的记录就能看得出来,陈胜虽已身陨,但其麾下的侯王将军最终还是覆灭了大秦,而陈胜则是首当其冲的起义者。汉开国皇帝刘邦曾派遣三十个家庭到砀县为陈涉的陵寝,至今仍有供奉之功。再一次证明众所周知,陈平之所以会出卖项羽,投靠刘邦,其中就有魏无知这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统一后,魏无知被授予了“侯爵”的称号,但是他的具体贡献,历史上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但就凭他举荐陈平给刘邦,并将其任命为刘邦的重要人物,这一点,毋庸置疑,他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若魏无知真是魏无忌之子,又经张耳介绍,投靠了刘邦,那就说得过去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信陵君魏无忌还活着,他就是秦国的心腹大患。所以,秦人不但要剥夺魏无忌的权利,而且要将其置于死亡之地。可是要取魏无忌的性命,又岂是那么简单,秦人几番企图,均以惨败而归。然而到了后来,信陵君魏无忌却是自己选择了自杀,这也是魏无忌认为死亡便是一切的开端。信陵君以死亡来麻醉秦人,使他们失去了攻击的方向,然后把手下的人分散到各处,使他们成为燎原之势。最后,正是这种火星变成了熊熊烈焰,让强大的秦国走向了一去不复返的道路。
鲸落
通去去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