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风云变幻,姚广孝无疑是一位比刘伯温更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为造反而造反”的原则下,一段惊心动魄的“靖难之役”被演绎地出神入化。
甚至作为这场宫变大戏总导演的他比朱棣本人还要渴望成功!然而他却对成功之后丰硕的劳动果实丝毫提不起兴趣,他就如同一位世外高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干了一件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还能保持一份平和淡定的心境,试问古今中外,能达到姚广孝这种大神级别的又有几人?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姚广孝在临死之际,唯一的心愿竟然要求朱棣释放他的死敌,那个将建文帝朱允炆放逐民间的僧人——溥洽!
溥洽何许人也?与姚广孝一样,溥洽也是一位佛家子弟,而且还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早在洪武年间,当朱元璋将姚广孝打发到朱棣那儿,为病逝的马皇后念经祈福的时候,溥洽就在南京城里,与众皇子讲经授课,弘扬佛法,尤其是与朱允炆私交甚笃。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故,朱元璋伤悼不已,年仅十四岁的朱允炆更是万分悲痛,守孝期间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朱元璋对孙儿的这份至纯至孝大为感动,当即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我们无从得知当时远在北平的朱棣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样心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显然已经违背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规矩,将皇位直接隔代传递,这样的玩法可能让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始料未及,目瞪口呆。
或许在朱允炆幼小的心灵里,也对这个从天而降的皇位感到惶恐不安,所以他才会在继位不久后,向他的各位叔叔们扔来一个深水炸弹:削藩。
当然,这样猛烈的政治攻势在一开始时还是有效果的,至少,大多数叔叔们都被吓到了,比如: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湘王朱柏自焚而亡等。
但让朱允炆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四叔朱棣却是个深藏不露的狠角色!派出的探子回京后,告诉他:燕王疯了!趴在地下啃菜叶!起初,朱允炆对此话深信不疑,从此高枕无忧,绝无后患!
但后来四叔朱棣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你错了!一场长达两年多的“靖难之役”,让朱允炆从优势转劣势再到彻底一败涂地,按照自古“成王败寇”的原则,他必将成为朱棣的刀下亡魂。
当此危急关头,溥洽站了出来!他立即给朱允炆受戒剃度,从此朱允炆便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成为历史上一道未解之谜。
朱棣得知后大怒,立即将溥洽打入大狱,一关就是十五个寒暑。直到溥洽古稀之年,光光的脑袋都已长出白发,一道赦令才从天而降,让原本以为要老死狱中的溥洽重获自由,而让他不曾想到的是,他的救命恩人竟会是一生都在给自己唱反调的“同道中人”——道衍和尚。
道衍也就是姚广孝,至于他为何要在临死之际救下溥洽,那还得从头说起。
为造反而造反姚广孝是在十四岁剃度出家的,一生特立独行的他从此时起,就展现出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虽然姚家世代行医,但姚广孝却并没有立下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宏图大志。或许,指点江山,改变风云的行当更适合他。
洪武八年(1375年),二十八岁的姚广孝到达南京,参加礼部为出家人专门设置的特殊考试,可惜,朱元璋并未看上这位博览群书,满腹韬略的世外高人,仅赐了一件僧衣,便让他哪来的哪儿凉快去。
失落至极的姚广孝经人推荐到了天界寺。可青灯古佛,并不是他想过的生活。洪武十五年,因 ,姚广孝被分配到燕王朱棣身边,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彻夜深谈,至于具体谈了哪些内容,那就无人得知了。但是我们可以确定,通过这样的频繁接触,姚广孝已经将朱棣的真实内心拿捏透彻,否则那句“给您戴上一顶白帽子”哪敢随便脱口而出!
朱棣当时是燕王,王上戴“白”,哪便是一个“皇”字,姚广孝果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出家人,而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
早在姚广孝进南京参加礼部考试的那一年,他路过嵩山时,偶遇相士袁珙,在看见姚广孝的第一眼,便当即判定:此人三角眼,嗜杀残忍,恰似一头吃人的猛虎。
的确,姚广孝不仅会吃人,而且还会忽悠人、激励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朱棣起兵靖难前夕,有天夜里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将房梁上的瓦片掀掉,落在地上啪啪作响,朱棣大惊,认为这并非吉兆,于是,造反的信心大打折扣。
姚广孝见此情形,却说:“大王!这是天大的吉兆呀!黑色的瓦片碎了,证明它不再属于您,您应该享有皇宫中金灿灿的琉璃瓦呀!”
一顿忽悠,让朱棣吃了秤砣铁了心,与侄子朱允炆血拼到底。
可靖难之役打得并不顺利,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大军在山东济南困守一百二十余日,始终裹足不前,加之大将张玉又在聊城战死,朱棣遂心灰意懒,准备给将士们放个长假。
但姚广孝却竭力反对,他鼓励朱棣一鼓作气,绕开一切城池,直接攻打京城。
可以说,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就像这幕军事大戏的总编剧兼总导演,以绝对的信心让“功成名就”给剧本来场完美的杀青!身为“制片人”的朱棣从胆颤心惊到瞠目结舌再到喜出望外,那个叫“大明江山”的票房总收入让他摇身一变,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
原来他什么也不想要既然一夜暴富,“制片人”当然要论功行赏,所以在成为永乐大帝的第二年,朱棣便让姚广孝还俗,“姚广孝”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朱棣赐给他的!
朱棣对让他“一夜暴富”的姚广孝十分恭敬,不但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而且每每与他交谈,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少师”。
不久后,朱棣要求姚广孝还俗,遭到他本人拒绝,继而朱棣又将豪华的府邸,美艳的宫女,昂贵的珠宝统统赏赐给姚广孝,又被他一一退回。
此时的姚广孝仍以一名出家人的身份参与永乐朝的政事,上朝便穿朝服,下朝便着僧衣,“黑衣宰相”的美誉至此而来。
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十三岁的姚广孝已到弥留之际,朱棣十分伤心,曾多次亲自前往探望,当询问姚广孝还有什么遗愿没有完成时,姚广孝只说了一句:放了溥洽!
至于他死前为何会留下这个遗愿,笔者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姚广孝毕竟是出家人,佛家的悲悯之心应该时常挂记心头。面对同为僧人的溥洽,人家从五十八岁锒铛入狱,到七十四岁须发皆白,十七年的铁窗生涯怎么不让姚广孝起悲悯之心,何况如今溥洽已然垂垂老矣,对于根深蒂固的永乐朝构不成任何威胁,那么为何不大发慈悲,用宽恕拯救一位同道中人?
其二、靖难一役,作为总导演的姚广孝已然成了赢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这期间,那么多无辜生命永远消逝,姚广孝可能是想起了嵩山袁珙的警告:嗜杀残忍!因此,为了洗清自己罪愆,他在弥留之际,才会大发慈悲,做件功德,让自己死后不入阿鼻地狱!
其三、靖难之役后,原本打算衣锦还乡的姚广孝却遭到了亲戚好友的唾弃,一句“和尚谬矣”可能成为他晚年最大的心病,所以,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姚广孝希望通过饶恕来减轻自己的罪责!
结语姚广孝死后,被赐谥号“恭靖”,朱棣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给他养子姚继也赐予高官厚禄。
而在姚广孝去世七周年后,朱棣儿子仁宗朱高炽也给他亲自撰写祭文,并让姚继致祭!
也许,姚广孝就像一股罡风,以其强大的力量亲手给大明王朝一个急转弯,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而后又悄悄消逝,隐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带走一片云彩!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
《扬子晚报网:南京文化地理 | 王振羽:丰富路上说道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