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绿色发展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工具也是成效。
林毅夫: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密不可分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话题。自18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此提出了多种理论。从英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穆勒的“静态经济理论”到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的“排污权交易理论”,关于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
随着理论的发展,经济学经历了严谨的理论假设、框架构建和模型迭代,对理性人假设的修订促使行为经济学逐步兴起,为理解人的经济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从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着平衡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历史和实践表明,理论研究在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绿色与发展的问题,是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之一。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绿色发展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工具也是成效。作为过程和结果的绿色经济,注重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过程优化,强调在创造经济繁荣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而作为工具和成效的绿色经济,强调工具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资金流向,推动经济向更加可持续的结构转型。
当前,全球消费端的绿色低碳转型速度远滞后于生产端。在先行探索中,中国率先尝试了碳账户,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绿色助推》一书基于行为经济学在理性人假设上的发展,研究针对个人的具体政策制定及内生绿色行为机制的构建。该书结合中国碳账户实践案例,阐释了经济学理论在碳账户金融科技产品中的应用,并探讨了以此提升人民社会福利的潜力。作者卢乐书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经济个体出发进行分析,既让我们见证了绿色经济发展的人民性,又让我们看到以卢乐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学研究者,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统一性,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学所贡献的中国智慧。
绿色经济的转型离不开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在新时代,绿色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未来,集数据工程、碳足迹追踪、碳资产计算、心理学等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绿色助推理念,将超越单个的技术或公式,成为引领人类走向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下内容摘自《绿色助推》一书:
一、政策思路:碳账户实践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直接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部门,还是通过消费活动间接产生排放的居民部门,都需要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水平,并承担起各自的绿色转型责任。
在此背景下,碳账户应运而生。作为一项以碳资产为核心的金融制度创新,碳账户通过对用户的碳资产情况进行核算、登记与管理,支持用户参与碳交易及碳普惠活动,进而充当发挥碳资产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等潜在货币职能的媒介。在碳交易市场不断成熟完善的趋势下,碳账户将逐步承担起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角色。其中,个人碳账户以采集居民端的绿色消费行为并核算相应的碳减排量为核心,通过丰富有趣的产品设计以及对广泛用户群体的有效触达,有望成为助力消费端碳减排的重要工具。
碳账户的落地不仅需要依靠强大的政策渗透力,还需要公民拥有遵守社会规范与认同的心理,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凝聚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较高,这为碳账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与此同时,碳账户的发展对数字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社会在互联网产业的带动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蓬勃发展,政府部门、消费部门、支付部门之间不断打破数据边界,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支付方式,为碳账户的数据获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助力下,碳账户体系架构不断完善,对广大居民群体绿色行为的动态追踪能力持续增强。
二、绿色助推:行为经济学下的解题思路
在诸多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设计中,绿色助推常常表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它不像铺天盖地的宣传语,无法确定能否作用到具体的个人;也不像绿色补贴,需要通过大量的财政拨款才能抹平绿色产品与一般产品之间的成本差;更不像强制命令,剥夺了人们的选择权,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绿色助推仅通过对信息的稍加处理,包括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或调整信息所呈现的内容等,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把人们引向正确的决策方向。随着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得以证实,绿色助推理论逐渐获得更多学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以理性人假设为一切分析的出发点,绿色助推理论重视个人在真实行为模式下所反映的心理学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相应的绿色助推工具,从而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做出有益于环境的选择。例如,针对人们更愿意随大溜的心理特征,在家庭用能报告中披露小区各个家庭节能的平均水平,能够有效提高排名靠后家庭的节能量;对于人们常常出现概率判断偏差的情况,提供绿色默认选项,或者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选项,能够帮助人们选出真正对他们有益的选项。
本章内容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出发,首先梳理了人们在决策中表现出的非理性特征。其次结合绿色环保的具体场景,归纳列举了学术界对于绿色助推工具的研究成果。在具体实践中,绿色助推工具可能在不同场景下呈现不同效果,甚至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掌握绿色助推的理论基础,围绕相关政策创新进行实验论证,综合考虑多方主体的利益影响,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20世纪,新古典经济学采取理性人假设,将人的行为数学化,创造了一个伟大的科学研究范式,带动了整个经济学的繁荣。当时的行为经济学因为与主流的理性人假设发生偏离,处于一种艰难发展的状态。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主流的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人的行为中是否有非理性的成分。当时,著名的行为金融学家罗伯特·希勒是为数不多预测到金融危机的人之一,自此行为经济学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并用于分析实际的经济行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行为经济学迎来了新的繁荣。一方面,数字技术使个体决策能够被海量地记录下来,这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个体决策机制,需要借助一个新的思考范式。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个人决策事实上都是按照一套自动的生物算法执行的。在大数据时代,算法可能比人类自身更了解人类,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先于算法了解个人决策机制,就能够观察和超越它,开启自我觉知的大门,进而产生真正自由且理性的选择,避免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前,行为经济学展现出巨大的活力。而本书更关注的是,心理学中有关经济学的见解能否被应用于改善生态领域,以及这样一个新领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将首先介绍行为经济学如何影响企业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再进一步探讨在绿色环保领域,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研究并提出的解题思路,即绿色助推理论。
三、绿色助推的具体方式
当讨论如何做决策时,人们常常是从做决策的方法入手,比如通过建立关于决策的相关专业知识、考虑体系中的复杂因素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建立跨学科思维等来提高决策质量。助推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不是从方法论入手,而是关注人们做决策时的环境。助推理论认为,仅通过改变人们做决策时的环境条件,优化选择框架,比如调整选项呈现的方式、顺序、位置等,就可以影响人们的选择。因此,助推理论所提倡的决策优化方案,实际上是寻找那些能够显著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设计更好的选择体系,帮助人们形成更好的反馈系统,进而改进人们的行为。
环境条件的微小改变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在行为上的巨大变化,是因为这些微小的细节改变了人们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决策系统实际上包含直觉和理性两种思维系统。其中,直觉思维系统反应迅速但不够准确,理性思维系统决策的质量更高,但需要主动控制,会占用人更多的思考资源。人们在做决策时,两种思维系统都会起作用,但是因为理性思维系统需要克服懒惰等障碍,所以往往是直觉思维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助推是在承认人具有这些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一些环境条件,让原本复杂的理性思维过程在选出正确答案的方向上变得更简单,或者建立一些提醒机制,让人们意识到他们有必要克服当下的懒惰,从而引导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每个人都被各种选择包围着,没有办法对所有选择都做出深思熟虑的回答,但助推理论在保留人们选择权利的前提下,能实现让人们的饮食更健康、司机开车更安全、居民用电更环保节约等目标,或许人们也希望能在生活中获得这种对自身有益的改变。
结合之前讨论的非理性决策特征,我们把助推的具体方式分为调整认知和满足心理诉求两个方面。调整认知的助推工具是指,针对人们在选择中可能出错的环节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概率判断、在跨期选择中保持一致性,以及克服损失厌恶带来的决策偏误。满足心理诉求的助推工具则主要从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入手,借助人们想要随大溜、追求声誉或地位的心理诉求,引导人们更自觉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介绍各种助推工具后,本章还将沿两个方向进行延伸:一是讨论助推工具与传统经济激励等方式相结合的政策效果,二是介绍助推理论中被学术界关注的伦理问题。这些内容将在助推工具的具体应用中帮助优化政策制定的思路,以使助推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认知型绿色助推工具
在绿色助推的工具箱里,有一些工具能够从人们决策中存在的惯性、障碍等局限性入手,通过选择框架的设置,帮助人们规避这些障碍,从而做出最优的决策。研究者把这些工具总结为绿色默认、生态反馈、提高显著性、消除障碍、改变习惯、设计激励等。其中,绿色默认、生态反馈、提高显著性等主要从克服人们认知不足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地呈现决策信息、提高信息的可见性和显著性等方式,弥补人们的理性思维缺陷;消除障碍、改变习惯、设计激励等则主要从克服行为障碍的角度出发,通过提高绿色行为的便利性、把握调整习惯的时机、设计符合人性特征的激励等方式促进人们做出环保行为。
1.绿色默认:人们对默认选项抱有好感
2.关于绿色行为,人们需要生态反馈
3.提高显著性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认知偏差
4.为培养绿色行为消除障碍
5.改变习惯需要把握时机
6.设计与人们的行为特征相契合的激励方式
(二)心理诉求型绿色助推工具
与认知型绿色助推工具解决人们的直觉思维偏差问题不同,心理诉求型绿色助推工具解决的是人们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由于懒得做或忘记做等而没有做出正确决策的问题。助推工具利用一些心理学的技巧,为绿色行为增加了额外的动机,这些动机为绿色行为赋予了更多社会性的价值,从而表现出强大的助推效果。
一般而言,人们的这些心理诉求包括更愿意随大溜,追求更好的自我形象和更高的声誉与地位等,相应的助推工具包括为人们提供某些关于社会规范的信息,让人们知道主流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以及让人们在采取绿色行为的同时做出明确的承诺,或是提高绿色行为的可见性,因为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追求身份、地位认同的心理诉求。