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米”这个名字从音节上来看就有一种脱离大陆的感觉,尽管它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地区广泛食用的一种食材,但是依旧很多人对它的起源产生疑问,甚至有人认为它其实就是一种木薯淀粉。
一般来说,人们对待食物是追根溯源的态度,但有些人对这种态度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食物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比方说在食物本身中占据重要成分的淀粉。
那么西米和木薯淀粉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他们之间又各自有什么不同,伴随着西米的发展,现代的农村又跟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而且木薯这种植物又生长在哪些地方呢?
本文将会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西米的起源。回顾西米,那种椰子精粹提取出来的细小颗粒的确让人联想到了椰子这个热带水果,印度尼西亚正好是一个热带国家,而且人类漫游在世界上的脚步大多是随船进行的,因此很难不联想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
而且进一步说,在印度尼西亚有一种椰子品种叫做西谷椰子,它精粹出的细小颗粒正好就是西米。
更何况东南亚在古代也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区,有大量的宝藏都被埋藏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上航海贸易比较兴盛的时候,东南亚就成为重要的航海中转站。
这些情况结合起来,便能够对西米的起源有个大概念,那就是西米应该就是从印度尼西亚的西谷椰子中提取出来的。
下图就是西谷椰子的样子。
西谷椰子的提取过程比较复杂:
首先要将剪下来的成熟果实剖开,并用水冲洗干净接下来就需要摊开果肉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要加水进行搅拌,然后放置一段时间让其沉淀析出淀粉,最后将达到沉淀效果的浆体过滤,把沉淀物收集起来脱水后晒干即可。
这个小白知识点非常重要,因为接下来就要讲到木薯了。
下图为西谷椰子与西米。
如果说西米是由印度尼西亚的西谷椰子提取出来的话,那么中国广东等地所称之为西米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其实那就是木薯淀粉,木薯提取出的淀粉粒子和西谷椰子提取出的淀粉粒子差别并不是很大,所以这种混淆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后来随着对木薯生产加工技术逐渐成熟,这种混淆才逐渐淡化。
木薯主要用来做成食品的部分是块根,这部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成养分的主要部分,同时块根也会通过地面输送状态从而抵抗地震影响。
因为有这样一种生长特性,地震就成了木薯块根生长无法避免的环境风险,所以木薯块根本身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鼓包现象。
木薯做成食品多是经过蒸煮或者油炸制成美食,上图则是常见的炸薯条,而薯条用过一次就不好再吃,一方面放久了会变质,一方面回热后不会那么美味,因此它的保质期非常短。
食品保质期普遍短这个特性人体是不可逆转改变的,因此一些食品在保存上必须要做出一定妥协,那就是将食品本身进行二次加工,让它变得更加持久耐放,因此西米应运而生。
西米在中国流行的时候正好是在九十年代晚期和二十世纪头几年的夏天,以前的人们喜欢自己做一些凉糕,讲究的是既好看又好吃,但是完全依靠传统食材的话难免会碰到时节因素,因此为了应急,人们才逐渐开始购买西米,再后来发现西米加进凉糕里之后味道口感不错,于是这才慢慢成为主流做法之一。
木薯殖民地化。那么为什么后来我国南方地区广泛食用西米的时候,它们用的都是木薯淀粉而不是来自于印度尼西亚的西谷椰子呢?
首先从产量上来讲,我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木薯农业化之后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光从农业生产上,就能够保证源源不断向全国供应;而印度尼西亚由于地形环境等原因,西谷椰子这种植物甚至不稳定于当地环境。
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南方地区天然是在和印度尼西亚竞争,只要两个地方都在进行商业化作业,那么最终结果就是通过价格竞争国外自然会将市场拱手让出,不用别人担心。
再者说,今天我国南方大部分消费者习惯把木薯淀粉叫做西米,是因为在早期的时候他们也习惯叫这些为“腰米”,这是因为早期使用木薯做成西米的时候,制作工艺还不太完善,因此这些西米颗粒个头比较大,有很大的像蜜饼一样鼓包,像很胖又很矮的小腰子,所以被称之为腰米。
尤其是在粤港澳地区,人们甚至还专门养成了一种吃 腰米 的习惯;
吃 法多样化当我们吃习惯了以后,会觉得其他形式的不太好吃,人们对食物是这样的,不仅人如此,有的时候动物和植物也是这样的。
于是经过长时间长期保存和使用之后,人们索性就直接将叫法引申了过去,反正都是这物件没什么区别,只是味道好一点坏一点罢了。
其实不止我国各地区,在近几百年全球化浪潮中,各装备先进国家都开始了强殖民地化,自然在农业生产上也没有闲着。
在地球上能够与非洲干旱草原相抗衡的地方主要就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其中最重要产物之一就是橡胶树,这种树加上当时先进机械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之后,大规模种植迅速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然而橡胶树这种植物却不能不间歇不断采摘,所以在农田中就得留出大量空地休息凉快,以备第二段生长期采刮时有高产橡胶籽可用,因此仅靠橡胶热带雨林中的荒地就已经不够用了。
于是殖民者们学聪明了,他们弄进来了一些加工业用处小、喜阳光容易管理又能高产、高收益的植物——木薯。
这样一来,荒地不仅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还降低了栽种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这样下去,当地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木薯之乡”!
现代西米。然而殖民地是殖民地,有种植优势,也意味着价格劣势,因此那些殖民者们只想着逐利,自然不会在乎有没有影响地方生态,更不会在乎养成的新习惯会影响怎么消费,木薯一时间成为仅次于橡胶的重要经济支柱,大量流入欧洲北美市场。
咱们还是先拿着最开始的那个小白知识点来说事,在不知道树根也可以榨油提取淀粉的时候,人类已经发明了如何通过碾磨榨油等工艺将植物加工成油脂等等。
科技的发展促进各行业之间发展推动力相互借力,因此榨油工艺模仿到了木薯上,其时中国人已经从殖民地市场发现了美观又实用又好吃的 西米,于是便率先将这种工艺从劳动密集型东方传播向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度重视工艺能量合成化后的西方。
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如今十数年,中国人们吃到的不仅仅是木薯做出来的小丸子,还非常值得吃货们兴奋的是这些美食质量甚至已经可以与原来的西谷椰子媲美!
在这样的傍边,中国作为最大的木薯消费国,数万平方公里的优质良田养活着数百万农民,同时带动相关经济发展,这份贡献本来足以令人自豪,不过近年来各国纷纷将保护主义思想引进农业,甚至有些国家开始抵制农产品进口,这使得我国逐渐发现自己不能再依赖原材料进口,也开始尝试自己发展木薯产业。
此外科技的发展还让我们看到了未来:
全球变暖使温带逐渐变得湿热,而亚热带气候本身就适合木薯生长,因此广袤丰腴良田正等着改良异茎木薯作物品种替代传统作物;
甚至科学家们还发现低纬度寒冷地区如果加盖温室,也能够实现木薯大面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