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的果树病害,危害果树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及果实,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以及越冬能力。
该病害主要由侵害气孔的病菌繁殖导致,一旦传播就迅速在广大的叶片组织及果实上造成病斑,严重影响果实的质量及产量。
梨褐斑病危害的原因。梨褐斑病原菌主要会在秋季收获之后落至地面留下的枯枝落叶中进行越冬,等到春暖花开之季,这些病菌将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生长繁殖。
新叶发芽时,它们借助降落在叶片上的雨水滋润形成的水膜透过叶面进入梨树体内,潜伏于梨树中进行繁殖,潜伏的时间可长达45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害会不断扩散,导致大量的叶片出现病斑,最终掉落,使梨树失去大面积光合作用,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引起此病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湿度过高导致病原体繁殖过快。
梨褐斑病所需要的环境温带范围在7℃-29℃之间,而其中最适合发育的温度为20℃-25℃,加之环境湿度过高时,会提高叶片气孔中的水分浓度,从而形成理想环境促进病原菌孢子的萌发生长繁殖。
其次,栽植密度过大也会导致病害加重。
梨树之间如果距离太近,很容易导致风势无法通过,湿度时常处于高位,即使在雨季结束不久后,环境中的空气湿度也不会降低,还可能積聚叶片间,使病原菌找到更好的传播途径。
再者,是施肥不平衡。
植物生长需要众多营养元素参与反应,而这些营养元素均由土壤提供给植物。
土壤中也自然存在许多微生物以及由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营养物质,其中就包括发酵过程中副产物——有机酸。
当植物根系吸收这些有机酸时,便可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吸收营养元素的效率,同时这些有机酸还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成和繁殖的能力。
当施肥不平衡时,就会产生有机酸不足。
这时,除其他微生物外,有机酸也不能找到足够多的营养物质进行相应反应,不会以足够量参与发酵过程,从而使得有机酸不再以足够量推出,从而导致其他微生物乘虚而入生成更多的有利于病原菌的环境要素。
梨褐斑病造成的危害。梨褐斑病主要危害杏仁的叶片、果实等组织,其中主要以叶片危害最为严重,据观察严重情况下,可达30%-100%的叶片早期落叶。
当大量叶片早期脱落时,果树将失去大量光合作用,对果树整体生长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来年产量。
就算没有大量早期落叶,在落叶之前也会造成大量幼嫩叶片受到此病影响,并产生许多光合作用不良好的问题直接影响果树生长,也会造成严重状况下枯萎早落。
而果实方面,此病还会侵害正在成熟的果实,造成表面大面积枯萎落果,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损伤,加速衰退情况发生,降低品种品质和商品价值。
该病害还可能影响次年的生产情况,如果现在大量感染此病原体,很可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效能,使得来年花芽肥大不好生成或者发育不良,继而影响开花结果效率及效果。
除此之外,大量早落还会影响植物越冬能力,对整个植物生命循环产生较大影响。
怎样防治此病。由于此病害危害较大,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进行防治避开此病。
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进行栽植,这样可以避免发生此病,同时通过选择接穗等方法逐渐建立抗性较强的品种类型为保护当地生态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预防。
首先要明白的是,抗病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抗性强的品种,也不能避免100%感染此病,因此我们在选择品种时,要明白抗性强和表现好是两个概念,不要去追求市场优质果品,而牺牲了抗逆性良好的基因组成。
种植其他作物一样,栽植距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选择株行距,以保证植物之间间隔足够进行良好通风并减少降雨后叶片间水分蒸发速率,提高干燥速率,为降低环境湿度创造条件,从而降低病原扩散效率。
同时,我们需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种植经验总结出最好最佳修剪时机。
修建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一环,其对植物本身也存在一定损耗,因此掌握最佳时机不仅能促进植物在来年进行更好的生长,同时也为降低疾病传播提供条件。
修剪后的组织边缘将要经过一定时间愈合,会将愈合产生的多糖等物质作为愈合介质,并逐渐封闭伤口,因此我们要合理控制修剪时间,做到既促进植物更生又防止伤口留存太久继续吸引更多病原体。
合理施肥同样重要,不同植物对肥料中的营养元素需求量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植物需求合理施肥,不仅保证基本需求,还要保留适量余量,还要考虑促进机制,因此还应保证一定比例匹配度。
最后一点,则是及时清园。在每年的收获季节,将园子中已经枯萎老化的不再具备生产价值的枝桠和枯萎落下来的叶片及时清理出去,这样可以减少给生产留下隐患,也不会为下一年产生逃避治疗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