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男子在靖国神社喷漆,被警察当场逮捕,他后来怎么样了

沛柔聊社会 2022-12-27 12:40:02

2001年8月13日,日本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身着燕尾服,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这一行为,立即引起了中国、韩国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的强烈反对。

小泉纯一郎

就在此事持续发酵之际,第二天8月14日,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男子前往靖国神社,用油漆在神社门前的石兽底座上喷写出两个字。很快,他被日本警察当场逮捕。

消息传出后,立即在中日两国引发高度关注。这位中国男子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很大改变……

表达不满 愤而喷漆

1982年,中国山西省与日本琦玉县结为友好省县关系。当时的中日两国,正处于一段蜜月期。

十几年后的1994年,一位来自山西省会太原的年轻人,因此获得了前往日本学习的机会。他,便是时年24岁的冯锦华。

冯锦华出生在太原一个干部家庭,并在家乡从小学一路念完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太原的一家国有公司里任职。

此刻,面对前往日本的机会,冯锦华决定好好把握。他先是在日本一所语言学校学习日语,又在1996年考入东洋大学法律专业。从东洋大学毕业后,冯锦华进入一家日本电讯公司,在其中国业务部任职。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已是2001年。此时的冯锦华,已经在日本生活了七年。

这一年的8月13日,一件令中国、韩国等国很多人愤怒不已的事情发生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靖国神社进行了参拜。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其前身是建于1869年8月6日的东京招魂社。最初,那里是为了纪念在明治维新时期,3500多名为恢复明治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反幕武士的。

1874年,明治天皇第一次参拜了东京招魂社。5年后,天皇将招魂社改名为靖国神社。从明治天皇开始,这里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了日本天皇唯一鞠躬的对象。

靖国神社

然而,到了1978年,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靖国神社成为了是非之地。这一年10月,靖国神社宫司松平永芳(日本前宫内大臣松平庆民的长子)将东条英机等日本二战中14名甲级战犯的名字,列入了靖国神社进行合祭。

这一举动,不仅令中国、韩国等二战受害国感到强烈不满,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首当其冲的便是昭和天皇。

当昭和天皇得知松平永芳将甲级战犯移入靖国神社后,表示了反对:“松平的儿子怎么想的,松平强烈希望和平,我觉得儿子太不懂父亲的心了”。

于是,从那时起,之前前后八次参拜靖国神社的昭和天皇,从此再未前往那里。“所以,我在那以后就不去参拜了,那是我的真正想法”,他这样说道。

不仅昭和天皇,后来的明仁天皇以及现任天皇德仁,也再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可以说,日本皇室已经和这里划清了界线。

然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其他政府要员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一般说来,如果他们以私人身份或者其他头衔前去参拜,属于信仰自由,基本上不会引起争议。但是,如果他们以自己的官衔进行参拜,就很可能引起日本国内外的争议。

1985年,日本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成为了二战后首位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前去参拜靖国神社的个人。在此之前,他曾以私人身份参拜。

他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一场外交纠纷。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谴责,直到第二年中曾根访华,这场风波才结束。

后来的11年里,一直没有日本首相去参拜靖国神社。直到1996年,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前去参拜。之后,桥本以访问位于中国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式,向中国方面示好。

而在2001年这年,小泉纯一郎在参议院选举竞选活动中,保证自己会在“终战纪念日”(8月15日)去参拜靖国神社。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中国、韩国等国的强烈不满。在外交压力下,赢得选举的小泉最终选择在8月13日这天下午,提前参拜了靖国神社。

小泉纯一郎

很快,愤怒的韩国人发起了行动。第二天,20名韩国青年前往日本驻韩国大使馆,在其门前以剁小指的方式进行抗议……

而与此同时,中国民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动静。很快,有媒体开始对中韩两国国民对小泉参拜一事反应的差异进行分析。

然而,就在同一天下午4点多,冯锦华向自己公司的领导请了假,说自己身体不舒服……

此时,这位31岁的中国男子内心有如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令他无比愤怒。一定要做些什么,冯锦华不断告诉自己。

在请假后,冯锦华给自己几个中国朋友打去电话,想一起做点大事。然而,朋友们都在上班,并不愿意出来。

只有我自己了!冯锦华下定决心。很快,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成形:用油漆在靖国神社刷几个字……

于是,冯锦华来到一家油漆店。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油漆,他问店员:“有什么油漆喷在混凝土上洗不掉?”

不久,拿着店员推荐的油漆,以及买好的刷子和手套,冯锦华搭乘地铁,向目的地靖国神社进发。

一出地铁站,冯锦华的心就凉了一截:只见靖国神社附近到处都是警察,还停了好几辆防暴警车。

看到这种阵仗,冯锦华心里出现几分犹豫。他深知,一旦自己被抓,在日本很可能就呆不下去了……

可是,如果就这么走了,以后还怎么在朋友面前吹牛,和他们谈论国家大事?这么一想,冯锦华打定了主意——干!

此时的冯锦华背着一个双肩包,包两边的网袋里各放着一罐油漆。不仅如此,他还提了一个纸带,里面也装着油漆。一旦罐装油漆喷不出来,就用刷子自己刷上去。

冯锦华

经过一番观察和思考,冯锦华一路来到靖国神社南门。这里没有固定哨所,是出手的理想地点。

于是,冯锦华拿出了一罐红色和一罐黄色的油漆,它们是中国国旗的颜色。他看准南门前的一个石兽,在其底座上用红色油漆喷写出日文的“该死”两个字……

接着,冯锦华又走到门口,又喷写出“该死”二字。这时,现场一位日本警察注意到了他……

那一刻,这两个人都愣住了。警察不知道这个人在干什么,而冯锦华知道自己跑不了了。于是,他索性拿着油漆继续喷……

意识到不对的日本警察拿出对讲机:“这里发现一个捣乱分子,请求增援”。不一会儿,很多警察来到这里。

这时的冯锦华,将手里的油漆罐一扔,坐在了地上。警察开始问他:“你是韩国人?中国人?日本人?”

冯锦华告诉他们自己是中国人后,警察又指着他身边的手提袋问:“这个,可以打开吗?”冯锦华打开后,对方继续问:“背包也能打开吗?”于是他又把背包打开。

在确认里面没有危险物品后,警察问冯锦华为什么要这样做。冯锦华则回答:“你问我?我还要问你……”

此时,已经是深夜时分。不久,冯锦华被带到了当地警察局。

接受审判

冯锦华在靖国神社喷漆的事情曝出后,在中国国内引起强烈关注。很多人为其行为大声叫好,也有人为他的安危感到担心。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日本警方对冯锦华一案的处理,既可以“大事化小”,也可以“小事化大”。如果检察部门介入,对他进行起诉,再由法庭进行审判,事情就大了;反之,如果考虑到此事的历史背景,即涉及到日中两国间的历史认识问题,也可以“从轻发落”,在拘留期间释放冯锦华。

冯锦华

而在警局里,冯锦华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我向他们承认行为违法,但我坚持自己的动机是可以谅解的”,后来他表示。当时,警署的人也对冯锦华的行为表示了理解,没有对他有任何不公正的待遇。

在被拘留期间,有人提醒冯锦华,这件事本身属于轻罪,处于起诉和免于起诉之间。只要他“认罪态度”好,向靖国神社道歉,事情就好办。

然而,在冯锦华心里,他觉得自己的动机是正义的,便从未就此事道歉。8月24日,在10天的拘留期即将结束时,检方以“毁坏公物罪”对冯锦华正式起诉。

冯锦华后来承认,事情的发展比自己预料的严重得多。“我本来以为关个10天就该放出来了,本来乱涂乱画并不是特别大的事。但后来我被告知,东京地区检察厅以‘毁坏公物罪’对我正式起诉,我知道事情大了。但我依然很镇静,我既然已经做了,就一定敢于承担。”

9月3日下午,在多方努力下,冯锦华获准保释。他所在的日本公司进行了担保,向警方交付了200万日元的保释金。

虽然暂时获得了自由,但冯锦华不能离开日本。几天之后,他身处山西太原的妻子就要进入预产期。面对这样的遗憾,冯锦华对记者愧疚地重复道:“对不起妻子,请她原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冯锦华始终坚定地表示:“我可以向日本法庭认罪,但决不向靖国神社低头”。

同年12月10日,东京当地法庭对冯锦华一案进行了判决。基于其“器物损坏”的“犯罪事实”,根据日本刑法,冯锦华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3年。

关于“缓刑3年”的判决,是考虑到三个因素。一是被告已承认“犯罪事实”;二是被告在日本无犯罪前科;三是被告将被其所工作的单位继续雇用。

从法庭出来后,冯锦华面对前来采访的众多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一次东京地裁的裁判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它只是从法律的层面上,对这一事件的一种定性。”

但冯锦华强调,这一事件还有其政治上的意义和影响:“在于向世人表达对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抗议,并且呼吁日本政府和民众正确对待历史,维护中日友好。”

冯锦华

“我在法庭上坚持了两条底线,一是不道歉,二是不赔偿。这次法庭的判决,也没有要求作出道歉和赔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达到了目的。因此,我目前没有不服判决、提出上诉的打算”,冯锦华这样说道。

回到国内 苦乐自知

半年后的2002年6月23日,由于之前被日方取消了工作签证,冯锦华回到了国内。

之前还在日本时,冯锦华便通过互联网与国内网民进行了一些交流。很多人把他尊崇为“民族英雄”、“中国脊梁”。

“我首先不是英雄”,在和中国网民交流时,冯锦华这样说。而当有网友问他:“冯同志!你说实话!用过日本的产品吗?”时,冯锦华回答:“用过,现在也在用。”

不仅如此,冯锦华言语之间,似乎并不怎么符合那些“粉丝”对其的期望。他不仅觉得中国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太多,还说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还不如中国当地人对外地人的歧视厉害”、“在日本经常有被拘的人与警察吵,警察不敢打骂”这样的话。

2002年6月回国后,冯锦华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国内大众视野。当年12月,有记者前去采访他。

冯锦华向记者透露,自己回国至今还没有固定职业。而过去一起在日本留学的朋友,很多都在中国的日企工作,月薪基本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社保各方面待遇也都不错。

此时的冯锦华显得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不过,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后悔当初那样做。

第二年2月,冯锦华前往北京,在朋友开办的一家投资公司担任项目经理,工资是在日本工作时的五分之一。为了节省房租,他住在石景山区,每天搭乘公交车花1个多小时上班。

与此同时,冯锦华积极投身到“保钓”行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03年6月22日清晨,一艘载有15位内地和香港保钓人士的渔船启程开赴钓鱼岛。6月23日,在日本海上保安厅8艘军舰和多架飞机的包围下,这艘渔船没能抵达钓鱼岛,被迫返航。

2004年3月24日晨,冯锦华等7名大陆保钓人士首次成功登陆钓鱼岛,并展开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随后,日本海上保安厅人员登上钓鱼岛,将他们进行了拘捕。

最终,日本方面对这七人进行了强制遣返,他们于3月26日下午乘飞机抵达上海。

2005年,冯锦华自己开办了一家小型文化公司。三年后,他又在浙江台州和朋友合办了一家制造汽车配件的小型工厂。

后来的日子里,同很多曾经的风云人物一样,冯锦华湮没在了时代大潮中,很难再搜寻到有关他的消息。

冯锦华

回国之后,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冯锦华这样说道:“在日本,我看到中国要派航天员升空的时候,当时眼眶就湿润了,回来后反而没有这样的感觉。……在国外,我会强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回来后,我已经感觉不到特别……”

0 阅读:31

沛柔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