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肯定项羽的政治能力

子玉史院吖 2024-09-24 18:09:50

文 / 子玉

以结果论英雄是大家长期以来固定的思维定式,韩信在战场上创造了一系列神话,所以就被打上战神的标签,其最后死于吕后之手,众人又一致认为,韩信在政治层面是无能的,甚至毫无情商。实际上,韩信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政治选手,他的命运只是特殊的身份属性和帝国系统的不兼容。

同样,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打赢了巨鹿之战,故而被认为是军界精英,由于其最后败于刘邦,大家就又都认为,项羽的政治水平是一塌糊涂,活该失败。

人都有从众心理,喜欢迎合大众的观点,于是,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就逐渐失真,形成了某种偏见,很难校正。

实际上,项羽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政治选手,其最终的失败是人力很难改变的,用项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所有的人都得配合历史规律,再厉害的角色都会被困于固定“剧本”中。

一般来说,大家对项羽非议最多的就是,其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最终导致刘邦从汉中杀出,还定三秦,建立了反楚联盟,灭亡了西楚国。

对于项羽的作为,我们先不必急于做评判,而是先陈述事实。巨鹿之战后,项羽挟战胜之威带着诸侯众将前往关中想要以盟主的身份,以军功为标准,建立新的秩序。

按照正常逻辑,此时,在刘邦已经先行进入关中灭亡秦国的情况下项羽应该按照约定,承认刘邦据有关中的事实,带兵返回楚国,继续做楚怀王底下的贵族。

怀王之约不仅是楚国君臣之间的约定,且是天下公约,刘邦成为关中王代表七雄并立的战国秩序正式恢复。

但项羽叔侄在起兵之初的目标就是建立以项氏为核心的王政,之所以立熊心为王,只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借助楚国王室的影响力整合楚地资源助力灭秦事业而已。属于过渡。

如今,秦国已亡,怀王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作为大股东的项羽当然想落地和叔叔项梁此前的政治目标,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在救赵的路上火并宋义掌控军队的核心原因。项羽知道,只有掌控军队才能建立军功,只有建立军功才能挑战怀王的王权。

可见,项羽对政治的游戏规则是明明白白,知道该怎么玩,做事情也足够果断。

和项羽一样,诸侯将军也想以军功颠覆既有秩序,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王政,这是赤裸裸地以下犯上的作为,所以大家才会推举项羽为盟主主持分封。

但此时怀王之约依然是对众人最大的约束,这就是项羽在进入关中后特意请示怀王的原因,就是希望对方能够认清形势迎合众将的心理需求将大家的利益最大化。

怀王自然读懂了项羽的意思,于是非常强硬地给顶了回去:“如约。”

可能怀王此时也希望项羽和刘邦火并,在双方实力都受损的情况下自己能够牢牢控制楚国的王权和盟主地位。

面对对方的不配合,项羽就索性撕下面具:“怀王者,吾家武信君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颛主约?”

意思就是,怀王没有军功,不配为楚王,更不配以盟主的身份决定天下秩序。

但话虽是如此说,项羽也不能完全蔑视怀王之约,让自己处于极其被动的境地,于是,此时刘邦的态度就成为决定天下走向的关键,如果刘邦能够认可自己盟主的身份,支持自己宰割天下,那么怀王之约的约束就会大大降低。

刘邦呢,当然明白大家不想让他独据关中的心理,如果他表现出抗拒的态度,那么诸侯分分钟就会将他火并,这些人强行入关已经暴露了他们的心理。

所以,刘邦只能配合,将自己视为军功集团的一员,认可项羽的盟主地位,支持项羽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刘邦只能承认项羽的盟主地位

图源/剧照

既然刘邦如此识相,项羽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刘邦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怀王之约对他的约束。所以,鸿门宴更多是项羽设宴特意款待刘邦,当然没有理由杀掉对方了。

当然,刘邦之所以敢去也是因为已经通过张良和项伯沟通好了此事,知道没有性命之忧。

从项羽曲解怀王的意思,以巴蜀也是关中之地为由将刘邦封于巴蜀也可见,怀王之约对其依然有约束力,刘邦的表态事实上是让项羽坐稳了盟主的地位,因为,刘邦毕竟是灭秦的二号功臣,有很大的话语权。

明白了这一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态度就能理解了,至于范增的过激表现则可以理解为,其对怀王的忠诚指数大于项羽,范增希望项羽和刘邦火并,这也可能是范增后来无法在楚营立足的原因,不然,这无法解释,陈平只是略施小计就能让范增出局。

在刘邦已经主动站队的情况下,项羽就更不敢杀刘邦了,因为诸侯众将会想,你连刘邦都敢杀,那我们以后肯定也是凶多吉少,很可能会联合攻击项羽。再说,此时刘邦手中也有十万左右的军队,如果火拼胜败还真不一定,因为,项羽能够指挥的楚军只有五万,嫡系大概三万,在诸侯将军不支持他的情况下,结果还真不好说。

即使项羽火并了刘邦,那么刘邦的军队依然是项羽的巨大威胁,他们可以选择推举新的领袖和秦地势力合作继续与项羽作战,也可以加入别的诸侯,这对项羽来说,都是威胁。

所以,鸿门宴上的项羽根本就没有对刘邦动手的理由和实力。再说,项羽也不会想到,刘邦后来真能从汉中杀出还定三秦,完了又组建了反楚联盟东出与自己争夺支配天下的霸权,而且还成功了。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的理由

图源/剧照

只能说,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严重超出了项羽的个人认知。

对于当时的项羽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以盟主的身份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土地,拥有自己的根据地,因为,他当时只是楚国的一名将军,任何人想要在乱世中创业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和稳定的根据地,这一点,项羽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政治人物的水平完全可以从是否及时建立根据地这条线来判断,刘邦、朱元璋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是顶级政治选手,黄巢、李自成是流动式作战,只能被定义为流寇。

项羽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且付诸行动就说明其也是一名优秀的政治选手。

而且,项羽在分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不仅将楚怀王据有的楚国东部优质土地据为己有还吞并了整个韩国和魏国的东部地区,成为鸿门分封中的最大赢家。如此,项羽就能维持自己的盟主地位,就像后来将关中和齐地作为根据地的刘邦稳坐皇帝的位置一样。

从楚国的一名将军,到利用军功成为诸侯上将军,再到以盟主的身份宰割天下成为西楚霸王,项羽在七国王政已经复兴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如此已经是最大的胜利,是其政治水平的绝对体现。

至于项羽为什么不据有关中则是因为,新安杀降首先使他无法在关中立足,最重要的是,任何一个人独据关中就相当于当年强秦的角色,是对关东诸侯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在关东存在更多诸侯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只会更大。

所以,大家不允许刘邦成为关中王,自然也不想项羽成为关中王。如果项羽敢表现出据有关中的想法,那么众将就可以联合刘邦以违背怀王之约为借口火并了项羽。

所以,项羽不是不想据有关中,而是不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关中切割,所以就有了项羽将关中一分为四的结果,分别为:汉、雍、塞、翟四国。

这还不算,项羽还杀掉了秦王子婴,火烧了咸阳城,将秦国的财富打包,就是为了避免四王和秦地旧势力的合作,防止他们依靠秦国的财富对关东诸侯形成威胁。

这是诸侯的共同诉求,只是这个恶名最后由项羽一个人背了。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项羽确实不讲武德,但如果从政治的维度来看,项羽绝对是个高手。

如此,在遍地都是小诸侯的情况下,项羽一家独大在稳定西楚国之后就可以从容地进行削藩,蚕食诸侯,一统天下,因为,后来的刘邦就是这么做的。

鸿门分封可以看作是项羽以盟主的身份对军功集团进行分红,但这又何尝不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做法。

而且,项羽也给兼并诸侯的战略提前做了安排,比如,故意将齐国的优质土地封给私自带兵配合灭秦的田都和田安,以田都为临淄王,田安为济北王,齐王田巿为胶东王,而且故意在齐国的实权人物田荣和傀儡田巿之间制造矛盾让田荣杀掉了田巿失去了人心,完了,项羽再以盟主的身份带兵进入齐国。

一个强大的齐国是西楚国的巨大威胁,就像刘邦后来将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将齐国据为己有一样,都是为了维持对诸侯的优势。同时,出兵齐国也可以看作是项羽削藩动作的开始。

另外,赵国也被项羽分割为常山国和代国,将实权派陈馀边缘化。

如果不是刘邦还定三秦,那么项羽由霸权建立帝业将是顺理成章的事。

人们对项羽的另一个非议是,项羽主持大分封,开历史的倒车。实际上,项羽和后来的刘邦一样,实行的都是郡国制,在西楚国内部实行郡县制,在西楚之外分封诸侯。

要知道,诸将推举项羽为盟主正是为了让项羽主持分封,项羽根本就不具备将天下据为己有的条件。现实是,他连关中都不能据为己有,何况整个天下,能以盟主的身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已经算是成功。

那刘邦后来还不得不封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为王呢。

本质来说,项羽的分封和后来的刘邦是一个模式:项羽是以西楚国为盟主的霸权政治;刘邦是以汉为宗主国的霸权政治。

刘邦是对项羽事业的继承。只是,刘邦后来升级为了皇帝,建立了帝业,但其和项羽“霸王”的本质是一样的。当然,刘邦是嘴上不承认这点罢了。

相信,如果历史给项羽机会,项羽也一定会凭借其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建立帝业。只是,历史后来选择了代表秦地利益的刘邦。

历史选择了刘邦

图源/剧照

另外,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如果当时怀王是派项羽西行入关的话,那历史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局面,最后的胜利者很可能就是项羽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在楚怀王做灭秦任务分配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人力呀,终究敌不过天命。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否定项羽的政治才能,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

最后,引用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作为结尾吧:“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的人生绝对是历史的孤本。

所以,我们决不能以结果来评断项羽的政治能力,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有其无奈。

霸王的一生,值了。

0 阅读:26
子玉史院吖

子玉史院吖

史无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